泉港碳九泄漏事故:“本不该发生的意外”

2018-12-29 00:00:00
读报参考 2018年35期

11月4日凌晨1时左右。福建泉州泉港区,东港石化公司发生碳九泄漏事故。泄露的化学品不仅污染了当地居民的渔排、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健康。还暴露出了一些“更加值得担忧的深层问题”。

刻意瞒报泄漏数量

11月4日凌晨,福建泉州泉港区出现刺鼻的汽油味——海面上,飘浮着黄褐色油污状的大块泄漏物。一些本应在睡梦中的泉港人。早早被这种味道熏醒。来自该区肖厝村的肖燕辉在闻到异味后。担心自家养殖的鲍鱼会遭到污染,急忙起床,跑到渔排处查看情况。

到了中午,臭味扩散到更多区域,弥漫在整个泉港区。越来越多村民加入到徒手打捞油污的队伍中,试图挽救自家的鱼苗。泉港区南埔镇肖厝村有8000多人,大多以出海捕鱼、渔排养殖为生。

一些渔民发现自家的渔排网箱被腐蚀。部分渔排浮球受损而下沉。肖良珍说:“油碰到泡沫都燃烧起来了。面积差不多有400多网箱,一家人的损失有的几十万,大的一百万两百万都有。”

当日16时18分,泉港区环保局首次发布通报,称事故原因是油船与码头连接的软管老化破损致部分油品泄漏,处理措施是换管、清理海面油品。约4小时后,第二条通报发布。泉港区环保局称泄漏的油品是碳九,量达6,97吨。且泄漏海域清理工作已基本完成,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含量至当日18时已达到安全值。通报遭到当地人的普遍质疑。村民萧增如告诉记者,臭味不仅还在,海面上的油花还进一步扩散到了邻近的沙格村。

泉州市政府11月25日下午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泉港裂解碳九泄漏事件处置和事故调查最新情况。通报表示,经调查,泉港化学品泄漏事故主要是企业生产管理责任不落实引发的,共造成69,1吨化学品泄漏。通报表示,事故发生后,东港石化公司依据商检机构(第三方)装船储罐前检尺及储罐后检尺对比进行计算,得出的泄漏量为6,97吨。调查发现,东港石化公司一开始就刻意隐瞒事实、恶意串通、伪造证据、瞒报数量,性质十分恶劣。目前,7名直接责任人员已被批捕。此外,湄洲湾港口管理局、泉州市交通运输委、泉港区等有关地方政府和部门的相关人员也受到处理。

不少村民表示,养殖区有许多鱼被碳九“毒死”。而一早就到自家渔排打捞油污的肖燕辉,因为味道太冲,一口气没憋住,掉进水里。被家人救起后,他随即出现头晕、呕吐等症状。住进了泉港区医院重症监护室。除了他之外,不少村民在接触刺激性气体后出现类似反应。据泉州政府通报,截至11月8日17时,共有52名疑似接触碳九泄漏的群众陆续到泉港区医院就诊。

关于碳九的具体危害程度,当时多数人并不清楚。随着当地村民出现程度不一的症状,与泄漏事件相关的信息在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上传播。由于最初的通报并未明确泄漏碳九的种类,引发了与此相关的激烈讨论。据果壳网介绍,碳九分为裂解碳九和重整碳九两种,前者从长期看对健康影响不大,也没有已知致癌风险;而后者毒性更高,在海洋这种富含氯元素的环境,甚至会产生二恶英。

此次泄漏的是危害相对较小的裂解碳九。根据泉港区环保局提供的《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裂解碳九属于易燃液体,可“引起眼睛、皮肤、呼吸系统刺激,食入有害。吸入肺内可引起致死性化学性肺炎。高浓度蒸气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抑制。”

迅速出动

在泄漏发生后不久,当地政府便展开相关调查并采取应对措施。泉州市政府表示,截至11月8日15时,当地共出动船舶400多艘次、人员2500多人次,投放吸油毡732袋、清油剂70桶开展油污吸附,受影响海域漂浮的油污已基本完成清理。清理工作仍在继续,当地村民、政府工作人员搭船用吸油毡对岸边、渔排等处随潮水起落的残留油污进行吸附。

据报道。这一天。现场依然能闻到油漆似的气味。泄漏地点肖厝码头海域已看不到油污,但有村民称,当地海水3小时会有一次流动循环。“油花还会漂回来”。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告诉新华社记者:“在正常的水文条件下,近海污染的影响应该会持续至少1到2个月。”

据新华社11月9日报道,在5天的清理工作后,海面上已看不到大面积的油污。村民和政府工作人员仍在继续处理残余油污。11月10日,空气中的异味已基本消散,肖厝村海域海产品也在当地政府的严格管控中。

尽管裂解碳九的危害并没有传言中那么夸张。但村民们的生计还是因此受到严重打击。泉州市政府通报称,泄漏事故直接影响海域面积约0,6平方公里,养殖受损集中在肖厝网箱养殖区约300亩,涉及养殖户152户、养殖面积99单元,

愤怒的村民找上了肇事者东港石化,后者在事故发生后几日里一直保持沉默。有村民告诉记者,自事故当天开始,他们就坐在东港石化门口,不让东港石化的车辆出入,想以此逼迫企业就赔偿问题做出表示,但未能成功——领导并未现身,只有一些工人在大门口进出。

为减少村民损失。当地政府在11月6日就着手修复养殖区,并开启对养殖户受损情况的调查评估。泉州市政府在11月9日晚上的通报中表示,市、区两级政府将督促涉事企业承担应有的损失赔偿。也在这一天,公安机关对事发现场的4名企业人员依法调查取证。

因接触碳九而住院的10名村民情况渐渐好转。据福建医科大学附一闽南医院执行院长、泉港区医院院长赖繁彩介绍,9名出现“接触性反应”的患者已明显好转,而因溺水出现吸入性肺炎的肖燕辉在经过专家组会诊、进行抗感染等治疗后,病情也平稳下来,已转入普通病房继续观察治疗。至于肖燕辉是否中毒,在他看来是暂时未知的,“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请专业的人判断,除了海水吸入之外,是否跟毒物有关”。

“本不该发生的意外”

这起被认定为“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引发的环境污染事件”,背后是当地化工厂日常管理不完善,未能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更换的问题。在事故发生后,东港石化的善后工作也表现出迟缓和不专业。

“本不该发生的意外发生,本该透明有序的善后混乱无章,足以说明在这一次泄漏事故背后,有着更加值得担忧的深层问题。”央视网评论道:“从当地群众的各种讲述来看。他们对于环境恶化的不满已非一日,可是却迟迟没有看到应有的重视和改观。”

当地政府此前已注意到厂居混杂的问题,2016年时,泉港区向上级申报制定了《泉港石化工业区安全控制区专项规划》,计划让安全控制区内的居民在2020年前陆续搬迁,肖厝村也在搬迁范围之内。“没想到搬迁工程还在进行就发生了这次泄漏事故”,泉港区住建局副局长张澄海说。

如今,泉港人的担忧并未完全消散。一些人早在事故发生之初就逃离到泉州市区。留下来的居民也陆续戴上了口罩。有的家长不放心,主动替孩子向学校请假‘。但他们最担忧的,还是生计问题。自事故发生当日起,泉州市、泉港区已经严格对肖厝村海域海产品进行管控,暂缓受影响海域网箱养殖水产品起捕、销售、食用。东港石化始终大门紧闭的态度。让渔民对能否获得经济赔偿感至0忧心忡忡。

“估计现在起至少到今年年底,都不可能卖出去鱼。全村一万多人,没有一片土地,不知道将来靠什么生活?”一名村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