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南京后,曾国藩与左宗棠的一场笔仗

2018-12-29 00:00:00
读报参考 2018年35期

攻克南京以后。洪秀全在此之前早已死亡的消息,湘军一进城就知道的,他们把洪秀全的尸体挖出来,焚烧。挫骨扬灰。那接下来要抓的人,李秀成,一定要抓住;洪仁玕,一定要抓住;比这两人还重要的就是幼天王。洪秀全的儿子,也一定要抓住。

攻克南京后的“欺君冒赏”

幼天王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他本身没什么能力,这些从他以后在湘军营中写的供词可以看出来。但是他的重要性,跟他的能力、才气无关,只要他这个人在,他就很重要。为什么这样讲呢?虽然攻破了南京,但是当时浙江、安徽、江西以及河南这些地方的太平军、捻军,还有几十万人。南京攻破以后,洪秀全病死,这些人群龙无首。这个时候如果出现一个象征性的人物。大家推举他为首领,以他的名号作号召,继续与清军作战,这个事业还可以继续下去。幼天王的重要性就在这里。所以他到底是死是活,这是在攻克南京的奏折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北京很想知道,幼天王的下落到底如何。

幼天王当日的情况,我们看后来李秀成的供状可以知道。六月十六日湘军破城之后,晚上九、十点钟的时候,李秀成带着幼天王,由被炸药轰破的城墙缺口一冲而出。他们当时也就带了两三百人。冲出去之后,又陷入湘军的包围。李秀成就将自己的坐骑让给幼天王。两人分头往外冲,幼天王在一些人的保护下,骑着马冲出了重围,李秀成反而落了单,最后一个人躲在山上,被老百姓发现,扭送到湘军那里。幼天王冲出去以后,做了一些乔装,一路上经过了江苏、安徽,最后被太平天国的一个高级将领黄文金接到了浙江湖州,在那儿停顿了下来。

这是李秀成记载他怎么冲出去的,但是曾国藩在城破之后的奏折里,却是这样讲的:“据城内各贼供称……城破后,伪幼主积薪宫殿,举火自焚。”没有任何证据,只是“据贼供称”。那么混乱的情况下,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幼天王的下落,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到,在严刑拷打之下,不知道也得捏造一些说法。因此,举火自焚,估计就是有些经不起湘军严刑讯问的太平军士兵编出来的谎话。

曾国藩是一个非常小心谨慎的人。按常理,他碰到这种情况,不会这么断然相信,表现的态度也不会这么肯定。毕竟这是一般的太平军士兵的供词,他们有很多连幼天王什么样子都没见过,而现在幼天王身边的人他没抓着。尸体也看不见。促使他在这个问题上大胆假设不去求证就上了奏折。有一个很现实的原因,那就是幼天王的存亡,关系到湘军现在的名誉,以及实际的封赏。

南京城破之后,北京立即就封了四个爵位给湘军。然后全军都会有按等级按功劳排列的奖赏。这些奖赏都已经在按部就班地发放。“次第荡平”“歼除元恶”两个主要的任务完成了,“次第荡平”就是将太平军占据的重要城市全部克复,“歼除元恶”就是将为首的人或者抓了或者杀了。或者他们自己因为各种原因死掉了。现在“次第荡平”是没有错,可是这个“歼除元恶”,是不是歼除净尽了呢?要说幼天王真是逃出去了,那么“歼除元恶”的任务就没完成,那发奖是不是要推迟一下呢?可是曾国藩要是实事求是,不去报告幼天王的下落,那些奖赏和荣誉就要等一阵才能真正发放下来。可是这会儿的湘军最兴奋最紧张最刺激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既然能够进到南京城内,上到将领下到士兵,更多的想法就是能捞一点钱财,早一点享乐。这时候还要他们认真地去追剿,仔细地核查,就很难做到。所以曾国藩就犯了一次“欺君冒赏”的错误,他想侥幸过关。

左宗棠的发难

可是南京之外。已不止一个人收到线报,说幼天王从南京逃出了。有一个人,比较认真地考察了各种情况,最后总结了一个确切的情报——幼天王没死,就向北京上了一道奏折,指斥曾国藩,说他虚造军情,这个人就是左宗棠。

奏折一上去,曾国藩就受到了非常严厉的批评,说曾国藩前面所说斩杀净尽全不可信,令曾国藩速行查明真实的情况,到底逃出多少人,沿途防范的官兵应该负什么责任、受什么处罚,也让曾国藩一一报上来。关键是,让曾国藩查明到底逃出多少人,这还好办,但让他处罚防范不力的官兵,就很难办。不过谕旨里指出的虚报幼天王烧死,防守不力,这都是事实。他要反驳这个命令,就只有用不讲理的方式,也就是湖南人经常用的一个词——霸蛮。

当然,曾国藩不能直接对着军机处、对着皇太后的懿旨去霸蛮,唯一可以针对的。就是左宗棠的奏折。左宗棠说从南京逃出来的太平军至少有数百人,也有人说是数千人,曾国藩就抓住这句话挑毛病。他说从南京到广德,层层驻兵,处处设防,而且设防的这些人,都是“晓事不欺”之人,办事可靠,认真负责。他们给我的报告没有一个字讲到这一路上有数百太平军逃出来了,更没有数千人。现在左宗棠仅仅根据难民的话,就说逃出数百甚至数千人,绝不可信。针对幼天王逃出,谕旨说要惩罚沿途上的将领士兵这一条,曾国藩说,我军入南京后,从下午到夜里都是跟太平军巷战,先要将城内的太平军搜剿一空,所以没有人专门防守。既然没有专人负责的话,要惩罚防范不力的将士,就无从说起。他说,实在不行,你就处罚我。当然他知道朝廷对他的一言一动都很慎重,他这么说,明显就是倚老卖老,摆老资格。

接着,曾国藩将矛头对准左宗棠,说:杭州省城克复时,“伪康王汪海洋,伪听王陈炳文两股十万之众,全数逸出,尚未纠参,此次逸出数百人,亦应暂缓参办”。去年左宗棠收复杭州的时候。太平军竟然逃出十万人。当时因为杭州逃出这么多人,就有旨发下,说暂缓纠参,按道理本来是应该抓住防范不力的人进行处罚的,但是因为军情紧急,或者因为别的原因,就没有去查办。那么我这一次,即便从南京逃出数百人,是不是也应该暂缓纠参呢?

这么一来,左宗棠也怒了。左宗棠说,我攻克杭州之前,与太平军交战,早已了解他们的人数,不过一万数千人而已。克城之时太平军夜里逃走。我军黎明入城,杭州只有一个门,谁能说一两个小时之内。从一个城门就能出去十万余人的太平军?根本不可能。所以我要请曾国藩提出证据,不能受他平白无故的侮辱。另外,杭州跟南京的情况绝不一样。攻杭州的时候,我还没能完成合围,而南京早就已经合围,所以杭州就算逃出一点太平军,也是情有可原,但是已经合围的南京竟然能逃出这么多的太平军,而且能逃出这么重要的人物,这就是不能原谅的。

经过曾、左这么一番辩论,朝廷又下了一道谕旨:“朝廷于有功诸臣,不欲苛求细故,该督(左宗棠)……尤得大臣之体,深堪嘉尚。朝廷所望于该督者,至大且远,该督其益加勉励,为一代名臣,以副厚望。”表面上,再没有点曾国藩的名。前面说的追究将士们的责任也不提了,这个事情就过去了。但是“朝廷于有功诸臣,不欲苛求细故”,说的就是曾国藩。接下来洋洋洒洒还有一段。全是对左宗棠讲话,表扬左宗棠,称赞他“尤得大臣之体”,言外之意就是说。曾国藩不够有大臣之体。更厉害的是最后一句。对左宗棠成为一代名臣有厚望。从道光朝以来,数十年间,表扬大臣的圣旨不少,但是出现这样的句子。这是唯一一次。曾国藩一生还没有受过这种表扬,而这一次左宗棠跟他吵了一次架之后,反而受到这种表扬,尽管没有明着说曾国藩的不是,但是朝廷对曾国藩在这件事情上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