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全面开启“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

2018-12-29 00:00:00钱锋
发展 2018年9期

9月7日,第三届甘肃省老年医学学会学术会议暨医养结合高峰论坛在兰州召开,如何践行医养结合战略以及医养结合机构的规范化服务和管理成为会议讨论的焦点。在我国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医养结合这种逐渐兴起于各地的新型养老模式,由于其将现代医疗服务技术与养老保险模式有效结合,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养老保障模式创新,成为政府和市场关注的热点。

我省养老服务机构现状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有超过4万家养老服务机构,总床位数达到353万,每千名老人有19张床位。平均每个机构的床位数是86张。到2017年年底,我国的老年人口猛增到2.4亿人,养老服务机构的数量缩却减到2,8万家左右,共有700万张床位,每千名老人约30张床位,缺口依旧很大。同时,养老机构的单个规模持续变大,2017年平均每个机构的床位数超300张。

目前,我省养老服务机构和拥有的总床位数尚不及全国平均数,市场上的养老服务机构,大部分没有成熟的医疗服务能力,主要针对相对健康、不需要复杂护理的老年人,养老服务机构的形式包括老年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养老院)、老年服务中心、老年公寓等,从目前市场的发展来看,现有养老机构的功能主要是住房、膳食和基本的社群活动,具备医疗服务能力的养老机构还非常少。

过去几年养老机构的发展规律总结来看有以下几点:1.养老机构的数量在快速减少。过去有相当一部分的养老服务机构运营情况不佳,空置率高,服务能力很弱,市场口碑也不好,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关门歇业。同时,这些单体机构大部分是小资本投入,由于养老机构本身属于薄利行业,在服务上又存在一定风险,小资本没有能力持续进行硬件软件的改进,再加上人力成本不断上升,因此有很多机构无法生存下去。2.能够存活下去或新建的养老服务机构相对来说规模更大,单机构的床位数量更多,资本投入较强。一定的规模有利于标准化服务的执行,培养人才,增加透明度以及做强品牌。这一点对于未来想要发展连锁模式的养老机构来说,尤其重要。但床位数量在怎样的规模最合适,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3.大部分养老机构的定位仍然是住房功能性的,真正提供良好服务、特别是医护服务的非常少。很多机构不但没有专业的服务能力,有一部分连标准服务的配备都有问题,如对老年人房屋的设施改善,针对自理能力不同老人的分类以及相关设施配备等。很多机构经营不善,常年亏损,正是因为缺乏好的服务模式。

甘肃“未富先老”形势逼人

成立于2016年的甘肃省老年医学学会是经甘肃省民政厅注册核准的地方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主要着眼于老年人口健康需求和老年医学学术研究等工作。学会今年年会与医养结合高峰论坛同时举行,并请来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会长范利、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医养结合促进会会长杨庭树、日本医疗法人社团永生会理事长安藤高夫等国内外专家,为数百名与会者做专题演讲,就是源于我省在就“医养结合”和机构养老方面的发展紧迫性。

在9月7日举行的医养结合高峰论坛上,甘肃省老年医学学会会长李兴勇指出,截至2017年年底,我省60岁以上老年人数达到424.48万,占常住人口的16.17%,我省的老龄化可谓势如破竹,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甘肃“未富先老”形势逼人,老龄和不富裕叠加的问题尤为突出,需要全社会用智慧、用创新不断破解。

作为我省“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的创新范本之一,武威市幸业养老中心成为当日与会者关注的焦点。幸业养老中心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总投资5.6亿元,是目前我省最大的、武威市独家综合服务性花园式养老中心。养老中心设置床位2400张,同时建设养老公寓、医疗康复中心、休闲娱乐场所等配套附属工程,设计有院落式水景休闲花园、采光棚恒温生态花园,服务性功能设施面积占有率为45%,绿化率达42%。项目依照国家和省上养老示范基地建设要求,按照政府搭台、政策支持、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突出政府公共服务功能,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疗养健身、养老护理、医疗康复、文化学习、休闲娱乐等多种服务需求。服务的范围和对象除凉州区高、中、低收入不同类型的老年人,并辐射周边地区、包括为省内外旅居养老者提供这种完善的保障服务等。

像幸业养老中心这样的机构养老之所以成为当下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源于其将现代医疗服务技术与养老保险模式有效结合,幸业养老中心项目建成后,各项功能设施齐全,服务范围不断延伸,能够有效满足社会对养老的需求,使入住的老年人能够享受到食宿、护理、医疗及康体等丰富多彩的群体生活,能够真正使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该公益性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在保证老年人优质居住环境的同时,把养老的社会压力引入市场化,解决日益严重的养老问题,避免社会矛盾。且承担了养老的社会责任,拉动(文化、娱乐、医疗等)多方面投资,促进相关行业发展,带动市场劳动力,解决大量用工岗位,符合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也极大地减轻了政府在社会养老投入上的不足和负担。

事实上,在欧、美、日一些发达国家,这种由专业护理团队、全科医生及医疗机构共同参与的养老院的医养结合模式已经运营多年,丹麦、瑞典、日本等国家的做法尤为先进。由于医养结合的优越性,正成为未来养老的主要模式,国家和我省近年来也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医养结合”的发展。

“医养结合”是未来发展方向

从服务内容上看,传统的养老机构远未能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养老与医疗相分离是国内机构的一大痛点。我省大多数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基本为生活照料性服务,能够提供专业性医疗护理的养老机构比较少。养老产业虽然前景十分看好,但目前各方面受制约情况较大,加之本身就是慈善性、低利润行业,因此我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不高、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市场发育程度低等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养老服务多元化投资格局尚未形成。

而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的相关调查,老年人在选择专业养老机构时考虑的首要因素是“医护条件较好”,这充分反映了潜在顾客对医疗服务的巨大需求。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康复医疗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分析认为,未来养老服务机构的主流将是以“医养结合”为运作模式的机构,通过养老机构与医院进行合作,实现医院的医疗资源与养老产业的对接。就现实情况而言,国内多数三甲医院由于超量的诊疗人次预计很难有资源和养老产业对接,因此基层的二级医院的未来逐渐发展壮大的民营医院有望在“医养结合”上有所作为。

财政部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的数据也反映了医养结合的火爆,近年来医养结合PPP项目越来越多,仅2016年共有34个医养结合项目,占全部养老PPP项目的比重为32.7%,2017年1-8月这一比例进一步上升至42%。

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是全人群的3到5倍,老年人对医疗护理健康指导服务的需求度已超过80%。就我省而言,近年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但由于起步晚等条件制约,我省养老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且现有养老机构医疗护理能力严重不足。武威幸业养老中心董事长孟志勇在记者采访中时就认为,医院和医疗是医养结合的养老结构的最大保障,但社会优质医疗资源如何输送到养老机构,却是当下最掣肘发展和亟待解决的难题,这个难题如果没有政府的改革和创新,仅仅靠养老机构是难以彻底解决的。

在未富先老及养老、医疗、长期照料服务等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应对老年群体的养老医疗问题,已成为我省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此背景下,省委省政府应加快制定支持养老产业发展的激励扶持政策,特别是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机构,要让各种扶持和股利政策更为细化、更具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