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政务信息的采集、编写和报送

2018-12-29 00:00:00李伟
发展 2018年9期

政务信息,顾名思义就是服务政府工作、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渠道性、前瞻性情况的要点材料。政务信息主要针对和围绕政府工作大局运行,是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工作运转情况的反映,是领导进行决策、管理和指导工作所必须掌握而尚未掌握的情况。

一、政务信息的采集

要撰写好一篇政务信息,第一步的工作就是信息采集。常用的思路有三种:第一,“寻根究源”。要有职业敏感,对区域内发生的一些新生事物、特殊现象进行观察揣摩,结合政策要求分析其成因、发展过程,预测其趋势,从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全面掌握其产生的土壤、发展的特点、壮大的趋势。第二,“连环追踪”。要及时对上级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文件、改革措施的落实情况、存在问题进行追踪反馈。比如说某一项重大政策出台后,地方如果贯彻落实得好,好在哪些方面,取得了什么成绩;如果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那存在哪些问题,你的建议是什么,都可以作为信息的发力点。第三,“超前思维”。所有重大决策在之前都会有一个调研的过程。信息部门可以根据调研的方向、重点,结合辖区和部门工作实际进行思考。比如,在做城乡接合部经济社会发展的专项调研时,信息部门就可以对各自的城乡接合部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城乡接合部的经济社会该如何发展,发展的方向和出路在哪里,应该采取什么方式,应该注意的问题是什么,哪些措施可以顺利保障决策的执行。这些都可以在上级政府正式研究和讨论前以信息的形式呈报上来,使领导有所参考。第四,“应时应景”。比如逢年过节,可以提前采集整理一些“菜篮子”、市场物价、食品药品监管、供暖供电、应急保障方面的信息报送,最后形成全面的节日市场保障情况,让领导对节假日期间的相关工作心中有数。

在具体采集方法上,常用的有五种方法。一是约稿采集。就某一项工作或某一政策贯彻落实情况向相关县(市)、部门进行专门约稿,限定报送的时间和内容。这种采集方法包括电话采集。二是案例采集。通过详细掌握某一个具体案例的情况,主动关联与其相关的政策、决策、文件落实的效果,达到以具体事例反映宏观政策执行情况的目的。三是书面调研。针对某一项重大工作,向一定范围的部门发送通知,要求就此项工作说明成效、存在的问题、政策建议和启发启示。这类约稿一般用在重大信息编写过程中。四是文件采集。搜集整理各类文件,特别是领导讲话、调研报告、交流资料、请示通报等,从中选取有价值、有特色的素材进行加工整理。五是调研采集。通过实地调研,掌握工作中的特色特点、困难问题、对策建议,经整理后编写成信息供领导参考。

二、政务信息的编写

政务信息的编写,需要一定的理论素养和文字功底。如果编写者就事论事,不做深层次的问题式、剖析式的分析,那成形的信息也将只是面上工作的反映,触及不到深层次的问题,对领导的服务功能也将大打折扣。

一是实事求是。质量是信息的生命和灵魂,没有质量的保证,政务信息的作用就没办法体现。政务信息工作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我们所讲的政务信息既不同于新闻报道,更不同于工作简报,尤其是问题信息、重要情况信息和紧急信息,必须做到真实、全面地反映情况,务求内容翔实、数字准确、情况清楚。在具体编写中,更要以领导的站位、全局的眼光、独特的视角分析和总结那些带有全局性、方针性、政策性的重大问题,紧扣一项工作、一个特点进行编写,力求以点带面,从复杂多变的信息资料中选点突破,变信息资料为信息资源。

二是简明扼要。政务信息力求运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进行表述,宜长则长,宜短则短,不能因为篇幅问题而“凑”信息,也不能因为需要反映的情况较复杂而“删”信息,要把握好内容与篇幅的关系,争取做到“文无一句可删,句无一字可除”。一篇信息尽量以一件事情为主,但这并不是说我们收集一些零散的信息就可以直接报送了,我们还要善于综合,善于从一堆零散的信息中综合出一片较为完整的信息来。

三是注重调研和细节推敲。毛泽东同志曾经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些有深度的信息稿件,必须在选好题材的基础上,深入基层一线,掌握第一手材料,经过反复修改加工,才能完成。调查研究是写好信息的基础,是做好信息工作的基本功。要借助日常下乡开展工作的有利时机,抓住一切实地调研的机会,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找准问题症结,编写出有价值、有深度的好信息。

四是必须体现前瞻性和指导性。超前是信息发展的方向和价值体现,只有服务领导、服务决策、服务大局,信息才能迸发出巨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要紧紧抓住政府重点工作,围绕决策意图,广泛收集决策涉及的信息,为决策提供依据;决策出台后,要报送在贯彻落实中收到的实效、各方的反映、存在的困难等,全方位、多角度把握决策的成效,为后续决策提供依据。

就单独一篇信息而论,有这样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第一,标题。标题是信息的“门脸”,一篇信息如何能在积累如山的信息材料中脱颖而出,标题是第一位的。要在通揽全篇的基础上,拟出一条符合时代特征、地区特点、工作特色的标题,才算得上是一个好标题。第二,导语。主要是信息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成因和结果,发挥着“立片言以居要”的作用。第三,背景。政务信息反映的情况都是在特定环境下出现的,因此,在信息编写中要特别注意政策、决策、社会、民族、生态、人文等背景的存在。要准确反映客观事物,背景必须体现清楚。第四,主题。一篇信息必然有一个主题,也只能有一个主题,不能在一个信息点里杂七杂八地哕唆其他事。第五,角度。一篇信息,不同的人写就有不同的角度。作为政务信息,就要站在领导的角度、决策的角度、实际的角度来立意构思。

三、政务信息的报送

信息的采集、编写、报送是一件事情的三个环节,体现着各自的要求,信息报送不光是点个键盘按键或发个传真一瞬间的事,有必要将报送工作做一个系统考虑。首先是时机问题。一篇信息什么时候报送,以什么样的方式报送,是有讲究的。要不断培养和增强信息工作的敏感性和预见性,“快”字当头,“抢”字当先。比如灾后恢复重建的信息,应该在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完成后就立即整理报送,这样才有时效意义。假若等着各相关部门报了各自的工作总结,再从总结中提炼信息,那就必然错失先机,造成本地区的工作被动。其次是传输渠道问题。我们用传真和电子邮箱两个信息报送渠道进行比较,电子版的信息是最先到达的,而且上级信息部门可以直接在电脑上进行修改操作,传真发送的信息后到不说,无法直接修改,作为时间比较紧张的信息,那上级信息编辑部门当然会优先选择电子版的信息,不会选择传真版的信息。再次是信息的跟踪问效问题。一篇信息发过去,还要及早和上级部门、直接服务领导的相关同志取得联系,及时跟踪上级部门、各位领导对信息的阅读情况。哪类信息上级部门采用了,领导重点阅读或者批示了,哪类信息上级部门没有重点关注,领导没有仔细阅读,尽量做一个类别和量上的分析,这有助于提高信息的采用率和批示率,更好地发挥信息的“杠杆”作用。

四、政务信息的采用

从信息采用和领导关注的重点来看,有四个方面的信息是报送的侧重点。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委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时发现新典型、新经验、新做法、新动向、新问题、新矛盾,跟踪反馈经济运行、城市建设、农牧村发展、特色产业、生态保护、社会事业等工作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二是社会群众关心的“热点”。涉及民生方面的重大问题,重要政策落实情况,广泛了解和全面反映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及时报送事关群众利益、事关社会全局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把群众和基层的利益诉求反馈上来,为政府决策提供准确依据。三是政策决策落实的“难点”。紧扣群众反映强烈、政府高度关注的各种矛盾问题,及时搜集整理中央政策、政府决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深入分析揭示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收集反映有助于解决这些难点问题的设想、计划、措施和方法,为领导研究和解决难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四是政策决策执行过程中的“亮点”。以最快的速度、最精炼的文字、最能说明问题的案例来反馈一些事关全局、代表事物发展趋势、对中心工作具有指导意见的典型经验,便于领导及时掌握情况、研究问题、推动工作。

政务信息的核心永远是为领导服务、为决策服务,如果把不准这个定位,信息工作永远没有起色。除做好上述业务外,更重要的,是对信息工作保持一种事业的激情,有激情才有动力,才能做到眼勤、腿勤、嘴勤、脑勤,只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和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分析力、判断力,最终才能提高政务信息的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