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成立于1954年,地处甘、青、新三省(区)交汇处,北接敦煌、南通青海、西连新疆,是丝绸之路进入新疆、青海的“门户”和“咽喉”,地理位置特殊,区位优势明显。全县总面积3.14万平方公里,辖3乡1镇11个行政村、4个社区,有哈萨克、汉、回、维吾尔等12个民族,常住人口1.05万,户籍人口9229人,其中:哈萨克族3364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6.45%,是全国三个哈萨克族自治县之一。截至2017年底,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6097元和24870元。
20世纪50至90年代,阿克塞还处在海拔高、植被稀少、自然气候恶劣的阿尔金山地震断裂带,具有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居民饮水超过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县城区域在鼠疫源地区之内,属全国重点监测重点疫区之一,极大地影响了阿克塞县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最明显的就是留不住干部。20世纪80年代末期,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全县各族人民有一个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经过省、市、县历经几代领导班子的精诚团结、不懈努力和多方争取,阿克塞县由原平均海拔3200米的博罗转井镇迁至红柳湾镇。同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从1995年开始正式动工建设,一年打基础、三年具规模、五年基本迁居新县城”的“圆梦工程”工作思路,1998年基本完成搬迁,实现了从游牧生活到城市定居生活,从住毡房到住高标准住宅,从帐篷流动小学到网上远程教育,从烧牛粪到用上天然气等一系列的跨越式发展。
一、住房改造步伐加快,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从民生上讲,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关系人民安居乐业。1998年县城实现整体搬迁后,全县85%的农牧民在新县城居住、生活,定居点均实现了水、电、路、电视、电话、天然气“六通”。1998年县城搬迁时,因当时经济条件差,规划落后,住房建设标准低,许多房屋破旧不堪,管线老化,人居环境与农牧民收入形成明显反差。为了彻底改善农牧村人居环境,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2016年起阿克塞县抢抓政策机遇,启动民族村住房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利用三年时间,以拆旧建新的方式对民族村房屋进行改造,并对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完善,为了保证这项惠民工程顺利实施,阿克塞县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从突出国家政策支撑,实施住房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两项工程,新建二层小康住房400套,总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由政府统一招标、统一施工、统一验收,短短一两年时间内,阿克塞县民族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干净整洁的街道,错落有致的别墅,力争把民族新村整体打造成一个环境整齐优美、功能适度超前、基础设施完善、宜居宜业宜游,民族特色鲜明的“哈萨克族现代特色文化旅游村落”,使其成为“哈萨克风情体验基地”的靓丽风景线。截至目前,全县城乡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分别达到35平方米和43平方米,较1998年搬迁县城时增加15平方米和13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标准。
二、基础设施建设提速,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交通运输是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强力保障。自治县成立时,全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道路,更没有交通运输,生产生活物资主要依赖马和骆驼托运,驼道、马道路线也仅有7条,全部通往牧业点。64年前,对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阿克塞人来说,走出县城,就意味着要“出一趟远门”了,为此要准备好几天,还要备好路上的干粮,“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朝出晚难归、来回半个月”是那个时代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时过境迁,在中央、省、市的大力支持下,1956年由国家投资修筑的国道G215线成为自治县第一条柏油路。1964年县财政筹资1.44万元修建永久性石台木面桥1座成为自治县第一座桥梁。1965年阿克塞至敦煌第一辆客运班车正式开通。2016年1月10日9时11分,随着一声长笛,41043次货物列车徐徐驶离阿克塞火车站,结束了阿克塞县没有铁路的历史。截至2017年底,全县各类通车总里程1635.6公里,全县11个行政村通等级公路率达到100%,行政村通油路率为100%。改革开放40年,在党和国家的关心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各族群众齐心协力,遇山开道、逢水架桥,自治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逐年加快,公路技术等级稳步提升,公路通车里程逐年增加。一条条柏油路穿过高山、跨过河流向草原深入,通到了农牧民家门口。敦格铁路、柳格高速翻山越岭,走进了阿克塞人的生活,交通的便利,让阿克塞走向了远方,也让更多的人走进了阿克塞。64年过去了,现如今,道路四通八达,随时可以出发,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去“远方”看看……
三、社会建设蓬勃发展,教育卫生事业日趋完善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央、省、市帮助自治县建起医院,培养了大批医务人员,彻底改变了缺医少药的局面.农牧民的身体健康有了可靠的保障。1954年草原上建起第一个卫生所,第二年扩大为卫生院,又在国家的扶持帮助下,建起县、乡、村三级卫生网,使全县人民的生命健康得到可靠保证。现在自治县的医疗卫生条件有了极大改善,基本设施和设备日臻完善。建县初期,以当时的部落、聚居点为主,筹建起了帐篷小学,为阿克塞县人民培养出第一代有文化知识的新人。1999年将红柳湾镇所属托儿所合并管理,形成托幼一体的标准化幼儿园,城乡幼儿入园率、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结合搬迁县城之际,将原阿克塞县民族中学并入阿克塞县中学,“十五”期间,阿克塞县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为中小学配备了语音、微机校舍等设施,建立了远程教育网。教育改革力度加大,全面推行了校长负责制、教师聘用制、竞争上岗制和末尾淘汰制。2007年为提高自治县高中教育,发展素质教育,实施了异地办学工作并于次年落实城乡义务教育“全免一补”政策。截至2017年,自治县高考录取率达92.3%。
四、现代通信飞速发展,缩短距离已成现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推动出台并全面实施了“中国制造2025”,通信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新成就。1953年9月,甘肃省邮电局派员筹建阿克塞邮电局,次年8月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区邮电局正式成立,当时只有职工三人,设备简陋,1956年7月,架通了连接敦煌的有线电话和无线电台,用户10余家,设立两个邮电所,开辟乡村邮路280公里,第一次开通有线电话和无线电台。“十一五”时期,阿克塞县在牧区加快建设了移动、电信网络覆盖工程,仅2010年,中国移动甘肃公司阿克塞县公司就投资2000多万元,实施了沙山湾、当金山、阿勒腾乡塞什腾村、哈尔腾村等地区的移动通信塔等基础设施,改变了农牧区不通电话的历史,极大地方便了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阿克塞农牧区基本告别了不通电话的历史。2011年4月,阿克塞县利用手机普及、方便、快捷的优势,以“传播时政信息、丰富组织生活、占领思想阵地”为宗旨,开通了“阿克塞手机党校”等等,从“见字如面”到“距离不是问题”,通信技术及工具的飞速更新换代其实就是改革开放最强有力的见证。20世纪90年代,在只能“写信”的年月里,亲朋好友之间分别时的场景也格外隆重,“舍不得”的程度因为“音信”不畅、交通不便变得异常“难舍难分”,因为不知道何时再见。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也常有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离开家、离开孩子偶尔也只能随顺路的熟人捎个口信。而如今,4G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标配”。5G网络和更高新的技术正在一点点成熟和发展,在未来会影响人类,改变社会。“常联系”是现在我们与亲朋好友分别时的常用语,因为我们有电话、有网络,有微信、QQ等各种社交软件,甚至可以通过网络“想见就见”。
在党中央正确领导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民族地区政策的指引下,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取得了经济积极向好、改革稳步推进、民生持续改善、宗教长期和顺、社会和谐稳定、党建不断加强的良好局面,自治县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65年是一幕史诗,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回望65年的发展历程,正是自治县各族人民依据现实社会的一项举措、一个创举构成了这宏大史诗的一个音符,看似平常,但回顾起来,却是那么不凡。这些深沉的历史蕴积,饱经岁月沧桑的凝重故事,伴随着波澜壮阔的历史,体现了阿克塞人的憧憬、寄托和希望。奋进在新时代,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埋头苦干,开启新时代,踏上新征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