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 为甘南州实现绿色崛起插上腾飞的翅膀

2018-12-29 00:00:00高红霞
发展 2018年9期

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是甘南州的独创,形成了成功经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多家主流媒体多次进行了报道,特别是2017年6月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新华网、央视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19家中央媒体记者,齐聚甘南进行了集中采访报道,零距离感受甘南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景象,亲眼看见了旅游专业村、精品村、样板村的巨大变化。天津、河北、青海、四川、内蒙古、西藏等地党政考察团和省内13个市州进行观摩学习,为甘南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示范全省、领先藏区、享誉全国”目标奠定了宣传基础,也为“青藏之窗、户外天堂”绽放出盛世新颜。为此,本刊记者深入甘南州实地调研,详细了解了甘南州生态文明小康村的情况。

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是甘南州委、甘南州政府立足甘南州情实际,创新探索农牧村发展的一种新模式。生态文明小康村涵盖了农牧村小康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是承载脱贫功能、生态功能、文明功能、发展功能的重大生态工程和民心工程,是搭建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首位产业发展、维护和谐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大平台”,是加快推进农牧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十三五”期间,甘南州以“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环境优美、和谐稳定、管理民主”为总要求,以实施“生态人居、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为核心,坚持边探索边实践边总结,从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半林区实际出发,制定了甘南州生态文明小康村“965356”建设标准,以自然村为单元,全甘南州规划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1500个,其中旅游专业村300个,项目总概算投资150.2亿元,村均投资1000万元,惠及10.2万户48万人,计划每年建设300个村。2015年以来,甘南州精准聚焦“山清水秀环境美、丰衣足食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尊老爱幼形象美、纯朴善良人心美”的创建标准,高效整合农牧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基层组织、平安甘南、精神文明等建设项目,启动实施了总投资110.56亿元的1003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90.2亿元。

一、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的重大意义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过这句生动而深刻的话,就是希望我们看到全面小康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懂得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这个道理。“十三五”时期是甘南州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期,是推进全甘南州转型发展、加快脱贫攻坚、与全省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是深受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立足生态优势,打造“绿色浙江”,扎实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造就万千美丽乡村经验的启发,是甘南州立足发展新起点,依托在国家生态安全大局中特殊的战略地位,按照党中央“五位一体”总布局,在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探索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共识,是在深化甘南州情再认识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决策和重大战略选择。甘南州生态文明小康村一经提出,就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国家发改委的大力支持,在《“十三五”支持甘肃藏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设方案》中将生态文明小康村9个子项目列入规划,其中安排中央预算内资金44,67亿元,中央财政资金12.1亿元,使甘南州的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有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为甘南州实现绿色崛起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一是全面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支撑。甘南州广大农牧村分布在生态的核心区域和重点区域,农牧民处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第一线,承担着保护生态、建设生态的重大责任。农牧村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在甘南州建设生态文明村直接关乎国家高原生态安全战略的实施。

二是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有利于创新发展模式,破解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走出一条保护发展稳定相促进的藏区农牧村发展新路子;有利于推动甘南州内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把甘南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大开放格局,建设大生态、开发大旅游、培育大产业、促进大开放;有利于形成农牧村建成小康社会的骨干支撑,使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成果惠及广大农牧民群众,使生态经济成为农牧民致富增收的重要增长点。

三是贯彻落实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着力重点。中央确立了依法治藏、长期建藏、富民兴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新时期藏区工作总方针,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着眼点和着力点。甘南州71%的人口分布在农牧村,农牧村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滞后、社会发育不足、贫困程度深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可以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改善农牧村条件,提升农牧民综合素质,增强群众法制观念,推进依法治村进程,是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治本之策。

四是坚决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有效载体。甘南州是国家和省列重点扶贫开发地区之一,全甘南州七县一市被国家列为四省藏区扶贫攻坚重点片区,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减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攻坚克难的主战场在农牧村,实现小康的主攻方向和着力重点也在农牧村。要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通过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有效整合农牧村各类生产要素、资源和项目资金,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着力培育富民增收产业,着力补齐生态环境改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民生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短板,坚持走符合甘南实际、具有甘南特色的扶贫开发新路子,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

费孝通先生在甘南考察时曾指出:“这里地处藏汉接触的前哨,它有条件成为藏族现代化的跳板。”甘南作为藏汉文明的交汇地带,有责任、有义务通过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为藏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探索发展路子,创新发展模式,率先实现绿色现代化,与全省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二、全甘南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效

2015年率先创建了103个生态文明示范村,涉及10269户4.8万人,完成投资7.06亿元。2016年按照“高起点科学谋划、高规格统筹规划、高标准突出特色、高水平打造亮点”的原则,建设了300个生态文明小康村,项目总投资36.4亿元,全面完成了年度建设任务,惠及20145户10.2万人。2017年建设300个生态文明小康村,项目总投资35.8亿元,到位藏区专项13.28亿元,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到位4 .07亿元,整合资金3.3亿元,群众自筹11.5亿元,项目惠及20474户10.5万人,累计完成投资32.85亿元,工程形象进度93%。2018年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300个,项目总投资31.3亿元,共涉及19741户8.9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村和省甘南州列深度贫困村169个,占57%,深度贫困的舟曲县和临潭县分别占80%、72%。目前到位中央预算内藏区专项8.93亿元,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2.16亿元,省地方政府债券9.07亿元。截至8月22日共批复建设方案298个,完成招投标256个,已开工建设256个,正在招投标42个,正在审查建设方案的2个,累计完成投资13.9亿元,工程形象进度44%。四大类15个方面的项目具体进展如下:

一是突出特色,全力打造生态人居。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突出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大力推进农村危旧房和村貌特色化改造,建设安全舒适住房,不断完善和提升小康村的道路、供水、排水、防洪、供电、消防等基础设施,优化公共服务、落实社会保障,打造了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街院净化、用水洁净自来化的生态宜居环境。已经完成农牧村住房民族特色化风貌改造44183户,全面消除了C、D级危房;农牧村节能改造项目新建太阳能暖廊31583户;户厕改造38116户,建设卫生公厕620座;新建通自然村公路711公里、硬化率达到100%,新建便民桥288座,巷道硬化1331公里、硬化率达到100%;安装节能路灯21090盏;建设排水及改造工程506公里,新建防洪河堤(排洪渠)216公里;建设村级消防点600处,包括消防水池建设、购置消防器具等。

二是因地制宜,着力培育富民产业。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小康村是“形”,民俗文化是“神”,富民产业是“魂”,人性人本是“脉”,只有形神兼备、魂脉相连,生态文明小康村才能焕发永久魅力和绚丽风采。小康村建设以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明确主导产业,创新模式类型,突出各自特点,不搞“一刀切”,不采取一种模式,结合群众意愿和村庄实际,打造了红色旅游型、生态体验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特色产业型等类型各异的生态文明小康村,突出发展乡村旅游业、生态农牧业、商贸流通服务业和电子商务业,促进农牧民创业就业,增加农牧民收入,构建的高效生态产业体系。在牧区重点发展牦牛藏羊、奶牛养殖、牛羊育肥等产业,全甘南州登记注册的各类农牧民合作社达到5065个,入社成员4.8万户,入社率达到40%,全甘南州创建国家级示范社9个、省级示范社49个、甘南州级示范社163个。截至目前,全甘南州支持培育农业企业29家,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457家,带动贫困户1487户5860人。扶持高原特色种植32.6万亩,在农区重点发展类中藏药材、高原夏菜、林下经济等产业;在交通沿线、旅游景区打造旅游专业村60个,积极打造“农业生产+休闲+娱乐+旅游”于一体的生态观光农业景观,在3条绿色旅游走廊及周边乡镇连片种植油菜8.29万亩,将油菜花观赏带向知名景点、精品旅游线路延伸,扶持发展了400多户农林牧家乐;农牧村“互联网+”建设项目建设农村光纤到户宽带端口875个;有线宽带建设15个点位;采取就地技能培训、外地观摩培训等方式培训农牧民2.82万人次,农牧村生态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如夏河县曲奥乡太阳沟生态文明小康村按照“设施配套化、经济产业化、村貌园林化、庭院花园化、民风和谐化、管理长效化”的六化标准,依托与临夏甘南州毗邻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生态资源,突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全力打造“甘南第一村”,全村83户群众筹资200万元,成立了太阳沟村旅游公司,修建藏式凉亭11处,架设木制小桥5座,修建木制栈道660米,修建50平方米小木屋17座,年内已接待游客4万多人,旅游收入达到400多万元,为群众增收找对了门路。

三是保护优先,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合理划定了村级生态保护区域,保护饮用水源、河流、草地、林地、湿地、野生动植物等自然生态资源,强化生态家园建设、村落绿化美化和环境综合整治,实现用能洁净化、农产品无公害化,做好防灾减灾,不断提高灾害预警和应对能力。全甘南州上下齐动员,组织干部群众开展以脏乱差治理、人畜分离、垃圾污水处理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整治,把重点放在“七改六化三治两分离”上,实行村容村貌综合治理,营造了环境整洁优美、生态植被良好的村庄环境。全甘南州基本完成了村庄绿化工作,配套建设生活垃圾简易处理场300个,购置垃圾车960辆、垃圾箱12560个,有效整治了村庄环境,村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四是创新载体,大力弘扬生态文化。以确立生态伦理、培育生态道德、弘扬生态文化、倡导低碳生活为目标,实现农牧村社会服务便利化、信息网络入户化、村民言行文明化、村内管理民主化,引领农牧村生态文明新风尚,构建和谐共享的生态文化新体系。对有条件的小康村进行了传统村落、风景名胜区、重点历史街区保护和开发。配套建设了乡村舞台、文化体育活动广场、文化活动室、简易戏台、宣传栏、文化器材、广播器材、体育设施。注重对传统文化、宗教文化、民俗风情、民间艺术、民居文化的传承保护,用丰富的生态思想、生态元素及其内涵特质,把小康村打造成传承弘扬民族生态文化的重要基地。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村内深入开展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教育和以爱护环境、遵纪守法、勤劳致富、诚实守信、和谐友爱为主要内容的星级文明户创建评选活动,提升小康村社会文明程度。全甘南州新建农牧村综合服务中心398个;新建自然村村民文化活动体育广场703个,安装体育器材1898套;改扩建24所农牧村学前幼儿园。如卓尼县博峪村依托吐司文化,迭部县次日那村、俄界村依托红色文化,临潭县红堡子村依托历史文化,舟曲县梁家坝、土桥子村依托楹联文化,打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村,彰显了文化魅力,吸引了八方游客,丰富了旅游文化产业。

五是凝心聚力,着力打造精品村庄。生态文明小康村大部分建在公路沿线、城郊和景区景点周边,基础条件较好,区位优势明显,已建成的旅游专业村、精品村、样板村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激发了群众参与建设的热情,为今后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和充分肯定。如八角乡庙花山村先后投入各类资金130万元对村内外大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将辖区内环境卫生区域实行网格化管理,建立了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包片到户,责任到人,成立了环境卫生监督委员会,加强了宣传动员,奖勤罚懒,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实现了村内村外无垃圾,户内户外干净整洁,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得益彰的目标。该村按照生态文明小康村“965356”建设标准,投入1315万元实施了158户群众住房特色化风貌改造,配套完善了村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了人畜分离和柴草分离,彻底改善了村内人居环境。依托冶力关大景区和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确立了以乡村旅游为引领,劳务、牛羊养殖、育苗、中药材产业为支撑,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以“公司+专业合作社(农家乐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在专业旅游公司的支持下打造了“花芦”民俗旅游品牌,成立了冶海马队公司,扶持了3户牛羊土鸡养殖和药材种植加工专业合作社及17户农家乐,今年内已接待游客3.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9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4000多元,为该村实现绿色发展,到2020年全面进入小康奠定了稳固基础。

通过甘南州、县、乡、村三年多的努力建设,一批环境友好型、红色旅游型、生态体验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特色产业型小康村拔地而起,农牧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基本公共服务条件、基本社会保障条件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取得了较好开局,做到了生态元素有效整合,富民产业培育有力推进,群众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为下一步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奠定了基础,探索了成功经验。

三、围绕重点工程,加快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

从2016年1月到2020年12月,甘南州计划用五年时间,重点围绕“生态人居、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四大工程建设,力争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发展、村容村貌整治、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

(一)生态人居工程

主要实施住房特色化风貌改造、农牧村“三改”及标准化公厕建设、通自然村公路工程、巷道硬化及排水工程、防洪设施建设、消防点建设、节能路灯购置安装工程、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村级幼儿园建设项目、农牧村“互联网+”10大重点建设项目。

(二)生态经济工程

加快推进农牧村产业发展扶持项目和农牧民培训项目,使生态经济发挥更大效益。

(三)生态环境工程

实施村庄四旁绿化和生活垃圾简易处理场项目建设,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

(四)生态文化工程

实施以村民文化活动广场为重点的生态文化工程建设项目,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提升小康村文明程度。

实践证明,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符合中央政策要求,顺民心合民意,深受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积极响应,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通过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到2020年,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将取得重大进展,以绿色发展为主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基本建立,长治久安的根本基础全面夯实,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