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苗 淼
2018年11月24日,“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于曾荣获“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中央大学旧址—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大礼堂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南京市人民政府、东南大学联合主办,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东南大学科研院、建筑学院,《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建筑评论》“两刊”编辑部承办。在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东南大学校长张广军院士、中国工程院钟训正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刘景樑、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黄元、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刘叙杰、江苏省住建厅副厅长陈浩东、南京市政协副主席李奇等数十位嘉宾、学者及600余名来自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土木学院、交通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学院师生的见证下,共计100项“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问世。会议由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金磊主持。
张广军校长在致辞中表示,“今天,能够在具有标志性的东大礼堂发布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让我们全体东大人倍感自豪与荣光。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是我国建筑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评估、评定是我国建筑界和文物界的重要使命,也是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并将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修龙理事长在致辞中说“中国建筑学会与中国文物学会密切合作,积极开创并推动着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与发展的伟大事业。事实证明,无论是对新中国前后建筑作品的比较与梳理,无论是从改革开放40年出发理解历史建筑的价值,都需要建筑师与文博专家的密切结合。所以,对20世纪建筑遗产事业的推动,是对国家、对城市发展极有利的大计。”李奇副主席在致辞中指出“20世纪建筑遗产是中国社会巨变的见证物和载体,也是百年中国建筑智慧的结晶和文化写照。南京作为文脉绵长、底蕴深厚的文化宝地,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入选的项目中绝大多数是诞生于20世纪上半叶的民国建筑,充分体现了南京建筑遗产在20世纪中国建筑发展历程中的传承与创新。为保护文化遗产,我们通过‘护其貌、扬其韵、传其神、铸其魂’,努力让全市现有的文化资源、历史建筑‘串’起来、‘活’起来”。
对于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说来,其现代性既是一个外来物,同时又经历了一个被无限延长的接纳和融汇过程。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建筑代表着时代精神与记忆,20世纪建筑遗产是城市人文与科技文化记忆的“富矿”,是城市再发展的无价之宝。第三批项目是在严格的评选标准下产生的,专家与顾问对项目的科学性、文化性、历史性都做了充分的评估,特别结合时代特征使多项20世纪80年代后改革特区的作品入选其中。这些项目及建筑师代表了新中国建筑创作的发展脉络,反映了现当代建筑在科学与文化的交融上的不懈追求与创新。
黄元副会长向大会介绍了“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的诞生过程,宣读了以董大酉先生的上海市图书馆,赵深、童寯、陈植先生的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林乐义大师的北京国际饭店,魏敦山院士的上海八万人体育场,张镈大师的北京友谊医院,刘力大师的炎黄艺术馆,陈世民大师的南海酒店,刘景樑大师的天津体育中心,郭怡昌大师的深圳图书馆,崔愷院士20年前设计的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办公楼等为代表的“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名录。从全国范围看,与前两批的198项相比,其共性表现在:均涵盖1900至1999年的各个时段;均有中国优秀建筑风格与当代建筑流派的呈现;建筑类型丰富多样;中外建筑师皆有(含合作设计项目)。
随后,修龙理事长、张广军校长、刘景樑大师、黄元副会长、陈浩东副厅长、李奇副主席、刘叙杰教授、玄武区毛银玲副区长为入选“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的8位入选项目单位代表(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副局长孙晓晔、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樱、国家京剧院主任科员袁翎、云南大学档案馆馆长李怀宇、潘天寿纪念馆馆长陈永怡、华侨大学校建筑学院讲师赖世贤、天津体育馆经营部部长张家豪、江苏省美术馆科员孙艳代表)及8位设计单位代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源、华东建筑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桦、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全胜、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桂学文、天津市建筑设计院王珊、广州市设计院副总建筑师杨焰文、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周文、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代表王登云等)颁发项目铭牌和荣誉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