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刘晓霖 许金山
64个月,北京“中国尊”项目建设者披星戴月、栉风沐雨,攻坚克难、勇于创新,其建造速度超出同类型超高层建筑30%以上,创造中国乃至世界超高层最快封顶、最快竣工的纪录,彰显了“中国建筑,筑国之尊”的荣耀与担当。
左上图:2013年7月29日“中国尊”项目工程正式开工
右上图:工人在挑灯夜战“中国尊”
右下图:2017年8月18日,“中国尊”塔冠钢结构吊装完成,外框106层混凝土浇筑完成,结构实现封顶
“中国的长城享誉全球,可以说‘中国尊’是和长城一样伟大的工程。”2018年10月11日,来华参加第四轮中日企业家和前高官对话的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副会长、大成建设株式会社会长山内隆司站在528米高的“中国尊”项目参观时感叹到。
现在,在北京,无论是在三环、四环、五环,甚至六环外,无论是晴天、下雨、雾霾、晚霞、朝阳下,都能经常在朋友圈里,甚至在电视、电影中看到“中国尊”的身影。建都800多年的北京,因为这项举世瞩目的工程进入拔节期。“中国尊”也取代国贸三期成为北京新地标。
“中国尊”位于北京市朝阳区CBD核心区,由中信集团投资兴建,总建筑面积43.7万平方米,高528米,地下7层,地上108层,集甲级写字楼、会议以及多种配套服务功能于一体,是世界上第一个在抗震设防烈度8度区建造的500米以上超高层大楼。
2017年8月18日,“中国尊”主体结构如期封顶,成为国内500米以上超高层中最快封顶的工程。回首开工以来的纷繁往事,中建三局副总经理、“中国尊”项目经理汤才坤表示:这是一场真正的“马拉松”赛跑,5年的时间,“中国尊”创造了10项世界纪录、15项中国纪录,最快3天施工一层楼、速度是同类工程的1.3倍。“中国尊”项目在国内5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中工期最短,仅为62个月。这么高的摩天大楼,这么短的工期,从开工之日起,工程就开启了一段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创造奇迹之路。
说到“中国尊”创造的3天一层楼的施工速度,就不得不提到一项高科技。这项技术被称为超高层建筑智能化施工装备集成平台技术,是中建三局自主研发的第三代钢平台技术。40年前,中建三局在深圳创造的深圳速度的爬模技术,正是这个技术的第一代。
但是,由于造价需要3千万左右,平台安装调试需要大概1个多月的时间。同时平台安装好之后,如何高效使用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开始时顶升一次要用十几个小时。同时,各个工序之间磨合不够,需要七八天才能施工一个结构层。项目部硬是带领团队,通过摸索,编写顶升手册,总结出三维流水“工厂式”施工流程,最快实现了3天就能完成一个结构层。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世界房建施工领域面积最大、承载力最强的平台。平台上有两台塔吊和平台一体化结合,这在全球也是首次尝试。”面对纵横交错的钢架迷宫,“中国尊”项目副总工程师许立山自豪地表示。
为更好的发行相应的理财产品,银行会成立资管子公司,但在未来的发展中,在产品的设计上可能会逐渐与公募基金接近。目前资管新规规定“公募产品主要投资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以及上市交易的股票”,如果在未来的发展中,相关部门没有明确针对理财的监管细则,那么从原则上来讲,银行理财产品中的公募产品就不能再投资非标债权资产。未来理财将与公募基金产品趋同,将主要服务于共同竞争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投资者。
除了钢平台技术,“中国尊”还使用了大量的创新技术,全球首创服务高度超500米的跃层电梯、全球范围内首次将正式消防系统在结构施工阶段临时使用;还使用了中国“智造”的永磁同步变频双工况冷水机组,采用装配式预制立管、超高层高压垂吊式电缆、新型窗台一体化风机盘管、变风量空调等一系列先进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在践行绿色安全施工理念,提高施工效率的同时,构成了中国建筑千米级摩天大楼的综合建造技术。
2015年4月12日顶升钢平台投入使用
当下,BIM技术逐渐成为建筑市场上的宠儿,应用程度和范围不断拓展。有专家预言,BIM技术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的运用,将决定未来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走进“中国尊”项目BIM管理部办公区,每个桌子上两台高端工作站首先映入眼帘,它们每天要处理各种“大数据”。其中,包含构件的外形与尺寸,现场施工管理所需的材料性能、造价等各种信息。之后通过对BIM模型的更新管理,为现场施工动态管理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在“中国尊”项目,BIM技术与现场履约进行着高效互动。主要分三步:第一步是按照项目的施工工序,进行模型、动画设计,在保证建模精准度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的各种不利因素,以合理规避风险;第二步是现场完成建模以及动画设计后,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可视化交底,指导施工;第三步是现场施工阶段,BIM团队到现场对施工人员进行指导,大大提高了履约效率。可以说,在“中国尊”项目,每一个新纪录的诞生,都伴随着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中国尊”项目部连续四年荣获国家级BIM大赛一等奖。
“中国尊”最前沿的施工技术,也吸引了来自世界40多个国家的近3万参观者。他们透过“中国尊”了解到中国建筑的实力,说得最多的话就是“不可思议”。
在“中国尊”项目创中国纪录的56000立方底板浇筑一次性浇筑期间,由于基坑深度达到近40米,无法直接用溜槽进行浇筑,而用泵管浇筑效率太低。项目部全体技术人员与一线劳务班组共同探讨,通过多方论证和深入分析,创造性地提出了在深基坑混凝土浇筑中首次使用串管+溜槽的方式进行浇筑,最终实现在93小时内完成底板浇筑,创造了北京的建筑纪录。
在具体的管理中,项目遵从精细管理的理念。“中国尊”项目的工期任务细化到了天,最后细化到了小时,并随时根据工程进展优化进度安排。项目部每天下午4点,都要为当天下午6点至次日下午6点间塔吊的使用排个班。塔吊每天的使用数据都有专人记录、分析,并据此提出整改意见。项目采取流水段作业控制,4台大型动臂式塔吊和4部高效的跃层电梯使用效率超过85%以上,单月最大吊装量达到10800吨,确保高峰期3000多名工人在半小时内输送到作业面。
2016年8月18日“中国尊”主体混凝土结构高度成为“北京第一高”
在“中国尊”进入竣工决战阶段,由于装饰单位、机电单位等多专业交叉施工,项目执行经理曾运平通过深入调研,创新地将管理学中事业部制和矩阵式组织结构的管理方式创新地结合起来,在项目中实施项目小组的管理架构,将“中国尊”项目地下室、设备层、空中大堂、结构收尾等7个重难点管理区域单独划分出来,成立管理小组,每个小组由党员先锋岗的带头人担任组长,项目部赋予他们更多的管理和协调职能,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
“中国尊”钢平台操作员孙晓亮(右)
项目的结构边线即为建筑红线,工期紧张,大量物料集中进场,因此,做好计划和平面管理非常重要。而负责整个项目计划和平面管理的是项目的两位未满30岁的年轻员工。虽然很年轻,他们却通过攻坚克难,一位探索出了基于总承包管理的计划管控体系,把施工计划具体到小时。另一位在项目零场地的情况下,高效协调,总结了一整套“立体”平面管理体系,化解了施工困局。
孙晓亮是“中国尊”钢平台操作员,负责着大楼钢平台中控室的平台顶升。孙晓亮的工作,是帮大楼“升级”。早在项目初期,公司便拟在技术人员中,挑选钢平台“驾驶员”。在当时,符合条件的年轻技术工人超过百位。彼时,孙晓亮还是一名电工。经过一轮轮遴选最终脱颖而出。2014年11月,孙晓亮被送到钢平台液压设备生产厂家培训后,成为了“中国尊”的“驾驶员”。
3毫米,这是孙晓亮每次顶升需要面对的数字。他负责着项目顶部钢平台的4座塔吊,12个接触点在抬升过程中,几乎都要做到平行,相互误差不能超过3毫米,否则会造成失衡。整个钢平台可承重4800吨,目前总重3600吨,如果有接触点失衡,则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这项工作不仅需要对操作技术熟练,也需要极强的心理素质。2016年8月31日,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党委副书记肖亚庆到“中国尊”项目调研,在中控室,他握着孙晓亮的手说:“操控这么先进的钢平台,堪比高铁驾驶员!”
在“中国尊”项目的微信群里,几乎每天都有人发布当天的走路的步数排行榜。通过微信来计算一个人一天走了多少步,很多人每天一万步就会在微信里晒出来。而在中国尊项目的微信群里,现场管理人员平均每天都超过2万步。项目的安全总监李晓明,手机微信经常显示每天的行走步数都超过3万步,相当于每天在工地里走十多公里。
之所以大家都这么拼,能够充分发挥争先精神和盯钉精神,把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变成现实。就是因为在加强履约,助推施工生产的同时,项目既讲争先故事,也讲情怀,努力为社会增添更多的正能量,为员工、为农民工兄弟、为合作伙伴拓展幸福空间。项目贯彻“合作共赢”理念,善待合作伙伴,提倡利益共享,极大地提升各专业分包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项目利用互联网+定期组织特色活动,为农民工建设标准化生活区,安排大巴接送农民工上下班,为他们免费体检,带领优秀农民工子女游北京,参加企业歌大家唱等活动。主动与所在地政府对接开展志愿服务,为西部地区捐款、定期无偿献血、为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APEC会议、“一带一路”峰会提供志愿服务。
项目设立了“CBD讲坛”培训平台,定期组织职工开展总承包管理、科技、投融资、外语培训,进行人才梯队建设,把骨干发展成党员,并输出骨干人才。5年来,“中国尊”项目在现有管理团队的基础上,孵化出3套工程总承包管理团队,分别赶赴河北衡水,以及由项目团队牵头组成的中国建筑联合体以投资人的身份中标的雄安新区第一个建设项目—雄安市民服务中心。
工程建设期间,北京市委书记蔡奇调研“中国尊”项目时赞扬项目工作开展得好,并要求把“中国尊”建设成政治工程、精品工程、安全工程。
2017年12月20日“中国尊”幕墙标准层单元板块安装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