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能不读点“养心”的书。何为“养心”的书?总体说,当指文、史、哲方面。具体讲,比如文学方面的诗歌、散文、小说,历史方面的重大事记、名人传记,哲学方面的辩证唯物论等等,都是“养心”之“妙药”。系统地读书当然好,从报刊或网上零碎读些篇章也十分有益。
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当读到这些名言名句时,无论是谁,都会不同程度地想到自己的差距,从而胸怀国家民族和人类命运,力争走出个人患得患失的小天地。
一则关于“心是生命的根本”的短文谈道:“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读来不禁想到,人的欲望太多太大,不免招致祸患,因此,自觉控制欲望,做到清心寡欲,方为正道。
有人爱生气,且难以排解,久而久之,于人于己皆有害无益。但读了作家毕淑敏的几句话,可能就会有雾消霾散、柳暗花明之感。她说:“你可以生气,但不能让它成为常态。你要做生气的马背上的好骑手。生气的时候,拉紧缰绳,小步策马,徐徐前进。让火气渐渐消弭于无形,让理智重新把控局面。从此,做生气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奴隶。”
爱因斯坦曾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许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这番话告诫我们“德”的重要性——不仅可以润心,还是才的统领。进而想想,有“德”就有“仁”,而“仁者寿”。“德”从何来?多读“养心”的书,应是重要途径之一。
近些年,围绕健康长寿问题,专家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相互抵牾,弄得人们无所适从。好在,有智者著文称,经过各方对长寿者的调查,结论是,没有普遍适用的规律。并以北大哲学系长寿教授冯友兰、梁漱溟、张岱年等为例说明问题,有理有据,令人信服。末了提出“大道无道,顺其自然”,适度就好。这一见解得到众多人的认可。应当说,这个共识也是读“养心”书的结晶。
“养心”即“养脑”,脑是司令部,统领和影响着全身各个器官。有个正能量的司令部,必然眼界宽,心旷达,一如“强将手下无弱兵”,各器官生龙活虎、正常运转,人自然就会健康长寿。可见,读“养心”书对健康长寿的意义,不可小觑。
其实,多读点“养心”书的意义还远不止于此,大家可以去慢慢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