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
[摘 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读点”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准读点、用活读点、深化读点,使读点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弹性优化的目标,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读点 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35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对话”,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读点”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要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预设的过程就要谋划,要引导学生利用文本中已有的读点进行觅、悟、活、引。如果教师能准确把握并利用好已有的读点,精心谋划,就能使读点在课堂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弹性优化的目标。
一、点石成金“觅”读点,点化课堂
课文是由许多的知识点组成的。这些知识点,实际是学生的阅读点。小学生的阅读和成人的阅读不同,他们缺乏通篇阅读的能力。教学中,只有抓好阅读点,重点读好阅读点,才能收到很好的阅读效果。一个成功的教师,总是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的亮点,他们总是提醒学生:“哪些地方能够让你眼前一亮?”“哪些词语能够吸引你的眼球?”“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动?写下自己的感受。”如,教学《大江保卫战》的第二自然段,可以提炼出四个“一”(即“一声令下”“一条长龙”“一个念头”“一道人墙”),两个“然”(“全然”“奋然”)。这四个“一”和两个“然”支撑起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可见作者的独具匠心。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若能挖掘出文本中独特的可读点,架起信息传导的桥梁,披文入情,进行深层次的品味感悟,课文中不起眼的“石”就能变成了点化课堂的“金”。
回读是阅读的一种方式,是具有个性化的行为。回读的过程,教师的讲解代替不了,学生的合作代替不了,只有靠自己直面文本的读点,反复阅读,获得理解、体验和感受。而真正的阅读,需要找准读点,需要读的时间,也需要悟的过程。
如,《天鹅的故事》第五、第六自然段文字优美,叙述清晰,给人启迪。教学中,教师抓住天鹅奋力破冰的读点,让学生边读边画出课文中让人感动、让人震撼的词句。学生个人读、同桌读、比赛读,反复欣赏体味。在深入的反复阅读中,学生从“像石头似的”比喻句中体悟出老天鹅拯救天鹅群不怕牺牲的精神;从省略号中体悟出老天鹅无数次重复扑打的勇敢无畏的精神以及全体天鹅参加破冰的团结协作的可贵品质。学生在读中悟、悟中品,美美地感受着阅读带来的愉悦。
二、读“活”读点,诗化课堂
古人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语文课也绝不是仅仅教给学生的知识与技能,重要的是以灵活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燃烧阅读的激情。只有用情感来活化“读点”,围绕“读点”营造学习情境,才能诗化课堂。
当学生的真情在课堂中流淌起来,教师就要借机推波助澜,起处要助势,伏处要烘托,并适时积聚情感,让学生适时入情。如,在教学《沙漠中的绿洲》时,学生在感受到荒无人烟的沙漠竟能创造出伟大的壮举——绿洲后,对绿洲的情感越来越浓烈,越来越深刻。这样,学生跟随作者走进文本、走进画面,如临其境、如见其形。此时,笔者和学生共同把这节改成了小诗,并配有绿洲有花草的插图。(师生对读,谈感受)
我们来到迪拜访问。
这里绿树成荫,
鲜花遍地。
地上没有一片落叶,
……
学生只要在课文中选择一个读点,破解一个读点,体验一个读点,然后再把这个读点转化为诗歌的语言,就能感受到生命的新鲜。这就告诉了我们:语文课堂是活的,是美的。这正是我们语文课堂的无上追求。
三、深化读点,弹化课堂
对文本中读点的独特发现,最能看出一个教师的教学功底。优秀的教师总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抓住字、词、句、段之间的关联去发现文本中的空白,让学生去揣摩作者的意图。很多教师教学《大江保卫战》时,一般这样导入:一是播放音乐《为了谁》开头——“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二是把课文分为三个板块——“险情”“抢险”“救人”。其实,细细琢磨,都不如南京市陆华山老师的导入: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大江保卫战,你会用哪个?课文的主人公是谁?你又会想到哪个词来形容?学生们在他的引导下,逐步完成一副对联“大江保卫战,气壮山河;人民子弟兵,舍生忘死”。这个独具匠心的引领,为下文对文本引出可读点作了很好的铺垫。
可见,谋划读点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管条件如何,都应精心谋划读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课堂就会精彩纷呈。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