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宇
【摘 要】目的:探讨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护理+良肢位摆放。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与Barthel指数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护理时,加强良肢位摆放的效果更佳。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护理;良肢位摆放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7-195-01
目前,临床上除了注重为脑卒中偏瘫患者给药治疗的同时,更注重为患者实施科学全面的护理干预,以使得患者病情及预后均充分改善。为了进一步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本次研究中将纳入对象以单盲法分为两组,予以两组患者不同的护理干预方案,旨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护理时加强良肢位摆放的临床价值作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对象纳入时间段为2017年1月-2018年3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于期间抽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6例为对象,将其以单盲法分为两组:43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5例,年龄为48-76岁、均值为(58.15±3.27)岁;43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14例,年龄为46-79岁、均值为(58.63±3.19)岁。两组患者临床基线数据经统计学软件分析得出无差异,P>0.05。
1.2 方法 纳入对照组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为其实施常规的早期康复护理,内容参照临床规定实施。
纳入观察组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护理+良肢位摆放,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同于对照组,良肢位摆放内容为:(1)摆放方法:1.仰卧位:给患者头下垫上软枕,适当调节软枕的高度,确保其胸椎呈中立位;再给患者患侧肢体下垫上软枕,以促使其肩胛骨呈部分凸出状;让患者肘部呈伸直状态,并给肘部下面垫上软枕,手腕要往反方向屈伸,促使患者的手指关节得到充分伸展;同侧臀部下也垫上软枕,以促使患者的骨盆凸出,防止患者出现髋关节移位;腘窝位置也垫上软枕,保证患者足部呈中立位置。2.患侧卧位:帮助患者更换为患侧卧位时,则为其头下垫上软枕,确保患者的肩胛骨呈凸出状,保证其肩部、肘部呈正常屈伸状;使患者的膝部呈稍微屈曲状,健侧的髋部与膝盖处也要稍微屈曲,给下面也垫上软枕,保证患者的躯干呈放松状态。3.健侧卧位:患者换为健侧卧位时,则需保证患者上肢呈前伸状,肩部前屈90°,下面在垫上软枕;患侧的髋部及膝盖处应呈稍微屈曲状,保证患者的整个身体呈平躺与放松状。
1.3 效果评价 选择Fugl-Meyer评分评价患者的患肢运动能力[1];选择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获各项临床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以卡方检验;统计学软件分析得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前观察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与Barthel指数和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与Barthel指数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1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发病经治疗后均会遗留后遗症,常见患者发生偏瘫,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能力造成很大影响。故而目前临床上实施护理干预的目的主要是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使患者自身的日常生活与生活质量得到充分改善[2]。
近年我国医疗事业飞速发展,更多的新型护理干预模式被提出与广泛应用,根据脑卒中患者的发病与治疗、康复机理等,脑卒中偏瘫患者更注重早期康复护理,此项护理模式主要是强调综合并协调的将医学、社会、教育、職业等措施融合,指导残疾者进行训练与再训练,使其致残因素减轻,尽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的活动能力,使其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够重新参加各项社会活动[3]。李秀芬[4]的研究中指出,患者肌肉处于静止收缩期时间较长时,会发生系列生理变化,导致其肌肉功能恢复受到严重影响,若患者肌肉出现轻微被动拉伸、伸展时,则可以促进其肌肉功能的恢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良肢位摆放干预后,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患肢运动能力改善明显,日常生活能力也比对照组患者高,P<0.05。
综上所述,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应用价值显著,具有极佳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范宇笑.良肢位摆放标识护理在脑卒中偏瘫病人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7,15(31):3922-3923.
[2] 孟庆莲,赫军.良肢位摆放在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32(03):36-38.
[3] 戴翠梅.良肢位摆放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效果的影响[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6(08):13-14.
[4] 李秀芬.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进展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37):19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