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莹莹
【摘 要】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心理状态的影响,为脑梗死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心理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SDS) ,对 50 例脑梗死患者(对照组 20 例,实验组30 例) 进行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护理干预的实验。结果:50 例,焦虑自评量表 > 50 分者 17 例(38.60%) 、抑郁自评量表的分数 > 50 分 23 例(47.10%) ,护理干预 SAS 和 SDS 得分之前和之后的这些差别在统计上是显著的(P< 0.05,P < 0.01) ,两组 SAS 和 SDS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 。结论:通过针灸治疗脑梗塞引起由于焦虑和抑郁常见的心理障碍,有积极的作用,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 脑梗塞; 针灸; 焦虑自评量表; 抑郁自评量表;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3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7-102-02
脑梗死患者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采用西药和中成药对脑梗死引起的躯体损害症状治疗而忽略中医针灸对其心理状态的治疗。临床观察已经证明: 梗死除可使部分患者脑损害直接产生抑郁症状,也可间接影响患者心理状态,进而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过程产生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为研究脑梗死患者的心理状态,本文对 50 例脑梗死患者进行焦虑和抑郁的调查并进行针灸治療及护理干预,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 例均为我院 2006 年至 2007 年住院的脑梗死患者,男 28 例,女 22 例; 年龄 38 ~ 75岁,平均(56 ± 11.3) 岁。所有患者均神志清楚、病情相对稳定,能独立完成问卷填写。50 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 = 30) 和对照组(n = 20) ; 实验组接受研究人员制定的护理干预对策,对照组接受所在病区的一般护理对策。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具有可比性。
1.2 调查方法 采用医院焦虑自评量表(SAS) 及抑郁自评量表(SDS) ,各由 1 ~20 项组成,1 ~4 级评分。
1.3 评定方法 让患者把整个量表的填写方法及每道题的含义弄清楚,然后独立作出自我评定; 在针灸治疗和护理干预前、干预 2 周后分别进行评分。
1.4 干预措施 (1) 对实验组患者因其症状而给予不同针灸穴位治疗。①半身不遂: 上肢穴取肩髃、曲池、外关、合谷、内关、十宣。下肢穴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承山、三阴交、昆仑、涌泉。②口眼歪斜: 取穴地仓、颊车、合谷、内庭、阳白、攒竹、昆仑、养老、人中、
太阳、风池等穴。(2) 进行积极治疗及相应的护理措施,同时每日给予以下护理干预对策: ①诚心鼓舞。脑梗塞的病人语言清楚时,向病人解释脑梗塞是怎样回事,用同情、理解的目光,鼓舞病人增强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提高自己与疾病斗争的能力。为帮助病人消除焦虑紧张的情绪。介绍已经治愈脑血栓形成的病例为依据,用充满信心的语调,给病人思想上注“安慰剂”,服“安心丸”。使病人感到宽慰并增强了信心。②关心体贴。在心理治疗过程中要“视人尤己。”《大医精诚》: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葱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对病人似亲人,要和蔼可亲,关心体贴,同情理解,要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要鼓励安慰和疏导病人的心理状态。对严重者采取有针对性护理干预。③耐心训练。训练治疗至关重要,当上下肢瘫痪的病人能跨出第一步时,要给予表扬和鼓励,要像小孩刚学走路一样,一步一个脚印,要经过艰苦的训练,要持之以恒,提高与疾病斗争的能力和信心。④合理应用抗焦虑、抑郁药物。对照组仅接受针对躯体症状进行的积极治疗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1.5 统计学分析 全部数据经SPSS 10.0 软 件 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
2 结果
全部 50 例中,焦虑自评量表得分 > 50 分 17 例(38.60%) ,其中,实验组 10 例,对照组 7 例; 男 8 例,女 9 例。抑郁自评量表得分 > 50 分 23 例(47.10%) ,其中,实验组 12 例,对照组 11 例; 男 10 例,女 13 例。2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 SAS SDS 评分比较与干预前比较,P < 0.05,P < 0.01; 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P <0.01。
从结果看: 实验组针灸和护理干预后焦虑变化和抑郁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 ; 同比对照组护理干预前后焦虑和抑郁无明显变化; 实验组对照组比较护理干预后焦虑变化和抑郁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 。
3 讨论
研究表明: 脑血管病患者心理障碍的发生率较高,约为 23% ~ 65% ,这种心理障碍可影响患者的免疫功能及治疗的有效性,进而影响到患者的预后,其中焦虑和抑郁最为普遍,而针灸通过相关穴位和经络的引导作用对于患者的心理治疗有显著的作用[1]。脑梗死患者既有不幸预感、惊恐、悲观、失望等焦虑抑郁情绪,也有乏力、睡眠障碍、尿频、多汗、躯体疼痛、头昏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部分症状可能与脑部疾病有关,但脑梗死作为重大负性生活事件,导致焦虑和/或抑郁可能与家庭、社会支持、责任感,及医务人员的语言、对预后的判断等密切相关,以及能否坦然面对现实有关。针灸穴位及心理治疗可有效缓解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症状,对预后、康复有重要意义[2]。本研究显示: 心理因素在神经疾病康复中起作用,因此除药物外,针灸和心理治疗十分重要; 焦虑和抑郁是脑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最常见的心理障碍,针灸和护理干预后焦虑与抑郁均明显减轻(P < 0.01) ;因此应在对患者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针灸治疗,并经常进行心理测评,对焦虑与抑郁突出者,指导其正视现实,调整心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刘谷珩,陈振华,陈燕芳,等. 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浅析[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6(1) : 57 - 61.
[2] 王文德. 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理干预疗效分析[J]. 临床心身医学杂志,2007,13(4) : 358.
[3] 杨利杰,范丹. 脑梗死患者心理状况调查及早期心理干预的作用[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10) : 69 -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