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杨
从2007年加入瑞银开始,伴随着瑞银中国业务的开展,陈章龙也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亲历者。
十年后的2017年,瑞银获得外资私募证券投资管理人(PFM)资格,陈章龙也出任瑞银资产管理(上海)总经理,成为这一新兴业务的操盘手。
在他看来,PFM牌照的开放,是又一次见证“中国市场逐步开放和日益成熟”的历程。
早在2015年,瑞银就着手准备PFM业务。当年8月,瑞银资管在上海成立,成为如今瑞银在华运营私募业务的平台。
之所以抢先提前布局,是因为在当时,PFM牌照的开放已是业界意料中的事。此前中国政府即已释放相关信号,中基协也从2015年就已经开始筹备相关事宜。
由此亦不难看出,中国的金融开放举措并非突然发生,而是一个持续渐进、有序推动的过程。
中国基金业的开放至少可以上溯到2002年。当年7月,《外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规则》实施。12月,首家合资基金公司招商基金成立。
其后,相关开放举措还包括2002年底推出的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2011年开始实施的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RQFII)等等。
基于持续的积累,近年的开放才能“范围更广、力度更大”。今年4月,中国监管部门将合资基金外资股权比例放宽至51%,且三年后不再设限。这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一揽子金融开放新政中的重要一条。
从早年的把门打开,但依然保持了股比、业务范畴等的限制,到走向“全牌照、全股比”的开放,是金融开放的大致路径。
深耕
如今率先取得PFM牌照的瑞银、富达、贝莱德等机构,正是长期深耕中国市场、深谙中国政策与形势的代表。
在此过程中,PFM于2016年先行一步,外资可直接设立全资子公司,备受洋巨头们欢迎。“这点极其重要”,一位金融行业人士认为,外资私募们觉得这有利于保持足够灵活性,并充分保证其投资理念和目标能更好地落实到中国市场。
“一个连续的、渐进式的金融开放路径,更符合中国的实际。”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在今年“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上说,在扩大开放的大方向下,开放的具体进度既取决于一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也需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
尽管知道在开放的大趋势下,PFM资质早晚会放开,但其推进的速度之快,还是超出了外资机构的预期。
2016年6月,证监会宣布放开这一限制。当年9月,瑞银和贝莱德、富达、惠理、富敦等20多家外资机构,在北京参加了证监会、中基协组织的座谈,讨论PFM资格的申请事宜。仅隔了3个月,2017年1月第一张PFM牌照发出。
“申请的过程非常顺畅。”多家已经拿到牌照的外资机构人士说。
拿下牌照后迅速落地,是多数外资私募的共同选择。
顶着全球最大对冲基金的名头,桥水基金近期受到业内特别关注。中基协的公示信息显示,桥水在中国的第一只基金——“桥水全天候中国私募投资基金一号”,已于10月中旬完成备案。
此前的6月底,桥水获得PFM牌照,它并没有用足半年的期限,仅三个多月就让基金落了地。
相比桥水,陈章龙所在的瑞银更快一步。今年9月,瑞银资管推出了在中国的第二只债券类私募基金产品。这也是其自2017年7月获得PFM牌照后,推出的第三只基金产品。在一年多时间里推出三只基金的,还有富达。
而同在今年9月,惠理则成立了取得PFM资格以来的第四只基金。除“惠理中国新时代优选1号私募投资基金”外,惠理的后三只基金产品在今年7月和9月密集成立。
密集的落地背后,是长时间的准备。“开拓任何一个新市场都不容易。”富达国际中国区总经理李少杰说,需要做团队建设,与市场各方建立联系,以及深入了解投资者需求等等。“每个方面都需要持续投入大量的资源和时间。”
率先取得PFM牌照的瑞银、富达、贝莱德等机构,正是长期深耕中国市场、深谙中国政策与形势的代表。
有“慢”才有“快”。在此前政策处于酝酿阶段时,“等待机会但并不是干等着,我们的准备工作也得先做起来。”陈章龙说。反映在结果上,如今率先取得PFM牌照的瑞银、富达、贝莱德等机构,正是长期深耕中国市场、深谙中国政策与形势的代表。
拿到牌照后,外资机构们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是:能给中国市场和投资人带来什么?
开放是中国的自主选择,开放是为了促进发展、促进改革。与其他领域一样,中国的金融市场也是越开放的领域发展越好。通过持续性的对外开放,中国寻求解决金融体系中市场准入、鼓励競争、金融体系效率提升等问题。
对于前述问题,外资机构的“标准答案”是,他们将为中国投资人带来适合中国的投资策略、创新的投资解决方案、长期投资的理念以及全球性的运营观念和风险管控知识。
比如相对于境内一些同质化的私募产品,外资机构的产品更为多样化,公司治理和投资理念也更为成熟。引入外资私募,无疑将加速资管行业的优胜劣汰,同时也能促使本土机构出海、促进内外流动加速。
在满足理财需求之外,证监会相关人士曾表示,开放PFM牌照,丰富了资本市场的机构投资者类型、营造良性行业竞争环境,也是加深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的探索。
历史经验表明,外国机构投资人的进入,对于推动股市的成熟,尤其是在投资者结构优化、引入价值和长期投资理念、促进上市公司公司治理、估值水平接轨等方面都有帮助。
大力发展长期机构投资人,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与社保基金、养老基金、公募基金、保险资本金、QFII等一样,私募基金也是一个有力的支撑点。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曹泉伟说,私募基金有其他产品不可替代的地方,它具有只向高净值特定人群和机构募集、信息披露要求较低、监管约束较少、策略运用灵活等特点。私募基金的发起人、管理人与基金之间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这样的制度安排更有利于利益约束并达到有效激励,而这正是公募基金所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