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自咸丰病殁于热河,拿“垂帘”之议与慈禧达成政治交易之后,恭亲王奕訢就一直以“议政王”的头衔总揽大权。初时,叔嫂之间还能和衷共济,但奕訢本就高傲,再加上才具卓拔,不易控制,慢慢生出嫌隙。
同治四年(1865年),编修蔡寿祺从太监安德海口中意外获知了慈禧与奕訢的矛盾,起了媚女主、求富贵之心,于是弹劾奕訢贪墨、骄盈、揽权、徇私四大罪状,撞到了慈禧的心坎上。
蔡寿祺原是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进士,一直在京里當个穷翰林。因为日子艰难,又不能算是多么自爱,咸丰九年(1859年)夏天,他窜到四川,希望能踩出一条升官发财的路子。那他踩出的是什么路子呢?他私刻关防,招募乡勇,把持公事,大肆招摇。
不久,骆秉章督川,看不惯他的行径,命他即刻离开成都。适逢大将胜保被逮问,他还特意去通款曲,让落难的胜保有空谷足音的欣慰。实际上,他有自己的算盘,日后胜保若能东山再起,还怕会忘了自己?
如此说来,蔡寿祺本就是惯于见风使舵之人,这次弹劾奕訢更是欲加之罪,一篇洋洋三千言的折子,认真追究起来,竟大多是捕风捉影。不过这也够了,慈禧要的不过是一个罢黜奕訢的由头而已。
这是同治初年有名的一次政潮,波澜所至,人人自危,刚刚稳定的朝局重又动乱。而奕訢骄狂自大的个性,也让慈禧深为警惕。后来他们终身不谅,其间几次大冲突也都与这一次有关。
慈禧曾愤而发问:“你事事与我对抗,到底是什么人?”奕訢说:“我是宣宗皇帝第六子。”慈禧听后怒不可遏,冲口而出:“我革了你!”谁知奕訢听后并不气恼,徐徐回答:“革了我的王爵,革不了我的皇子。”
蔡寿祺迎合慈禧掀起的这次政潮,后来虽为奕訢一系的王公大臣合力挽回,但君臣同治、上下一心的局面已被破坏。
小人为求一己富贵,不惜败坏大局,蔡寿祺是一个典型。而历史开的大玩笑是,蔡寿祺虽做小人,仍未获富贵,在奕訢及其亲贵的深恶痛绝下,他遭到“即行革职,勒令回籍”的严谴。
蔡寿祺被革职后,仍然逗留京师,从此潦倒,五十多岁就须发皆白。
蔡寿祺的大女儿,尚未完婚男方就病死了,但依然出嫁袁家,是所谓的望门寡。三女儿也是出嫁不久就死了丈夫——夫死无子,这在封建社会很难在夫家立足了,所以出殡那天她就喝了毒药,以死殉夫。
蔡寿祺晚年接连遭遇打击,心情应该很沉痛吧?然而并没有。他拿着两个女儿的守节殉夫的事迹,到处乞求人家题咏,可谓无耻到家了。有这样的爹,想必他的女儿在九泉之下也会觉得丢脸。
编辑/子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