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姬 蔡彩华
回顾历史,从1994年朱令中毒事件,到2004年马加爵杀人事件,到2013年复旦大学寝室投毒案,再到百度新闻搜索上千条的关于学生宿舍关系的新闻,无不为我们敲响了学生人际交往关系的警钟。其实恶性事件肯定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往往都由日积月累的小事积怨而成。
中小学作为塑造、完善学生性格的最佳时期,教师应该更细致地引导学生的性格发展。对于全寄宿制中小学而言,学生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宿舍度过。尽管很多学校都配备了生活老师,但宿舍仍是一个教育盲区,教育管理模式和目的主要还只是集中在纪律、卫生等刚性要求。而宿舍作为一个相对宽松、生活磨擦较多的环境,学生很容易把包括学习或家庭所致的负面情绪在这环境中“无厘头”地发泄出来,人际关系容易变得紧张。所以,在全寄宿制中小学里,通过宿舍人际交往的教育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一点非常重要。
一、常见问题
1. 过于自我,缺乏真正的沟通、交流。宿舍成员不善于换位思考,缺乏同理心,自我意识过强。如自己不高兴时,会把情绪通过冷暴力发泄给舍友,对舍友的请求或询问不予理睬或以不文明的用语回应,甚至看到舍友嘻哈大笑就心烦意乱地做出 “呯呯啪啪”的粗鲁动作。而舍友们站在自己的角度第一个反应却是:“我又没惹你,你发什么脾气!”于是乎,关系紧张对立起来了——“我不高兴,你们也不可以高兴!”“你不高兴,关我什么事?”
由于学生不会正确地倾诉、宣泄情绪,正确地处理他人的负面情绪,也缺乏主动关爱他人的意识,所以舍友间难以真正地沟通、交心。细心的老师不难发现,经常一起回宿舍、离开宿舍的两位同学往往不是同一宿舍的同学,即便经常一起走的好朋友,往往也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形同陌路。这些现象在女生中非常常见,但男生中也有。
2. 攀比、炫耀之风盛行,嫉妒、多疑之心丛生。现在社会物质丰富了,学生受各方面影响,有时会不自觉地羡慕或直接追求高消费,并炫耀起来。很多家长都说:“我答应孩子,他考好了我就给他买个好一点的手机。”为什么孩子想要好一点的手机?因为其他同学的手机不错,有很多功能。没条件炫耀的学生往往会自卑,或被他人嘲笑。例如:某男生说:“我这款iPhone 能很好地玩到王者荣耀的最强王者!”如果有人问“最强王者”是什么,这男生可能会和其他男生一起“围攻”他:“就是王者荣耀的最高级别呀,你真无知!”久而久之,关系就会变得紧张起来。
还有一些学生学习很努力,但成绩老是上不去,而有些学生平时不怎么努力甚至还有点吊儿郎当,但一考试,成绩却不错。前者很容易对后者产生妒忌之心,或是猜疑后者是不是在嘲笑自己。这些心理很多时候会借助宿舍的一些小矛盾明显地表现出来。
3. 搞“小团体”。由于同学间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经济状况等方面的不同,还有像上述的矛盾所致,学生很自然而然地组成了小团体,这使得宿舍同学的关系更敏感而微妙。小团体成员,会有意无意地排斥宿舍其他成员,而被排斥的一方也容易把对方的一言一行都理解为恶意的针对性的对待。一旦形成多个小团体,恶意的言行、无端的揣测、互相嘲讽、互相攻击等便会茂密丛生,整个宿舍人际关系就非常不和谐了,这让人十分担忧。
4. 互相推脱、推卸责任。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在心理上还大多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互相推脱、推卸的现象比较常见。男生会说“不是我干的,不是我负责的”,女生则多会说“她诬赖我”。在我们处理卫生清洁、纪律问题时,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这种推脱、推卸的语气多多少少蕴含了一定的怨气:怨老师不查明真相、不秉公处理,怨舍友“无赖”等。
二、主要原因
1. 学生自身的性格缺陷。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或生活条件相对不错的孩子,自我意识强。
2. 人际交往技巧缺乏。由于学生社会生活实践少,人际交往面狭窄,体会不到在生活中应该能屈能伸,也不懂得如何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3. 部分学生生活习惯不好。有些学生在家邋遢惯了,让他搞卫生,他只好逃避或应付了事;有些学生习惯早起晚睡,或举止动作动静大,直接影响了舍友的作息或宿舍的集体荣誉。
三、解决方法
1. 引导学生认清自身的性格缺陷,完善个性品质。完全认清自己不易,但大概辨识自己的性格缺陷并不难。我们要引导学生摆正心态,正视自身问题,积极调节个人负面心理,恰当表达情绪。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像学习文化知识一样循序渐进地自我调节,一开始可以通过情绪管理计划来达到较好的自我调节的效果。比如说,性格容易冲动的同学情绪管理计划为:第一个月,在遇到冲自己发脾气的人时,不正面和他起冲突;第二个月,能尝试较平静地问:“我做错了什么?你为什么发脾气?”第三个月,能站在对方角度想想事情的对与错;第四个月,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努力尝试改正,或友善地说出对方不对的地方……
教师也可以为有人际交往问题的学生建立档案,制订引导计划,不断促进学生性格的自我完善,这是最根本的解决方法。这个过程比较漫长,需要老师和学生两者的耐心和爱心。
2. 培養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宿舍的一举一动都必须符合良好习惯培养的要求,自己有错,应该从调整自己做起。宿舍成员需要注意生活小节,了解如何摆放衣叉才安全,什么时候梳头、怎样梳头才不会把头发掉在已经清洁干净的地面,就寝期间上厕所怎样冲水才不会影响别人休息,等等。大家共同营造一个干净、安静、安全的宿舍,不试图占他人便宜,不要无端给别人增添麻烦,要按时就寝,要管理好自己的贵重物品,等等。
3. 教授学生基本的人际关系分析、应对技巧。我认为,这是最实用的,也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门技巧。认真研究起来,学生也许会非常感兴趣。
我们来看一个宿舍成员之间的对话:
(舍友A是学生会某部部长,她一脸不快地走进宿舍。)
A:烦死了,真是烦死了。
B:又怎么啦?
A:今晚又要参加一个会议!明早要交的作业我还没有写完呢,怎么办啊!
B:你带上作业去吧,边听边写作业。
A:我是部长,怎么可以边听边写?
B:那你就好好开会吧,作业等你开完会回来再说。
A:可是开会内容都很无聊,浪费时间!
B:……(沉默)
类似这样的对话,可能几乎每天都会在宿舍出现,而且通常是以一种令双方都略有不快的异样感觉草草结尾,心里别扭但说不清是为什么。舍友A有烦恼,需要别人的帮助,然而,当有人给她提出建议时,她又一再地否决,最后她的问题没得到解决,反而让别人觉得自讨没趣,心情也变得莫名糟糕起来。A一而再、再而三这样表达的话,会让人不再理会她的诉苦,使她自我感觉被人冷落;也会使人捉摸不透,甚至猜疑她是不是在炫耀什么。
我们可以教学生对这些典型事例进行心理分析:A表面上好像很需要别人的建议与帮助,事实上,她心里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只不过是想满足被关心、被支持的需要。这是人的自我满足、追求关爱的心理需要,是很正常的一种需要,只不过她的表达方式不太一样,很有可能她在某方面有些自卑,借此寻求心理补偿,或她对别人的肯定和关注需求比较强烈。面对经常这样做的舍友,我们可以满足他的心理需要:“你那么能干、有主见,你肯定会处理好的。”或者直接“拆穿”他:“你好像经常问这种问题,我们给你提的建议你都不打算采纳,你心中都有数了,请不要再问我啦。”当然,要注意说话的语气。
4. 向外延伸学生宿舍人际问题,从时空上形成多位一体的育人模式。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课或其他集体活动,把同学们的宿舍生活“搬进”课堂,尤其是各宿舍的趣事、趣人,甚至各种“歪风邪气”的宿舍生活小糗事。比如,有的男生经常赖床迟到,班主任把他懒起床的搞怪样子拍下来,在班会课上展示。全班哄堂大笑,男生本人也不好意思怪舍长不叫他起来(其实舍长已经叫了很多次),再也不敢偷懒,效果立竿见影。这样做避免了师生冲突的“刀光剑影”,寓教育于欢笑中。又比如,有的男生在宿舍玩扑克牌,班主任可以让他们把整个过程当作小品在班会演一遍,让大家捧腹大笑,该宿舍得到了全班的关注,都不好意思再争论“谁负主要责任”,当事人主动承认错误。能像这样化矛盾于欢乐中,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