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戏剧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例谈

2018-12-28 10:41邓彩红
广东教育·综合 2018年12期
关键词:语文课戏剧语文

邓彩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着重强调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课程标准同时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自由表达,注重整体发展。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各种问题,如:语文文本被过度肢解、教学形式过于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未能从多角度、多方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缺少对学生需求的思考,忽视学生的不同智能差异,忽略个性阅读与个性表达;学生学习语文不够自主,没有足够的内在兴趣与动机;学生的思考局限于文本内容的理解、题目答案与考试分数,缺乏问题意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经过将近两年的实践研究,笔者认为将教育戏剧融入语文课堂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教育戏剧是通过游戏、假扮、故事与戏剧的基本元素来打造的一种系统的、体验式的、参与度广的教与学方式。它着重实践、创造与互动,可以激发、鼓励、吸引学生积极地在“做”和“体验”中参与学习过程。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运用教育戏剧技巧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体验活动,让学生借用戏剧积极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在实践中达到学习目的,享受学习的乐趣,锻炼听说读写、交际合作等能力,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游戏感知,激发兴趣

教育戏剧有别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以简单有趣的戏剧游戏贯穿整个课堂,既能满足学生喜欢游戏的天性,又能让学生在玩中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第一次融入教育戏剧的那一节语文课,笔者至今记忆犹新。课堂一开始,笔者就带领学生们用语言和肢体做自我介绍来“破冰”,逐渐放开自己。紧接着,在“1、2、3木头人”戏剧游戏中,学生的热情和活力得到释放,通过肢体动作和身体建构,将“木头人”变成了“字母人”“恐龙人”“房子人”“壁灯人”等形态各异的人物塑像,全员参与,热情高涨,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在结合课文内容用七句话编故事的活动中,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给各种各样的“人”配上神态、动作、语言,一个有声有色的故事就成型了。最后,他们通过画面定格、思路追踪、角色扮演等戏剧技巧,自导自演了一场略显稚嫩却属于他们自己的戏,在临建的小舞台上找到了满满的自信与快乐。课堂结束之际,他们意犹未尽,纷纷表示这样语文课真是太好玩、太有魔力了,好期待下一次的语文课。

二、体验表达,发展能力

1. 绘本阅读与教育戏剧的遇见

一年级新生的第一节语文课《我上学了》,任课老师以绘本《大卫上学了》为阅读蓝本,为新生创设大量的情境,帮助他们熟悉学习环境、老师和同学,了解在校日常行为规范,学习交往与沟通。学生在情境中自己去经历绘本故事中角色的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并内化为自身的能力。比如当学生急着要发言时,任课老师不会命令他们安静下来,而是跟他们商量决定发言的次序,让他们学会等待和秩序,重要的是维系表达观点的信心。没有唠叨的说教,没有好与坏的评判,小学的第一节语文课因为借助了教育戏剧的技巧来呈现,学生觉得既有趣又印象深刻。这就是推动教育戏剧走进语文课堂的最大动力。于是,任课老师就开始搜集整理适合一年级阅读的绘本故事,利用课前两分钟,组织引导学生读故事、听故事,甚至演故事。经过不断的调整与实践,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合作能力与想象力等综合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2. 古诗教学与教育戏剧的邂逅

古诗教学中,教师借助教育戏剧的技巧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情感,理解诗的意境,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为此,笔者大胆尝试引入“教师入戏”“时空转换”等组织古诗教学,引导学生透过想象活动建立一个时空的转换系统,将不同的时代、故事人物互动进入对方的情境,或同时呈现在一个空间之中,更深入地探索角色的心理、态度,了解故事内容和情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在重阳节孤身漂泊于繁华帝都,倍感孤单时所作,情之所至,直抒胸臆。这首诗的意境丰富而言简意赅,加上学生离诗人所处的年代十分遥远,情感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所以体会诗人的情感和理解诗的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笔者采取了以读促思、读中感悟的学习方法,并运用教育戏剧的技巧,引导学生坐上“时空穿梭机”来到古时候重阳节热闹的情境中,再将“佳节、登高、插茱萸”等内容有关联的合并,由一人或几人用身体建构出特定的场景,与教师所扮演的孤独的王维达成相互映照的效果,呈现“思念”“孤独”的意境。学生一边表演一边理解,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将想象中的画面变成现实的场景,从诗人的视角去描绘眼中的景物,一步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用诗人的心境去体会离别之情。纵观整节课,笔者充当引导者、组织者、点拨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与情感体验,组织质疑、讨论、自导自演,着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了他们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3. 故事文本与教育戏剧的演绎

相当一部分的语文课文故事情节非常精彩,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如低年级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和中高年级的神话故事、民间故事等,十分适合教师借助教育戏剧的技巧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进而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也会提供情景,学生也会讨论问题,但这些情景和问题很多都是教师预设的,不是学生借由情景、人物即兴生成的真正关注的问题。教育戏剧创设的情景与问题是学生主动提供的,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参与各种具体的主观经历,因而能够设身处地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情况,这样就能产生真实的、愉悦的学习体验,在课堂上往往会表现得更加主动,更有创造性。如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笔者带领学生把握重点词句,从故事的情节和角色的语言出发,即兴组织表演课本剧,借用“故事棒”适时点拨,学生全员参与,分工合作,有的用身体建构御厨、废墟等场景,有的演谦虚的陶罐和傲慢的铁罐,有的当小评委。演了评,评了再演,在一次比一次精彩的演绎中深刻地揭示了故事的寓意。又如上完《渔夫的故事》后,筆者让学生根据故事的情节展开想象,以“又过了一年,黄铜胆瓶被打捞上来”这一旁白为后续,从渔夫、魔鬼、黄铜胆瓶的不同角度出发,续编故事。在快乐的戏剧活动中,学生披上角色的外衣,充满想象地表达各自的想法,可以加入一些新的构想,改变故事中人物性格,也可以抽起原来的故事结局,重新为故事发展新的结局等。续编的故事没有好坏之分,使学生充分发挥了主动性和创造性,展示了较强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践行反思,共同成长

经过将近两年的实践,在课堂外,学生慢慢有了或大或小的变化,包括跟别人交流互动时落落大方,能够表现自己,善于和别人沟通,遇到问题会谦让、妥善处理,碰到两难的问题不走极端,会选择一个适当的处理方式。在课堂内,学生们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身体表达,用心灵感受,乐意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说出来,也愿意借由角色去扮演那个自己也许都不了解的自己,找到了自信,重新定位了自己。在学习中,学生们通过扮演别人,体验、思考、表达并分享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想法;通过团队合作体会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关系和相处;通过演出和观看演出,培养欣赏自己、欣赏别人的能力,理解纪律、规则和公共场合的各种礼仪,从而学会了自律;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从中获得的经验的积累是无法从书本中学到的。

融合了教育戏剧的语文课堂是开放式的,重视学生的参与,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反应,解放了他们的天性,允许他们说“不”,允许“满地打滚”,允许天马行空、脑洞大开,拓展了想象的空间,激发了创意的火花。因为喜欢,所以改变。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笔者以自己的初心,尝试换另一种视角看待语文课堂教学,培养了自信、合作与思考的习惯,因而常常会被激发出一些灵感,一些潜在的创造力,在课堂上无须为所有的问题准备答案,而是和学生形成合作关系,引导学生成为一名主动的学习者,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成就更美好的明天。

猜你喜欢
语文课戏剧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有趣的戏剧课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戏剧类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