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ECA原则的高中英语戏剧表演课活动设计

2018-12-28 10:41魏淑梅
广东教育·综合 2018年12期
关键词:戏剧笔者语言

魏淑梅

高中英语校本课程是以英语知识为载体,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特长为目的,使学生热爱英语学科,并形成良好英语素养的一门课程。英语校本课程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英语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建一个五彩缤纷的英语学习平台。

随着国際交流的深入以及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接触和了解西方国家社会与文化的机会,给英语语言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英语戏剧包括音乐剧、舞台剧、情景剧、课本剧等,内容包罗万象,既可以是欧美历史和文学的缩影,又可以是对当代社会的写实和思考。2017年发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也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其中课标建议的拓展类课程里就包含了《英语戏剧与表演》这一课程。

笔者开设的英语戏剧表演课的内容主要包括解放天性热身训练,戏剧表演微技能训练,语音语调语气、音量、表情和肢体语言的运用,戏剧表演,剧本研读,剧本撰写和改编等。课程目的是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通过“learning by doing”的手段,创设有意义的语言环境,通过情景浸入式教学法,巩固学生的语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交际水平。同时通过学生对角色的扮演、感受和体悟,增强其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戏剧教育的目的。

英语戏剧表演课贯穿“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框架”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设计围绕教学目的的活动串联和半控制课堂,因此课堂活动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通过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基于IECA 原则的课堂活动设计方法。IECA原则是Interactive, Experiential, Creative和Aesthetic英语的缩写,分别指交互、体验、创新和审美。

一、Interactive的概念理解和实践

交互性指的是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具有互动性,形成多方参与的课堂生态。与常规的英语课堂相比,在教室环境和学生活动上有显著区别——教室没有桌椅,或只有少量用于道具的桌椅,学生活动空间很大,有利于开展需要肢体移动的活动。在这一原则下,笔者设计的活动包括:

1.“你问我答”,教师做自我介绍。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相关信息,如“10,Andrew”,学生推理并提问:“Have you been teaching for ten years? Is your name Andrew? Is your sons name Andrew?”老师只需回答“Yes/ No”,这样大大减少TTT(Teachers Talking Time), 增加STT(Students Talking Time),并增强课堂趣味性。

2.“音节抱团”分组活动。教师在黑板上呈现词汇,如drama, important等词,学生根据单词包含的音节进行抱团。drama包含两个音节,意为两个学生为一组,落单的同学需要表演一个节目。

交互性活动的目的在于把课堂还给学生,形成融洽轻松的课堂氛围。

二、Experiential的概念理解和实践

1984年David Kolb提出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的定义是“通过体验来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他还提出体验式学习模式,该模式包含四个要素,分别是具体体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的形成和积极检验概念。这种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的情境性和亲历性,可以有效应用于英语戏剧表演活动中,为此,笔者设计了如下活动:

1. 解放天性,体验式表演。通过设置情境,包括语言指示和音乐渲染,让学生进行想象并表演。比如,学生表演“第一次走钢丝”,配合惊险音乐,想象自己置身于这种环境中,并在肢体动作、表情和语言上表现出来。

2. 以不同方式演绎台词。如开心地和悲伤地演“Goodbye!”爱吃辣的人和不吃辣的人如何演绎“Its spicy!”等。

3. 配合音乐演绎“种子的成长”。根据音乐节奏和风格肢体语言,表演种子发芽、生长、遭遇暴风雨、成长为参天大树、慢慢老去枯萎的全过程。

三、Creative的内涵理解和实践

英语戏剧表演的创新体现在剧本改编和表演创新上。剧本改编是基于故事撰写剧本,情节上可以改动或增删,使剧情更具有戏剧性和表演性,为塑造更丰满的人物形象服务,并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社会现象和复杂人性。而表演创新突出体现在表演是一种个性化活动,每个动作、每句台词、每个表情都融入了表演者对剧情和人设的理解。高水准的表演既不是模仿,也不是作秀,而是深度理解后的创造性演绎。基于剧本改编和表演创新的内涵理解,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挖掘合适的素材,设计相关活动进行渗透和训练。

1. 基于故事改编剧本。笔者选取了《新概念英语3》课文“The Double Life of Alfred Bloggs”作为剧情背景,讲述了Alfred对妻子隐瞒自己的清洁工身份,最后跳槽成为白领的故事,反映了蓝领工人薪水高、社会地位低的社会现实。笔者首先让学生复述故事,并进行头脑风暴:“如果你是导演,你会把这个故事拍成几幕?”再分组编写每一幕的背景、台词和舞台指导,可适当增减剧情,最后表演,拍成微电影。

2. 在表演创新上,秉持“有一千个表演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则。笔者设表演命题,个性化表演“Why do you leave me?”每位学生的表演都不一样,有的愤怒,有的绝望,有的声嘶力竭,有的歇斯底里,但是每一种表演都在情理之中,融入了学生对人物和环境的理解。

四、Aesthetic的内涵理解和实践

戏剧一般分为喜剧、悲剧和正剧,无论哪种类型,往往能给观众心灵的启迪和震撼,可以唤起观众生活的信念和信心,启发观众对于社会和人生新的思考。观众在欣赏戏剧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对于所赏剧目的感受和看法,并借助这种感受和看法提升自己对于生活的认识, 从而实现了戏剧审美价值的完成。(王廷信,2015)笔者在戏剧表演课中渗透审美价值取向,尽量选取经典剧目进行排练,如《歌剧魅影》《白雪公主》《荆轲刺秦王》等。在舞台布景和音乐舞蹈上避免低俗化,反对为搞笑而搞笑的台词编写和表演,真正让学生感受英语语言的魅力和戏剧的力量。

例如,笔者在指导排练《荆轲刺秦王》剧目时,为营造戏剧效果,改编了最后的情节:荆轲刺杀秦王失败后,跌坐着、悲怆地再次唱起“Percing wind, freezing the River of Yi. The hero fords, and never he returns!”(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学生编曲,把观众带往那个悲壮苍凉的历史时刻。

五、结语

英语戏剧表演课的课堂活动设计重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意在表现语言的魅力和戏剧的张力,从而释放教育戏剧在外语教学中的感化力量。交互、体验、创新和审美的IECA英语戏剧活动设计原则,是笔者围绕课程目标,从教学实践中总结而来的,除了上述介绍的课堂活动,还可以构思衍生出更多不同形式的课堂活动,以实现英语戏剧的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水平和审美情操。

责任编辑 魏文琦

实习编辑 庄茹倩

猜你喜欢
戏剧笔者语言
有趣的戏剧课
老师,别走……
语言是刀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戏剧类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