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戏”

2018-12-28 10:41叶梦娜
广东教育·综合 2018年12期
关键词:泥塘青蛙戏剧

叶梦娜

从2016年开始,客村小学正式将教育戏剧引进校园,但传统的教育戏剧工作坊式的教学方法并不能使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享受教育戏剧带给他们的乐趣。因此从2017年9月开始,我们不断探索教育戏剧与学科结合的方式。教育戏剧不是教授表演技巧或让儿童变成小演员,它是建立在想象力之上的,将学习者放在学习与探究的中心,创造一种积极的、愉悦的和有教育意义的氛围。这是一种有创意的教学方法,它在社会游戏和故事讲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了孩子的学习。同时,这也是一种动觉模式的学习,让孩子们积极地通过“做”和“体验”参与学习过程。这是比传统的老师主动教授学生知识要更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因为他们是用自己的感知去体验世界,他们学习的是“怎么去学”,而不是被告知知识。(卡梅尔·奥沙利文)

经过两年的实践,学校语文科组为了平衡语文的知识性学习与教育戏剧的体验式学习,将课型划分为体验课与融合课。体验课一般连续上一个半小时,选择语文课本中具有两难情境的文章,或者是《快乐读书吧》里推荐阅读的书目,用教育戏剧的方式进行全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感受教育戏剧课的魅力的同时,也让他们在情境中经历不曾看过的世界,了解未曾感受过的情感。融合课则严格按照一节课40分钟来设计,设计教案时会考虑语文学科目标,主要是将教育戏剧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经过多次磨课与研讨,我们确定开展教育戏剧进入语文课堂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两条标准来评价:一是教育戏剧的方法能否突破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二是教育戏剧的引入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围绕这两条主要目标,我们总结了备课的三个关键:文本解析、核心问题、设计活动。

一、文本解析

文本解析即寻找故事的中心。创作一篇融合教案并不是借助几种简单的教育戏剧习式就能完成的,第一步必须是从故事里寻找中心议题,也就是主题。如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青蛙卖泥塘》,文本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中心——改变。青蛙为了卖掉烂泥塘、搬到城里住,根据小动物指出的问题,一次又一次改造着烂泥塘,最终使烂泥塘渐渐变成一个有花有草、鸟飞蝶舞的好地方。最后青蛙决定留在这个“好地方”,不再卖泥塘了。在这个过程中,青蛙也在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想法。依据“改变”这一中心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卖泥塘与不卖泥塘,烂泥塘与好泥塘这一对比,确立了本课主要教学目标为:能说出青蛙不卖泥塘的原因,并联系生活,悟出道理。

二、核心问题

根据“改变”这一中心,我们可以提出以下核心问题:烂泥塘是什么样的?为什么烂泥塘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青蛙为什么会接受其他小动物的建议?当学生在课堂上回答这些问题时,教师还要擅于捕捉学生话语背后蕴含的意义,并在恰当的时机带领他们探讨更深层次的内容。这样,语文课堂就不仅流于表面知识的探寻,而是可以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学生也就不再简单地学习语文知识,更可以探讨关于人自身的东西。

三、设计活动

教育戏剧习式的选择并不是为了课堂的好玩与热闹而随意堆砌的,它要根据课文的主题及内容,连贯性地使用。因此,做教育戏剧与语文学科的融合时,不是简单地把教育习式硬套在教学过程中,而是根据课文的故事发展、情感走向,在保留原有的故事情境框架上再选择合适的习式。在《青蛙卖泥塘》中,我们一共选择了六种教育戏剧习式串联起整节课的学习。在导入部分,选择了集体入戏、思路追踪等习式带领学生走进青蛙生活的田野。接着利用广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进入故事的情境。再用集体绘画的习式,让学生通过想象,不断在“烂泥塘”中注入自己认可的意义,如烂泥巴、缺水、垃圾漂浮、一阵阵臭气……在学生的集体绘画下,一个烂泥塘渐渐地从课文中跃然眼前,变成一个“想象真实”的存在。这时教师再问学生:“如果你就生活在这样的烂泥塘里,你感觉怎么样?”那么学生的回答里就可以有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时再借助老牛、野鸭侧面对烂泥塘的评价语来丰富认知。在“创设情境,想象说话”环节,教师入戏,助教老师变成青蛙,带领学生走进改造泥塘故事,在教育戏剧的情境中展开想象。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老牛、野鸭向青蛙提建议的句子,从而发现提建议的秘诀。最终,学生角色扮演文中小动物,练习提建议。结尾“联系生活,升华主题”,让学生在故事的情境中获得同理心,并联系自身生活,感悟“不断的改变,可以使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的道理。

整个教学设计在一开始就利用这些戏剧活动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故事之中,并框定学生的身份为生活在泥塘周围的小动物,从而赋予他们一同改造泥塘的权力,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看得见自己对泥塘的改造,从而更容易理解“改变”对于泥塘、对于青蛙而言的意义。由于学生融入了故事,走进了青蛙的内心,因此当学生在联系自身生活,分享关于自己的改变的故事时,就能够言之有物了。

四、结语

语文教学的媒介是语言文字,语词本身是工具,但也蕴含着人文精神。因此在运用教育戏剧法教学语文时,我们没有丢弃传统的“咬文嚼字”,也会力求凸显人文情怀。语文知识是孕育在文本情境与生活情境中的,语文教学不能够与学生的生命感受脱节,教师在教学时通过教育戏剧手段营造境遇,使学生将一字、一词、一句、一文都整合到认知结构中,获得新的体验。同样在《青蛙卖泥塘》一课中,我们仍會在教育戏剧的情境中完成两个关于语文知识的教学目标:能结合课文内容,在教育戏剧的情境中展开想象,借助角色扮演来说一说小鸟、蝴蝶、小兔等怎么向青蛙提建议;借助故事棒等习式,理清故事顺序,能够复述故事。显而易见的是,通过教育戏剧的方法,我们引导学生走进完整的学习体验;通过精心设计的戏剧环节,学生能够在故事中学习语文知识;这样的学习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更令学生感兴趣,记忆也更加深刻。

猜你喜欢
泥塘青蛙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青蛙卖泥塘》的“愣”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为青蛙给泥塘写广告词
戏剧类
泥塘广告词
小青蛙捉虫
泥塘初体验
谁能叫醒小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