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菁
摘要:川剧高腔音乐的曲牌繁多,通过整理曲牌中同名异曲、同曲异名以及同一折戏中不同曲牌名称的情况,统计出共有380多支。为了便于掌握和解决实际运用的问题,川剧界前辈们各抒己见,尽管简化的类别各有千秋,但是却都本着删繁就简、去繁取精的目标,为后人留下可供参考学习的资料。目前可参考的资料种类:一种是专著,一种是发表于期刊的论文。通过结合两种资料,总结前辈关于简化川剧高腔曲牌的方法,笔者以综述形式写出简化川剧高腔曲牌的文献综述,以便对川剧高腔曲牌展開后续研究。
关键词:高腔 曲牌 文献 分析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4-0152-03
川剧高腔,远源于弋阳腔,近源于青阳腔、楚地清戏,在此基础上,与四川的地方语言、民间歌曲等文化融合,形成了具有四川特色的声腔。解放前,艺人们的文化程度不高,没有用科学的曲谱文字记录这些曲牌,而每一位师傅对于同一内容的教授有差异,教学方法又为口传心授,日积月累之下川剧高腔曲牌更加繁杂,出现了不易被学习与掌握的现象。基于此,川剧界的前辈们提出了简化川剧高腔曲牌的设想,并付诸实践。
一、简化川剧高腔曲牌的文献资料
在简化川剧高腔曲牌的研究方面,有很多知名川剧艺术家做出了贡献,按照成果出版的先后顺序,分别是:刘汉章、张德成、彭文元、蒲松年、甘远成、文国栋、彭潮溢、路应昆、刘嘉慧。以下是具体研究详情:
(一)专著
刘汉章的《川剧高腔曲牌的分类》一文中,把腔调相近的曲牌分成十一类【梁洲序】类(9支曲牌)、【端正好】类(43支曲牌)、【桂坡羊】类(7支曲牌)、【四朝元】类(7支曲牌)、【孝南枝】类(7支曲牌)、【新水令】类(10支曲牌)、【甘舟歌】类(4支曲牌)、【五供养】类(18支曲牌)、【玉芙蓉】类(5支曲牌)、【红梭课】类(17支曲牌)、【引子】类(6支曲牌)。
张德成编述的《川剧高腔乐府》(1978年12月出版)参照南北曲归宫的古法,归纳为9种宫调的曲牌,并进行论述。分别是:【正宫曲牌】(包括【端正好】【阳关三叠】【玉芙蓉】三类);【南吕宫曲牌】(包括【一枝花】【梁洲序】【红衲袄】【楚江吟】【宜春令】【东瓯令】【香柳娘】七类);【仙吕宫曲牌】(包括【点绛唇】【桂枝香】【甘舟歌】【好姐姐】【不是路】【六旄令】六类);【越调曲牌】(包括【斗鹌鹑】【山桃红】【霜天晓角】三类);【黄钟宫曲牌】(包括【醉花阴】【狮子序】【降黄龙】三类);【南调曲牌】(包括【集贤宾】【二郎神】【金梧桐】【黄莺儿】【山坡羊】五类);【双调曲牌】(包括【新水令】【江头桂】【锁南枝】【风入松】【园林好】【朝天子】六类);【中吕宫曲牌】(包括【粉蝶儿】【驻马厅】【古凉台】三类);【大石调曲牌】(包括【倒划船】【催拍子】两类)。
彭文元口述《川剧高腔曲牌》(1979年10月出版)将声腔的旋律按照南北调的旋律特点划分为【北调曲牌】(34支曲牌)、【南调曲牌】(25支曲牌)、【寄生北调曲牌】(25支曲牌)、【寄生南调曲牌】(25支曲牌)、【本调类曲牌】(92支曲牌)、【梭梭岗】类曲牌(41支曲牌)。
文国栋《川剧高腔曲谱》(1997年4月出版)中《川剧高腔音乐概述》根据高腔音乐旋律类型化的特点,将共同腔较多的曲牌归为同一类,分为十类帮腔曲牌和七类唱腔曲牌。前者有【新水令】类、【端正好】类、【香罗带】类、【江头桂】类、【五供养】类、【孝南枝】类、【驻马厅】类、【红衲袄】类、【梭梭岗】类、【课课子】类;后者有【新水令】类、【端正好】类、【香罗带】类、【江头桂】类、【孝南枝】类、【红衲袄】类、【梭梭岗】类。
彭潮溢《川剧音乐探微》(1997年10月出版)根据老艺人的实践经验、结合了西洋调式调性理论和分析唱腔、曲牌风格的异同的方法,将川剧高腔曲牌简化为7个类别,分别是【端正好】类(60支曲牌)、【新水令】类(27支曲牌)、【香罗带】类(31支曲牌)、【江头桂】类(19支曲牌)、【红衲袄】类(属单独曲牌)、【梭梭岗】类(213支曲牌)、【朗诵】类(30支曲牌)。前六类曲牌是川剧唱腔的六种唱法,第七类曲牌无腔调要求。
路应昆《高腔与川剧音乐》(2001年7月出版)一书中的《腔调分组与曲牌分类》,这篇文章中指出“一个曲牌类便是共同使用某一组腔调材料的一个曲牌群。……但这些曲牌可以根据与不同腔调组的对应关系而大致归类于六个曲牌类—香罗带类、新水令类、红衲袄类、一枝花类、江头桂类和流水腔类”。
刘嘉慧《千声万曲帮打唱》(2006年12月出版),根据高腔曲牌音乐的三要素——帮、打、唱,结构上的组合进行分类,将川剧高腔曲牌分为五类,即:【只帮不唱】的曲牌、【帮多唱少】的曲牌、【帮唱并重】的曲牌、【帮少唱多】的曲牌、【只帮不唱】的曲牌。
(二)论文资料
张仕伦在《浅谈传统高腔曲牌分类口诀》(《四川戏剧》1991年第4期)将资阳河老川剧艺术家蒲松年对作者口授的将川剧高腔曲牌从调性、调式结构以及表现情绪上分,归为七类:“红梭新锁一香江,只有七种腔;任它千变万化,只要打鼓匠会帮”。
蒲亨建在《简化川剧高腔曲牌的理论与实践之我见》(《音乐探索》1993年第3期)一文,对简化高腔曲牌提出了意见:基于音调范畴、“简化”的字面词义和在继承中浓缩精华,打破曲牌的封闭性的观点,但是文中没有说明简化高腔曲牌的类别。
胡为孝《高腔曲牌简化小议》(《四川戏剧》1993年第4期)一文,提出简化川剧高腔曲牌的必要性,但没有提出分类方法。
甘远成《川剧高腔曲牌分类的疑惑》(《四川戏剧》1994年第1期)一文中,作者首先提出了对彭文元按照南北调分类川剧高腔曲牌的方法提出了质疑:“硬要往这些曲牌头上戴上‘南、北之冠,不便于研究其特点……其风格精华”。其次作者提出自己关于川剧高腔曲牌的方法:以帮腔在一个曲牌中所起的核心作用为原则,以使用量、稳定性、终止性、主次感为方法,从而将川剧高腔曲牌分为4类:【端正好】类(70支曲牌)、【香罗带】类(7支曲牌)、【新水令】类(21支曲牌)、【玉芙蓉】类(122支曲牌)。
景安东发表的《川剧高腔曲牌初探》(《四川戏剧》2007年第4期),作者支持当代川剧学者彭潮溢依据曲牌自身风格旋律及调式特点,结合演员舞台实践经验产生的删繁就简、利于掌握的分类方法。
二、对简化川剧高腔曲牌文献的整理与分析
(一)对简化川剧高腔曲牌文献的整理
从目前所拥有资料来看,关于“简化川剧高腔曲牌”的成果共有九种。通过归纳对比绘制成表格可以对使这九种川剧高腔的分类结果更明了、更直观。
(二)对简化川剧高腔曲牌文献的分析
综合目前所整合的资料来看,这些分类方法各异,共有九种分类结果,其中这九种分类结果中,分类方法比较相近的,分类结果也不尽相同。如蒲松年、路应昆与彭潮溢的分类方法较为相近,蒲的分类结果是“红梭新锁一香江”,路的分类结果是“香新红一江流”,彭的分类结果是“端新江香红梭朗”,三人分出相同类别的代表曲牌名有四支“新江香红”,分类结果的不同之处在于【端正好】与【一枝花】【梭梭岗】与【流水腔】【锁南枝】的分歧。但是,通过分析这三类意见相异的曲牌可看出:前两类曲牌的音乐特点相似,只是所选取的代表性的曲牌名不同而已,而【朗诵】类曲牌只有彭单独归纳列出了30支。
相近的分类方法都有相异的分类结果,可谓是“诸子百家”。那么,对于后继的学者来说,面对各异的分类该如何选择?
笔者认为应该选择一个利于掌握和学习的、经过实践检验的、符合现代理论分析技法的分类方法。综上九种分类方法,笔者认为彭潮溢的分类依据最为客观,原因有下:其一,他的分类方法是在老艺人“我记不到那么多曲牌,只要你一帮腔,我就晓得咋个唱”这一实践得出经验的基础上,将曲牌风格作为他简化高腔曲牌的要素之一;其二,他按照西洋的调式调性、旋律风格走向的理论来分析高腔曲牌音乐;其三,他将唱腔视为归类的基础,把相同唱腔的曲牌归于一类,若要保留曲牌,则保留不同的帮腔腔句。以上即是他对于高腔曲牌整体的分类原则。
举一列彭潮溢归纳【端正好】类曲牌所运用的方法:首先,他归纳【端正好】类曲牌本着曲调的基本风格相同,音阶、调式相同的办法来分类。其次,他参考《川剧高腔曲牌》以及《川剧高腔乐府》这两本记载高腔音乐曲牌最多的资料,分析出了这类曲牌的腔调风格:1.唱腔方面,尽管男女腔以及每位演员的唱法不同,但是唱腔旋律都按照【端正好】类曲牌的基本腔格唱;2.帮腔曲调方面,划分了四种(一字和二流都有的帮腔(18支)、只有一字的幫腔(18支)、只有二流的帮腔(23支)、还有帮散板腔的【尾声】一支曲牌)并总结和分别例证了这些帮腔旋律风格。最后,总结了【端正好】类曲牌的音乐特点:1.音阶属于中国古代的“清乐音阶”,因为结束音通常在羽音,所以属羽调式,但也有羽商交替调式以及羽角交替调式的情况;2.音乐发展手法有:犯腔、重句;3.这类曲牌的版式有:一字、二流、走板、摇板,即几乎概括了川剧高腔的所有版式;4.音乐结构为“起、平、落”结构,旋律多为下行线条形态,表现凄苦低落的情绪;5.分析唱腔旋律的变化手法,表现在男女腔的繁简变化、旋律音区的变化、唱腔终止音的变化以及句副的扩充。最终,通过整理这类曲牌中同名异曲、同曲异名以及同一折戏中不同曲牌名称的情况,归纳出【端正好】类的所属曲牌共有60支。
他为什么会把【端正好】作为这类曲牌的代表呢?作者认为【端正好】是一支成堂曲牌,音乐特点更有概括性,相比于其他更具有代表性。
这样的分析总结归纳,既有【端正好】类曲牌整体的音乐特点,又有细微的句读终止音、音乐发展旋律的说明;既不脱离传统高腔曲牌音乐的风格特征,又运用了科学的分析方法归类。容易被掌握和学习,所以,是笔者所支持的分类方法。
尽管简化川剧高腔曲牌的研究于2006年已处于中断的状态,但是前辈们提供给我们的是珍贵的学习资料。川剧高腔曲牌的魅力还不止于此,本文只是在音乐角度去略探皮毛,它的文学性也值得探究,同时,若是能将文学性与音乐性结合,高腔曲牌的生命力将会更加旺盛!
参考文献:
[1]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所,四川省川剧学校编.川剧音乐概述[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7.
[2]彭潮溢.川剧音乐探微[M].成都:四川省音乐家协会理论创作委员会,1997.
[3]路应昆.高腔与川剧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4]彭文元口述.川剧高腔曲牌[M].成都: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所,1979.
[5]张德成.川剧高腔乐府[M].重庆市川剧院,四川省川剧学校,1964.
[6]文国栋.川剧高腔曲谱[M].成都:天地出版社,1997.
[7]刘嘉慧.千声万曲帮打唱[M].成都:成都市文化局,2006.
[8]张继昂.戏曲音乐分类结构及其依据[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1,(03).
[9]张仕伦.浅谈传统高腔曲牌分类口诀[J].四川戏剧,1991,(03)
[10]甘远成.川剧高腔曲牌分类的疑惑[J].四川戏剧,1994,(01).
[11]蒲亨建.简化川剧高腔曲牌的理论与实践之我见[J].四川戏剧,1993,(03).
[12]胡为孝.高腔曲牌简化小议[J].四川戏剧,1993,(04).
[13]景安东.川剧高腔曲牌初探[J].四川戏剧,2007,(04).
[14]杜建华.川剧高腔来源新探[J].戏曲研究,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