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 管宇珩, 包晗, 毛景松, 张曦彤, 徐克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指下肢动脉由于粥样硬化病变引起的管腔进行性狭窄或闭塞,是最常见的一种外周动脉病变(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PAD),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非常高[1]。近年来随着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高脂血症发病率的升高,ASO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老年人群的健康隐患。腔内治疗是目前公认的治疗ASO的主流方法[2-3],传统的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和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percutaneous intravascular stent implantat,PISI)虽已在临床运用多年,但术后血管再狭窄和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已成为ASO腔内治疗的瓶颈。为了克服术后在狭窄的问题,近年来发展了药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技术,它能将抗血管内膜增生的药物(如紫杉醇)附着在血管壁上,从而减少血管再狭窄的发生率[4-5]。尽管国内外已有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证实DCB在靶病变血管通畅率及血运重建方面有良好的疗效[6,7],但是国产紫杉醇药涂球囊对于不同长度股-腘动脉的粥样硬化性闭塞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尚有待观察。本研究旨在对使用国产紫杉醇药涂球囊治疗的股-腘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患者进行随访观察,评估其在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17年12月在我科使用国产紫杉醇药涂球囊治疗的22例股-腘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14例,女8例,年龄(70.3±10.5)岁。心脏射血分数(63.32±6.06), 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为(0.39±0.18)。Rutherford分级:2级5例,3级5例,4级3例,5级9例。合并糖尿病11例、高血脂6例、高血压13例。既往有吸烟史11例、脑梗死病史3例。
纳入标准:①经CTA或MRA证实病变血管为股浅动脉和(或)膝上腘动脉。②有明确的相关临床症状,如患肢麻凉感、跛行、静息痛、皮肤破溃或Rutherford 分级为 2~5级。③由血管造影明确靶血管病变为原发性或支架内再狭窄病变,且为单一病变、联合病变或串联病变;靶血管狭窄程度>75%,病变总长度为40~280 mm。④参照血管直径≥4 mm且≤7 mm。⑤如果受试者在初次手术期间患有需治疗的同侧髂动脉疾病,要求病变段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长度≤100 mm,必须在 SFA/PPA治疗靶血管病变之前成功再通且不得使用DCB和药物涂层支架(DES)。⑥血管造影显示远端有充分血流供应足部。⑦签订患者知情同意书并标署日期。⑧预期寿命至少达12个月。
排除标准:①患者拒绝使用药涂球囊或不同意参与随访。②对对比剂、紫杉醇以及抗凝、抗血小板等药物有严重的过敏反应。③住院前3个月内发生脑卒中或心电图显示有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④大便潜血试验阳性或其它脏器有活动性出血。⑤介入手术前30 d内接受过任何重大外科手术,如心脏、胸部或腹部外科手术。⑥导丝不能成功穿过靶病变或手术失败。⑦球囊(普通球囊和药涂球囊)扩张后靶血管出现夹层,或狭窄程度仍然>50%需补救性置入支架。⑧症状与检查指标不相符。
术前准备:所有入组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评估手术风险及预后,并接受扩管(前列地尔)和“双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西洛他唑)治疗3天。
使用Siemens Artis DTA血管造影机,造影时参数为71.4 kV、51880.0 mAs,透视参数为73.5 kV、1273.5 mAs。手术过程:常规Seldinger法股动脉穿刺成功后,对患肢进行血管造影以明确病情,由一位主任医师和一位主治医师反复研究血管造影表现后,共同判断病变血管的范围和狭窄程度,确定球囊的型号。在进行下一步操作前,对所有入组患者行血液肝素化处理(剂量0.5~0.6 mg/kg),如果手术时间大于2 h,则再补充一次肝素,剂量为首次剂量的一半。随后,使用普通球囊进行预扩张,预扩张维持时间为2~3 min,然后使用国产先瑞达药涂球囊进行扩张,该球囊以紫杉醇涂层作为抗增生剂,以硬脂酸镁做载体基质,为避免目标区域丢失,DCB的长度应超过靶病变近、远端各10 mm。此球囊仅能单次使用,当治疗过程中需要多个球囊连续扩张时,每2个球囊之间需要有1 cm的重叠,药涂球囊扩张时间为3~5 min。上述病变长度、狭窄程度以及球囊型号和扩张后效果等见表2。
术后随访:术后1个月、3个月和12个月时分别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下肢动脉CTA或多普勒血管超声检查和电话随访了解患者症状的缓解程度,随访截止时间根据患者在术后6个月时的靶血管一期通畅率、Rutherford分级、再次入院治疗以及症状缓解等情况来确定。
使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所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患者ABI值在手术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22例中原发性股浅动脉狭窄或闭塞者19例(86.4%),股浅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3例(13.6%);7例(31.8%)患者可见病变累及腘动脉。靶血管病变累及的长度为(122.56±70.44) mm。流出道数量为1个的11例(50.0%),2个的6例(27.3%),3个的5例(22.7%)。治疗前靶血管最小管腔直径(0.25±0.42) mm,管腔狭窄率92.27%±11.93%。所有患者在使用药涂球囊前均使用非药涂球囊(uncoated balloon,UCB)进行预扩张,UCB的直径为(4.32±0.48) mm,长度为(95.00±35.02) mm,压力为(8.95±1.00)个大气压。预扩张后使用DCB进行治疗, 8例(36.4%)患者所使用的DCB与UCB的直径一致,14例(63.6%)患者所使用的UCB的直径较DCB小0.5~1.0 mm,均值为(4.82±0.36) mm;长度为(151.82±78.84) mm,压力(6.64±0.58) atm。对于病变累及腘动脉的患者,当股动脉与腘动脉的管腔直径差异较大时,将换用不同直径的DCB,因此2例患者术中使用了两个DCB。当狭窄、闭塞的靶血管段管腔开通、恢复血流灌注则视为手术成功。治疗后靶血管情况:最小管腔直径(3.45±0.69) mm,残余管腔狭窄率20.93%±12.41%。随访结果显示本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为100%,仅有1例患者因行药涂球囊扩张后出现血管夹层,随后对其进行了支架置入治疗。
图1 因股浅动脉段重度狭窄(>90%)接受药涂球囊治疗患者。a)术前CTA,显示股浅动脉中段(箭)重度狭窄(>90%);b)术中血管造影显示股浅动脉中段(箭)重度狭窄(>90%);c)使用药涂球囊对狭窄处进行扩张(箭);d)药涂球囊扩张后造影显示狭窄段消失,血流通畅(箭);e)术后3个月CTA冠状面重组图像,未发现股浅动脉有明显狭窄;f)术后3个月CTA矢状面重组图像,未发现血管有明显狭窄;g)术后6个月CTA冠状面重组图像,未发现血管狭窄;h)术后6个月CTA矢状面重组图像,未显示血管有明显狭窄。
使用DCB治疗后的患者,术后靶病变血管残余狭窄率小于30%。随访一个月内患者的ABI为0.68±0.19,与术前相比明显改善(t=12.33,P<0.05)。术后除1例失访外,其余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均在持续缓解,术后患者的Rutherford分级:1级8例,2级6例,3级6例,5级1例;术后患者的Rutherford分级较术前明显降低(χ2=17.57,P<0.05)。6个月内,没有患者因治疗效果不佳而需要再次接受针对靶血管病变的治疗,完成6个月随访的21例患者的一期通畅率为100%(图1)。
所有随访患者6个月内未出现与紫杉醇相关的不良反应,无因靶血管病变而需进行肢体截肢者,无1例死亡。
1964年,美国医师Charles Dotter首次采用不同口径的Teflon导管(8F导管外套12F导管)扩张股动脉成功治疗了1例下肢缺血患者,开创了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腔内治疗的先河[8]。因血管病变的腔内治疗具有损伤小、并发症少以及见效快等优点,因此很快便得到推广及发展,自2001年外周动脉疾病管理跨大西洋学会共识(TASC I)[9]至2007年TASC II[10]中不难发现,在短短6年的时间内,腔内治疗的适应证范围明显扩大,发展非常迅速。近年来,随着血管腔内技术的迅猛发展,介入设备、器械及操作技术不断改善,ASO的治疗方式也在逐步演变发展,从最初的PTA、金属裸支架植入术,逐渐发展到药涂球囊(DCB)和药涂支架植入术。目前,DCB的应用备受瞩目且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DCB由球囊扩张导管及在球囊表面涂覆的药物涂层构成,药物涂层由抗增殖药物及载体组成,涂覆于球囊的平直段。常用的抗增殖药物如紫杉醇,具有高脂溶性、抗增殖作用稳定持久的特点,可抑制细胞DNA合成,稳定微管,不利于纺锤体或纺锤丝形成,使细胞分裂终止于分裂前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增殖[11]。国内外多项大型随机对照实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试验已证实,与PTA相比,DCB具有更好的远期血管通畅率;而与支架相比,DCB又减少了支架置入率,有效的避免了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也为复治留有充分的余地[7,12,16]。有研究表明股-腘动脉支架置入术后1年再狭窄的发生率约为20%,而长段病变的支架再狭窄率可达50%[13-14]。但两种方法的疗效对比,目前尚无充分的临床循证资料。
在本研究中, 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患者(除1例失访)的一期通畅率为100%,同时也无1例患者因靶血管病变需复治而再次入院治疗,此结果与郭伟等[7]所报道的6个月随访结果基本一致。本组患者中病变段血管的长度跨度较大,短到22.8 mm,长至278.3 mm,而从随访结果中可以发现,其一期通畅率基本相同,主要临床症状在随访过程中均逐步改善,表明药涂球囊治疗的适应范围较大。
DCB的安全性在本研究中也得到证实,行DCB治疗的患者术前和术后随访中未发现1例患者出现与手术相关的不良反应、截肢甚至死亡等,表明使用DCB的安全性高、可操作性好,这一结论与以往的DCB相关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6-7,15]。
本研究的局限性:首先,在于随访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尚需在今后增加样本量及进一步延长随访时间;其次,本研究中缺乏相应的对照组,为单纯的观察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