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2018-12-28 08:44高欢欢
中国医学工程 2018年11期
关键词:肌张力脑瘫痉挛

高欢欢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 康复医学科,河南 郑州 450000]

脑性瘫痪俗称脑瘫,是指患儿出生后1月内大脑未成熟阶段因非进行性脑损伤而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综合征,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该病病变部位在脑,累及四肢,常有智力缺陷、癫痫、行为异常等表现[1-2]。脑瘫根据临床表现分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等6种类型,其中痉挛型在临床上最常见[3]。临床上常用的康复治疗均是以被动运动训练为主,训练手法较为单一,且对于深层次的核心肌群的肌力及运动感觉训练效果不佳。悬吊训练主要以持久改善患者肌肉骨骼疾病为主要目的,包括主动治疗及康复运动训练并结合引导式教育、神经发育疗法及感觉统合训练。悬吊训练可激发患儿运动兴趣调动其深部感官协调能力,目前对于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面的研究较少报道,本文开展相关研究旨在为悬吊训练的临床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0月‐2017年9月接诊的1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研究。纳入标准:① 符合《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型》[4]中痉挛型脑性瘫痪的诊断标准;②神智清醒,有正常的交流能力,可与医护人员进行正常交流;③运动水平发展到可保持四点位的痉挛型脑瘫;④患儿家属已获知情同意;⑤年龄3~9岁。排除标准:①癫痫患儿;②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的患儿;③恶性肿瘤患儿;④依从性差不愿意配合治疗的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两组,每组各7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39例,女性31例;年龄3~9岁,平均(4.23±2.01)岁;身高(106.38±4.52)cm;体重(15.11±1.79) kg。观察组男性37例,女性33例;年龄3~8岁,平均(4.41±2.29)岁;身高(109.32±4.12) cm;体重(15.32±1.45)kg。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以Bobath技术、神经促进技术和强制性诱导等运动疗法为主进行下肢肌力、腰背部肌力及髋膝踝关节活动度的训练(包括被动关节活动、牵拉痉挛肌群训练)以抑制异常肌痉挛。同时进行站立、撑起坐下、爬行训练、跪立训练和行走训练等基础动作训练及体位转换、重心转移和平衡协调能力的训练,并上下楼梯以增加肌肉力量。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悬吊训练,首选进行弱链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训练:①患儿取仰卧位,双手放松自然放于体侧,将悬吊带置踝关节,髋关节屈曲30°,膝关节放松充分伸展,轻轻摆动下肢。②髋关节屈曲及伸展训练:患儿仰卧,并在头下置一软枕,在髋关节轴向进行悬吊同时将窄带置于膝部,将膝部及髋部吊起使腿部水平,引导患儿进行髋关节的屈伸、抬臀及伸膝等运动,为保证患儿动作的协调性,在训练时健侧同时进行。③膝关节屈伸展训练:患儿侧卧,头下垫一软枕,将膝关节轴向悬吊,同时吊起踝关节使腿保持水平,让患儿进行主动的膝关节屈伸运动。④仰卧桥:患儿仰卧,双手置胸前,窄带置腓骨近端,调整吊带高度使患者骨盆上抬保持身体伸直,最后回复起始状态。⑤蹲起训练:患儿双手抱胸,健侧下肢踝部悬吊,患侧下肢屈曲做屈膝、伸膝运动。⑥蹬踏训练:将踏板置于吊带中,患儿患侧足部置踏板上,双上肢握悬吊绳,下肢向上蹬以完成动作,安置踏板时根据患儿力量调节踏板高度。⑦步行控制训练:悬挂多功能平行棒,患儿站立,双手分别握住多功能棒,康复技师站于患儿前/后,通过推拉多功能棒以引导患儿进行旋转及重心转移。两组患儿每天训练60 min,疗程为两个月。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下肢肌张力、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康复效果。康复效果判定根据Fugl-Meyer评 估 量 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 FMA)评分及肌痉挛评级进行评价,基本恢复:FMA在80分及以上,肌痉挛降至1级,步态恢复正常;显效:FMA积分增加30分,肌痉挛降至2级,步态明显好转;有效:FMA积分增加30分,肌痉挛下降超过1级,步态异常有所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下肢肌张力采用改良Ashworth量 表[5](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 进 行 测评:0级:无肌张力增高;1+级:肌张力稍高,被动屈伸机体时有“卡顿”感。并在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最后出现极小阻力;1级:肌张力稍高,被动屈伸机体时有“卡顿”感,并在小于后1/2 ROM内持续伴有小阻力;2级:肌张力明显升高,在大于1/2 ROM内阻力明显,但仍可被动活动;3级:肌张力显著升高,被动活动受限;4级:受累肢体僵硬于屈曲或伸展位。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分[6]对患儿干预前及疗程结束后进行评估,该量表分为上肢功能与下肢功能两部分,其中上肢功能33 项共66分,下肢功能17项共34分。得分越高运动功能越好,根据量表评分结果50分以下者为严重运动障碍;50~84分为明显运动障碍;85~95 分为中度运动障碍;96~99分为轻度运动障碍,100分为无障碍。平衡能力采用Berg平衡量表[7](Berg Balance Scale, BBS)进行测评,该表共14个项目,每个项目0~4分,总分56分,得分越高平衡功能越好,低于40分提示有跌倒风险。该表组间信度为0.941~0.977,组内信度为 0.963~0.988,且在 95%可信区间集中。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康复效果比较

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康复效果对比 例(%)

2.2 两组患儿下肢肌张力、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比较

治疗后两组MAS明显降低(P<0.05),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t =-3.269,P =0.07)。治疗后两组FMA、BBS明显升高(P<0.05),但观察组升高更明显(t =2.716,P =0.027;t =3.165,P =0.009)。见表2。

表2 两组下肢肌张力、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对比(±s)

表2 两组下肢肌张力、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对比(±s)

组别 例数 MAS/级 FMA/分 BBS/分观察组 70治疗前 4.02±0.23 37.63±8.41 36.28±6.27治疗后 2.85±0.16 79.33±10.19 50.22±7.31 t值 4.127 -7.542 -4.392 P值 0.000 0.000 0.000对照组 70治疗前 3.92±0.17 36.93±7.16 37.16±6.13治疗后 3.31±0.20 67.83±9.07 45.73±6.82 t值 2.692 -5.332 -3.039 P值 0.028 0.000 0.010

3 讨论

脑瘫患儿是受孕婴儿因非进行性脑损伤及发育缺陷而引起的综合征,主要是因中枢神经系统受损而导致异常构成及生长、发育,主要表现为运动、语言、智力及精神等方面的障碍,其中运动障碍是导致患儿残疾的主要原因,也是患儿父母所最关心的问题。痉挛型脑瘫的患儿因患侧肢体运动障碍而习惯性利用健侧肢体,长期如此将引起患儿两侧肢体运动协调等能力出现差异而导致步态异常。两侧肌力差距明显,患侧下肢的弹跳力及腰部肌群肌力均较差。传统的康复训练主要进行按摩或被动运动为主,对于躯干肌力训练仅注重腰、腹部浅层大肌群的力量训练,对于屈伸方面的训练不足,同时传统康复训练对于躯干肌群的协调训练也不足,对患儿的平衡及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帮助不大。悬吊训练与传统康复训练不相违背,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借助儿童悬吊训练系统对患儿进行康复训练。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71% vs. 85.71%,P<0.05)。悬吊训练与枯燥的传统康复训练不同,有早期刺激干预装置、吊床、海盗船及辅助爬行装置等众多的装置,可充分调动儿童进行康复训练的兴趣,提高患儿对于康复训练的配合度,达到在游戏中训练、训练中游戏的目的。悬吊训练的核心是神经肌肉激活技术,即运动的目的并非强健肌肉而是激活神经对于肌肉的控制,通过悬吊训练使患儿的运动神经元被激活,将处于休眠状态的肌肉被激活,重新建立正确的运动模式而达到康复的目的[8]。治疗后两组MAS明显降低(P<0.05),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治疗后两组FMA、BBS明显升高(P<0.05),但观察组升高更明显(P<0.05)。人体在维持平衡时按解剖部位可分两个层面调节机制:当机体受较小外力干扰时,可通过屈伸、旋转等方式保持平衡,而当受到较大外力干扰时,躯干调节能力达到极限则需要通过跨步、跳跃等方式以保持平衡,大量研究结果显示悬吊运动训练可明显改善肌肉深层多裂肌及腹横肌的功能,对于腰椎的稳定性有较大的提高作用,同时对于坐位、行走及站立转移等的平衡能力也有较大的改善作用。对于肢体运动及下肢肌张力方面,悬吊训练可对常规康复训练时较少使用的深层稳定肌群进行训练,可改善肌肉的协调及收缩能力。有研究显示悬吊训练可明显降低脑瘫患儿腓肠肌张力、膝过伸角度及足背屈角,本研究结果与上述观点一致。

综上所述,悬吊训练较传统康复训练可明显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可作为一种常规康复训练在脑瘫患儿康复中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肌张力脑瘫痉挛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型手震颤
防运动后肌痉挛喝水不如补电解质
别让肌张力障碍成为健康的“拦路虎”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注射用奥沙利铂致急性喉头痉挛1例的急救护理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
29年前为脑瘫垂泪,如今却为拳王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