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霞
(安庆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芳香性是有机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初是和某些不饱和烃特殊的化学性质联系起来的,如苯在组成上高度不饱和,但不易加成,而容易发生取代反应,苯的这种特性称为芳香性。芳香性的定义随着有机化学的发展一直在变化,早期的定义是考虑动力学稳定性,环不易被破坏,取代反应比加成反应更容易发生;后来的定义则依靠热力学的稳定性,与多烯相比以共轭能的大小来量度;最近的定义提倡用光谱及磁的标准,磁有向性在平面π电子体系中能受感应,较强的环电流及抗磁性可由核磁共振鉴别出来,这是芳香性的重要标志。芳香性的另一物理标准是整个芳香体系具有相同(或相近)键长和共平面(或接近平面)的特性。
Hückel从简单分子轨道理论研究入手,提出含有4n+2(n=0、1、2、3…)π电子的平面共轭单环化合物应具芳香性。单环共轭多烯的共平面和共轭多烯的π电子数符合4n+2,是单环共轭多烯具有芳香性的两个重要条件。Hückel规则简明扼要地归纳了大量的化学事实,而且具有科学的量子化学基础。结合芳香性结构的判断,可以用于解释有机化合物的某些性质,可以预测一些有机反应的方向[1-4]等。下面结合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芳香性结构在化合物的酸性、反应的方向以及H核磁光谱(1HNMR)等方面的影响。
试解释环戊二烯具有一定酸性的原因。烯烃的酸性很弱,pKa一般在42左右;而环戊二烯的pKa为16,酸性大大增强了。这是因为环戊二烯电离出H+之后的酸根负离子含6个π电子,符合Hückel规则,很稳定,容易形成,也就意味着这步电离反应的平衡常数较大,H+相应浓度增大,因而表现出较强的酸性,如图1所示。
图1
(1)预测化合物A发生亲电取代反应的位置。A称为薁,是天蓝色片状固体,又称蓝烃,是由环戊二烯和环庚三烯稠合而成。A结构是交叉的共轭体系:两环共用一边,也共用这边上的π电子,电子可在两环之间流动,具有较大的偶极矩(1.08 D)[5]。B结构是其共振式结构,其中的两环可以分别看作是环戊二烯负离子和环庚三烯正离子,两环分别有6个π电子,都符合Hückel规则,都有芳香性。由B结构可以看出,薁的偶极的负端在五元环,也即五元环上电子密度更高更容易发生亲电取代反应,主要生成1,3位取代产物,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2)预测化合物A和C发生质子化的位置。A的质子化会发生在3号碳上,相应的10号碳形成碳正离子,这样一来左边七元环中有6个π电子,满足Hückel规则,具有特殊稳定性,比其他位置的质子化在能量上更有利[6],具体如图3所示。
图3
而化合物C的质子化则会发生在环外双键上生成D。结构D中环上两个S原子各提供一对未成对电子,和π键一起组成6个π电子,是单环闭合共轭体系,符合Hückel规则,具有芳香性,很稳定,容易生成[7],具体如图4所示。
图4
(3)预测反应的产物。芳香族化合物在液氨介质中、在醇等存在下,用碱或碱土金属部分还原成1,4-环己二烯类化合物,称为Birch reduction。试预测萘发生Birch reduction的产物。如图5所示,萘主要按照(1)方式发生Birch reduction反应,因为其产物的结构中保留了一个完整的苯环,比(2)可能的方式生成的多烯类产物的稳定性更好,在竞争中占优势,是该反应的主产物,而(2)反应方式几乎不能发生。
图5
质子化的环辛四烯的H核磁光谱中能观测到Ha=-0.3×10-6和Hb=5.1×10-6两处峰,试解释。质子化的环辛四烯结构中有7个sp2碳原子,1个饱和碳原子。7个sp2碳原子越过了这个饱和碳原子形成了稳定的环状共轭体系,如图6所示。环上有6个π电子,它也服从Hückel规则,其几何构型允许π轨道跨过这个隔离的间隙而仍然能相互重叠,有芳香性。外加原子的存在将破坏离域π体系的物理连续性却不破坏离域体系。在H核磁光谱中,芳环呈显反磁环流,在环平面上下具有屏蔽效应,在环平面则有去屏蔽效应,于是处在环平面上方的Ha在NMR中的吸收移向高场,为-0.3×10-6;而处在环平面的Hb在NMR中的吸收则移向低场,为5.1×10-6,这种结构也称同芳香性结构。
图6
具有芳香性的化合物不一定要含有苯环,一个单环化合物只要具有平面离域体系,它的π电子数为4n+2(n=1,2,3,…整数),就有芳香性(当 n>7时,有例外)。或者说单环、平面、闭合π体系、具有4n+2个π电子的化合物具有芳香性;同芳香化合物显示所有的芳香性,如额外的稳定性和维持环流的本领。随着结构理论的发展,芳香性概念还在不断深化发展[8]。Hückel规则在芳香性概念的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的知识已超出了这一规则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