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芳(山东省济宁工业技师学院 山东 济宁 272106)
随着智能行业的日益繁荣,针对技能型人才的关键素养要求也越来越严苛,怎样培养出和企业职位相符、与世界标准有效接轨、与地区经济定位相结合的高技术性人才,属于所有职业学校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而企业新式学徒制模式便在该种背景下形成了。学徒制模式由企业和职业学校、相关培训组织共同协作,企业内资深的师傅与职业学校有丰富教育经验的教师共同教徒、工学统一,全日制与半工半读等模式培养新型技术人才,属于一种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方式。
当前,技能型人员的培育主要依靠两点:其一,基于职业学校培育,全日制和短期技能训练班模式;其二,企业自主培育,采取传统师傅教徒和企业内部短时间培训班的模式。这些形式在时代发展的过程,均为人才培育做出了较大贡献,但也显露出了很多问题[1]。比如,职业学校的人才教育,从以往的学科式教育到后期的工学综合化教育变革,人才培育方式在逐渐革新,培育的人才整体素养也不断提升,但和企业经营活动的岗位需要还存在较大差距;而企业自主培育的人才,实践能力很强,但缺少完整的理论知识训练,只知道如何做,但不明星具体原理内容等问题,造成自身发展出现阻力。企业新式学徒制模式在该种环境下出现了,不仅能够利用职业学校的师资、教育设施及各种资源,而且还能够利用企业的经营经验与实践基地,可以充分突出优势互补。
2.1创建校企协作系统,完善长效制度。对以往学徒制与院校教育机制的再次组合属于新型学徒制的基本特征,学生在校是学生的身份,在企业中是学徒身份,两个分身有效替换。桥梁协作共同培养人才,培养计划由院校与企业协同建立,在人才培养中由院校与企业共同实行,校企之间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分工协作,人才的培养通过院校与企业共同实现。院校与企业的培养环境及培养资源格局特征,需要克服体制和机制上的局限,研究改进校企合作方式,推动校企合作深度开展。
2.2组建校企“双带头人”引导、专兼结构科学的教师团队。新型学徒制模式的实行,要有一支专兼结构科学的教师队伍。学校老师专业理论知识丰富,具有很多教育经验,但大多缺少企业一线实践经历,教师能力对于当前制造业繁荣发展的新技术存在一定差距,很难担任起“师傅”的责任。企业兼职老师具有很多实践活动经验,技能水平很高,但在教育方面缺少经验,通常对课堂的控制力不足,无法很好的扮演“教师”这个角色[2]。所以,机械类专业根据培训和引进相统一的原则,通过企业训练、国内进修等途径,提升学校教师能力。对专兼职老师采取结对子的模式,使校内老师和兼职老师相互学习,协同进步。组建一支以双带头人引导、骨干教师为重点、专兼职相统一的教师团队。
2.3重建课程系统、重编教学内容。新型学徒制教育模式培育的是复合型技术型人才,教育安排关键是:使教学内容延展到校外训练基地,和由企业兼职老师负责,但这对于大部分职业学校均是较为棘手的问题。关键原因是:在传统课程体系的制约下,企业职位的工作任务无法有效融合教材内容,老师在教学设计环节依旧以理论内容的系统性作为授课知识主线,专业教学体系与教学知识无法适应教育模式的创新。另外,机械类专业的授课内容若全部根据企业的生产工作来选择,又会导致学生缺少理论内容的系统性学习,忽视学生综合水平的提高。
2.4校企共同进行人才培育的组织和运行。机械类专业通过确定人才培育模式质量监督与评估体系,保证人才培养计划的编制与人才培育目标的完成。基于校企协作、互惠互利的原则,探究适合新型学徒制的培养模式;主要出现了院校导师与企业师傅一同引导的“双导师”人才教育体制;职业学校教育也是采取学生与学徒相互转换的“双重身份”培育体制[3]。院校教育模式关键采取院校与企业交替式训练和学习,其中,大部分时间用作企业培训教育,另外一部分时间在校内学习理论内容;实训内容与培训合同由院校及企业共同建立;培训完成后通过考试达标能得到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确保机械类专业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重证书的顺利实行。
综上所述,建立新型学徒制模式,要求职业学校与企业共同编制满足职业学校专业特征、企业生产活动的培育方案,分别确定职业学校与企业在人员培育的教育组织与运行管理过程中的职责及作用,创建更为灵活、变通性强的技能性人才培育及管理运行方式。所以,新型学徒制不仅是一种体制化的人才培育模式,还是一项具体化的人才应用模式。其发展阶段不仅要发挥出职业学校及企业的优点,处理传统校企协作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还要防止陷进传统校企协作浅层化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