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

2018-12-28 16:40:33冷梓心邱一浪冯景城张珍意温洪亮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南昌330004
数码设计 2018年8期
关键词:毕业生大学人才

冷梓心 邱一浪 冯景城 张珍意 温洪亮(江西中医药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04)

据智联招聘发布的一项针对1.3万名应届生的调查报告指出,截至2018年3月初,为了寻求一份好工作,参与点差的应届毕业生平均每人要投出20多份简历,甚至有20%的毕业生投递简历数高达50份。

1 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过去的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有着较高的心理期望值,较高的心态,求高薪、求舒适的心态在大学生中比较普遍。这样就造成很多大学毕业生有一定的就业观偏差,一味蜂拥沿海、沪京津地区,导致就业人数集中竞争大。东部沿海的岗位往往让应聘者趋之若鹜,而西北地区有些条件优厚的工作却无人问津。一方面,东部惊呼人才过剩,大学生预期薪酬屡屡跌破底线,甚至有人主动提出零薪上岗;另一方面,西部大开发急缺人才,国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也引不来金凤凰。许多大学生先入为主的认为,西部就是荒漠戈壁、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去那里扎根意味着纯粹的奉献,难以实现个人的发展。事实上,那里不但有希望的绿洲、丰富的资源,更有供大学生施展抱负的大舞台。这里不是苦行僧的炼狱,很多时候它更适合发挥自己的才干。因此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应该通过制定自己的职业计划来了解自己,也包括了解他人和了解社会。

2 巨大的社会压力

由于市场上出现的大量的人力资源,使得用人单位将用人标准提的越来越高,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才,储备和吸收更多的人才本来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有些企业并没有从自身的实际需要出发,而仅仅是一味地追求高学历,厚经验。本来专科生可以做的工作要求本科学历,而本科生可以做的工作要求硕士学历,这些都导致人才高消费现象愈演愈烈,不仅仅造成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也严重的挫伤了刚步入社会的毕业生的积极性。

3 为什么当今大学生就业难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是高校毕业生太多了?还是用人单位人才饱和?国家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目前仍属人才奇缺国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仅占全国人口的比例的5.7%,而发达国家占30%――50%,其中美国60%,日韩30%,中国在世界上排倒数的位置,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世界科技报告》中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千名人口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进行了统计,其中日本为4.7、加拿大为2.3,拉丁美洲为0.5,中国为0.4,这些数字也清楚地表明了我国在人才资源上的相对贫乏。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难。

我们在大学扩招合并造出这么多大学生的时候,当初是个什么思维?因为当初我们国家大学生的比例严重低于欧美平均,所以我们就误以为我们培养更多的大学生之后我们经济会更有质量,会更高速的发展。我们哪里知道,这个想法前提就是个问题:美国为什么需要这么多大学生,而中国培育出这么多优秀大学生为什么失业?毕业生就业取决于全国经济形势,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经济发展调整时期,国有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学历和专业结构不平衡,一方面学生就业有困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又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表面看呈现出就业难的局面,潜在的却是一个庞大的有待于开发的就业市场。

3.1、重实惠、求时尚、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表现出种种时尚,诸如“红道”(从政)、“黑道”(从学)、“黄道”(从商)、“三资企业热”、“沿海发展热”(孔雀东南飞)都是追求时尚的择业表现。他们重实惠、重自我、重利益,一定程度上盲从妄动,只想其利,不想其弊,只考虑大城市和沿海条件比较好,待遇高,却不考虑那里人才多、成才难,没有看到小地方、不发达地区人才成长迅速,更有利于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优势,一旦不能谋到自己理想的工作,抱定不达目的宁愿待业的决心,一次次做着不切实际的努力。

3.2、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一部分毕业生认为,上了大学就要想办法捧到一个“铁饭碗”,旱涝保收,衣食无忧,把就业单位的性质看得过重,想一锤子定音,找个稳妥的工作。相对地讲,非重点大学、地方院校的学生或由农村考上大学的学生持这种观点的人较多,“一次就业定终身”成为一些人的就业愿望。

3.3、自身综合素质不高人才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一些学生在大学里只满足于完成应学的课程,缺乏广博的专业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狭隘,灵活性、创新性欠佳,动手能力差,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的场所紧张、胆怯,不能自信的展示自己,错失了就业的良机。

猜你喜欢
毕业生大学人才
9岁的高中毕业生
“留白”是个大学问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 11:10:24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