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琰(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 100084)
化培养、“体教结合”培养和社会化培养渠道共同构成了目前北京市的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但各渠道未能进行合理的有效的整合,造成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不健全问题。
篮球训练场地和训练设施是否完备,极大地影响了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虽然北京市的篮球训练设施和训练环境在全国范围内处于优势地位,但仍面临着训练的环境和设施亟待完善等问题。教练员普遍具有强烈的参与培训意向,但仅竞技体校校方等单位实施了针对性的、组织性的培训工作,其他教练员业务培训亟待加强。
2.1学训矛盾依然较为突出。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当学生和家长同时面临文化学习和专业训练时,“学”与“训”的矛盾油然而生。一方面,篮球训练占用大量的学习时间,升学压力急剧增加,部分家长认为孩子打篮球很难有所成就,又耽误了学习,会成为孩子求学路上的障碍。另一方面在学校考核中,更多关注的是运动竞赛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练和运动员过多注重运动成绩,而忽视了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培养。尤其是那些项目开设较多、运动队多的学校,人员流动性大,学校相关的文化课学习保障体制欠缺,导致文化课学习常常中止。日益突出的“学训矛盾”影响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
2.2教练员队伍建设落后的制约。据调查统计,北京市教练员中具有代表队经历的约占总数的76%,其中大多数教练员仅是曾经代表过所在区或县参加比赛,具有省、市级甚至国家队运动经历的教练员较少。北京市竞技篮球教练员队伍建设落后,一方面是受北京市篮球教练员的执教环境影响,受聘标准不公、平台前景狭窄、教练员水平参差不齐、篮球教练员的受重视程度不一等;另一方面,教练员参加业务培训机会少,现有篮球训练员的培训机会不均衡,只有竞技体校校方实行了有针对性的培训,而其余的篮球训练员并未得到有效的与时俱进的业务培训。由此看出,高水平篮球教练员数量的缺乏制约了北京市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
2.3经费不足创收途径单一。经费投入是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由于北京市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目前仍然主要依靠政府财政的支持,吃“财政饭”,国家拨款占绝大部分比例,其次是学生的训练费用,经营收入与企业赞助的比例很低。此外,竞技篮球体育仅依靠短期培训,场地出租收取费用,单一的创收途径不能解决问题。各类体育学校既无法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也不能提高学校支出,因而后备人才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资金和资源的制约。再者,有限的资金资源还面临后备人才培养和训练设施条件的大量需求。
3.1平衡“学训矛盾”,提升后备人才的综合文化素养。平衡“学”与“训”之间的矛盾为后备人才的输送搭建有利的桥梁,那么究要以后备人才的实际为切入点,学习美国“小学-中学-大学-职业俱乐部-国家队”的人才储备体系,科学规划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和训练阶段,合理分配时间。将组织性的运动训练与系统性的科学文化学习有机结合,提升后备人才的综合文化素养。具体措施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实现体校与教育部的平台合作,体校可以为教育系统输送优质的篮球运动人才,教育部可以发挥其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优势,提高运动员的文化质量;第二,校体联合培养竞技篮球后备人才,构建校体联合培育人才的激励机制,不仅能够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还能够在篮球项目上获得双份财政支持,将高校理论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成果。
3.2强化教练员队伍建设,加强教练员培训训练。加强篮球教练员的人才队伍建设,可以有效提高篮球后备人才的质量,建立一支思想过硬、责任感强、有职业操守、具有丰富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管理能力强的篮球训练员队伍势在必行。首先,要完善教练员的聘用制度,使用统一标准,加强工作考核和监督;其次要加强对教练员的培训,定期举办业务培训,为教练员提供学习前沿知识,理论用于实践的学习机会,提高教练员理论知识和执教水平。教练员也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主动学习理论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掌握前沿篮球技战术教学,保持与时俱进,为北京市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在社会市场经济疾速发展形势下,中国竞技篮球体育要想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后备人才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北京市作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更要紧跟时代发展,打破传统思想和制度束缚,积极探索竞技篮球体育后备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发挥我国特有的独一无二的人口优势,扩宽人才输送的渠道,优化后备人才培养条件,建立长效性的人才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