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渝*
(吉林大学艺术学院,吉林通化,130000)
达·芬奇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艺术家,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15世纪中叶在家乡佛罗伦萨创作了《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幅肖像画是美术史上最优秀、最完美的肖像作品之一。
众所周知,达·芬奇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艺术家,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15世纪中叶在家乡佛罗伦萨创作了《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幅肖像画是美术史上最优秀、最完美的肖像作品之一。画中的主角蒙娜丽莎是一位年轻美丽,端庄而又优雅的少妇,生活在新兴资产阶级,画上的她,端坐在椅子上,穿一件低领衣衫,双手交叉放在身前。她嘴角微翘,脸上荡着发自内心的喜悦。达芬奇挥动画笔,将人物的内心情感,将这种自然之美,定格在作品上。这幅作品打动了世人的心灵深处,达芬奇高超的能力的体现也是作品中女主角美的真实再现,而这种美经由艺术创作后得以长久的保存下来,因此世人才能够欣赏到等待了几个世纪的神秘微笑。
达·芬奇所处的文艺复兴时代正是提倡人文主义精神的时期,他主张对于人性的解放,人们逐步认识到对于每一个生命尊重理解的重要性,当时的人们往往热衷于对感性精神的重视,能够创作出具有人文主义的作品是非常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蒙娜丽莎》中蕴含了来自人性深处的典雅、和谐之美.笑是一种个人情感表达的方式,不同的笑有着不同的涵义,观赏者欣赏到的是来自《蒙娜丽莎》女主角最打动人心的微笑,蒙娜丽莎这种温婉、暖心的恰到好处合时宜的轻柔微笑带给人一种心灵的抚慰,她的似笑非笑像是在鼓励眼前的你又像是在静静的倾听站在画前的你的心声,蒙娜丽莎的姿势与表情也都是均衡而自然的,她的右手轻放在左手上,手指自然而又优雅,达芬奇在创作时运用了稳定的金字塔式构图(三角形构图)更加能衬托出蒙娜丽莎的端庄典雅,她的肌肤充满了活力与健康之感。《蒙娜丽莎的微笑》之所以有如此动人的魅力跟达芬奇对人体解剖的研究是分不开的,人体的结构,头部的肌肉,人的微笑一共牵动几个肌肉群,他都了如指掌,才能把微笑画的这么自然、舒畅,这又何尝不是这幅画面所呈现给我们的精神美。她就如同真人一样在我们的面前但是传达出来的信息有着许许多多的变化,这种变化其实是欣赏者在观赏她时所处的不同角度所感受到的不同,既熟悉又陌生,而这种会心一笑则是世人所公认的,任何一个人站在这幅画前都会被吸引住,作品体现出深深的人文精神和深刻的理性思考,欣赏者能够感受到艺术中的精神与力量。
达·芬奇在创作此副肖像画时为保持模特愉快的心情,特意邀请的乐队演奏乐曲,了唤起模特内心真挚的微笑。那份永恒的微笑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生命,人们对于她的微笑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想象,也许她是在向你诉说一个故事,从画面中可以观赏到的是蒙娜丽莎的微笑表现出她对于真、善、美的本能追求,人们体会着这份神秘的微笑带来的不同感觉,似乎总是让人琢磨不透但又耐人寻味。
在背景的处理上达芬奇运用空气透视法(空气透视法是通过空气对视觉的阻隔作用,离得越远物体就越模糊物体越远颜色就偏重)。他用“渐隐法”来合理的表现蒙娜丽莎与周围空间之间和谐关系人物形象四周的空间被达芬奇渲染成一种优雅和轻松的气氛,每一个角落都不会让人觉得是多余或是加上去的,整体给人的感觉是和谐美的,这幅作品成功的俘获了人们的心,面对蒙娜丽莎的微笑人们的心底里也会油然而生出一种愉悦的感受,生命本来就应该如此美好令人向往。创作技法中运用到的光影协调,光影带来的效果一直是绘画作品中的灵魂,也是绘画创作的基础,在画作中灵活运用光影能使画面更贴近于现实生活。达芬奇将光影对造型的影响力提升到新的高度,整体来看,色彩以深棕色为主要的颜色、没有华丽的服饰,色彩朴素、简洁、凝重。颜色由浅至深,并逐步的强化,突出有层次的明暗度,脸部的阴影若隐若现使画中的蒙娜丽莎的微笑若隐若现。如果站在侧面用余光欣赏画作则会体会到另一种不同的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人物形象与背景界限不太清晰,人物轮廓不那么明确仿佛将人融入背景之中,因此导致蒙娜丽莎的微笑变得神秘。从左面观看画面则会感觉到远景下降而近景上升,当从右边观赏时又会觉得远景上升而人物下降,人物的五官也随之发生改变。达芬奇是美术史上第一个发现四分之三侧面美的大师,他所描绘的人物多半是四分之三侧面角度他还认为表达脸部微妙表情变化,要有真人的鲜活性,这种生动唯美的感觉是决定一幅画成功的重要因素。可以看到蒙娜丽莎那微微张开的唇和嘴角的笑意, 充满温情的双眸,在深色衣服和幽暗的背景衬托下,给人一种莫名的吸引力。
我们从严谨的学术研究的角度去探考,就会发现他对学术研究扥严谨和光学的特殊认识,使他的作品《蒙娜丽莎的微笑 》有别于文艺复兴早期用线条来造型的单调,达·芬奇同时代的画家, 评论家瓦萨里评论说:“一个人只要留心观察, 就会发现蒙娜丽莎脖子上的脉搏在跳动 ”这给予了《蒙娜丽莎》很高的评价。
[1] 姬爽.《蒙娜丽莎》看达·芬奇肖像画的艺术创造[J].艺术研究.2008(4).
[2] 丁宁,林钧.审美趣味史上的《蒙娜丽莎》[J].世界美术.1991(2).
[3] 徐永斌,永恒的微笑—列奥纳多·达芬奇代表作《蒙娜丽莎》艺术手法赏析[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2(1).
[4] 丁雪峰著.丁雪峰美术文集}[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204.
[5] 李春雨.“真善美”艺术的传承[J].艺术研究.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