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可可*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随着空气质量的不断恶化,政府与个人都意识到绿色出行的必要性,共享单车在这种局势下应运而生,不仅能解决部分交通问题,更为共享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拉开了新的篇章。然而,我们不得不正视共享单车为城市环境带来的恶劣影响:乱停乱放带来的空间占用、废弃单车导致的垃圾、不规范的管理带来的安全问题等。
单车作为低碳出行的首选,不仅仅能够减少废气的排放,更有强身健体的优点。共享单车在国内盛行之前,各个地区的政府曾尝试在城市中设置公共自行车站点,投放了供市民骑行的公共自行车,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缓解交通压力。但是公共自行车使用之前需要办卡,再加上数量有限,并未能迅速发展起来。2014年至今以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在国内的高速发展,开始出现了以OFO和摩拜为首的无桩单车,由于其随停随放的自由性以及网络注册的便捷性,共享单车随即便在国内迅速扩展开来。
诚然,共享单车在解决机动车辆带来的废气排放问题和道路上的交通拥堵问题方面发挥了不可否认的优势。但是,它带来的诸多问题也不能忽视。2017年以来,层出不穷的消息向我们展示了共享单车带来便利的同时对社会秩序带来的恶劣影响,“共享单车抢占人行道”、“共享单车围堵地铁口”等各种铺天盖地的新闻告诉我们,随停随放这种便利性的模式,在某种意义上,也就相当于乱停乱放。共享单车占用空间资源,带来空间意义上的环境污染的同时,还存在这废弃车辆无法妥善解决的问题。众多的废弃车辆无法及时处理,堆积成山,造成资源浪费。
人作为活动的发起者,在整个系统中扮演着主导性的角色。共享单车系统中涉及到的“人”主要是使用者与管理者。对于用户而言共享单车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是其停放地点“随停、随放”,其高度的灵活性正中用户心意;其次是互联网高度普及下诞生的“扫码”使用方式,从找车到用车再到停车,所有步骤只需要一部手机即可完成,不需要排队办各种手续,简单快捷;最后是其低廉的使用成本,由于押金可随时退还,使用一次共享单车的成本很低,而且用户再也不用担心私人单车被盗的问题。
当然,这一系列优势的背后,紧接着便是诸多共享单车带来的麻烦。首先,由于其“随停、随放”的特点,养成了一些用户的坏习惯,把车子随意停放在道路上、公交车站旁甚至机动车道内,不仅占用了公共空间,更是为交通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同时,由于通勤具有“潮汐现象”的特点,单车会在某些区域过度堆积,而在某些区域数量寥寥;其次是共享单车公司为了抢占市场,在一些热门城市过度投放单车,造成车子过度堆积,损坏、报废车辆无法及时修理和清理;最后是共享单车的管理问题,各个公司打着“共享经济”的口号,却把共享单车经济放在首位,缺乏有效合理的管理系统,从而造成单车“尸横遍野”,安全问题频发。
3R原则即:Reduce(减量化),Reuse(再使用),Recycle(再循环)。从3R原则来看,共享单车系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良。首先,单车系统应该减少资源的消耗,这包括了在单车本身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与单车使用过程中的空间资源占用。比如可以通过对车身的再设计使其耗材更少,车身更轻便,更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而不是像一些公司为了抢占市场,仅仅在普通单车上加一把锁就推向市场;从空间资源的角度看,由于共享单车分布的范围之广,我们可以考虑将单车的停放与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联系起来,能够让共享单车这一新兴公共交通与公交车这类传统公共交通进行无缝连接。共享单车与公交车站进行融合设计,既能够规范骑行共享单车去公交车站的乘客对单车的停放,又解决了准备骑行共享单车的乘客在下公交车之后寻找单车的麻烦。其次,从再使用的角度来看,共享单车损坏、报废问题严重,从而造成废弃车辆堆积成山,待于解决。从结构工程的角度来看,我们如果把自行车分成诸多部件,那么总有一些部件是易于损坏的,一些部件是经久不易损坏的。如果把这些部件设计成通用的、易于组装的,那么几辆单车报废后,如果能把这些零部件拆下来组装成另外一辆单车,这不仅从经济上节约,更能从资源做到再使用。最后是再循环利用,对于一些严重损坏的单车或者部件,应该将其材料再回收加工加以利用。
共享单车系统作为低碳出行的首先方案,其优势不可否认。但是由于其系统不够完善,故导致了乱停乱放带来的空间占用、废弃单车导致的垃圾以及不规范的管理带来的安全问题等。文中基于3R原则提出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为共享单车系统的未来发展起到一定作用。近年来共享经济在国内迅速发展开来,相信共享单车系统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真正造福于人类的“共享”系统。
[1] 罗仕鉴, 胡一. 服务设计驱动下的模式创新[J]. 包装工程, 2015, 36(12):1-4.
[2] 何博, 卢青. 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运营模式浅析[J]. 交通企业管理,2012, (4):49-51.
[3] 韩庆利, 王军. 关于循环经济3R原则优先顺序的理论探讨[J]. 环境保护科学, 2006, (4).
[4] 徐帮学. 低碳环境:打造属于我们的地球氧吧[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3.
[5] 陈长. 物质与环境再生产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