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彤鸣
摘要:后勤部门是负责后勤工作的重要部门,绝大多数企业以及学校都需要依靠后勤部门才能维持整洁以及整齐的运行状态。但在后勤的实际工作内容中,高校与其他企业不同,高校拥有更加繁杂的待管理与清理事项,因此对高校环境中的后勤进行研究具有切实的研究价值。以高校为主体,对节约型后勤的特征及其运行机制展开了深入研究,旨在通过研究为高校内部的管理层级提供一些升级后勤服务的可用思路。
关键词:高校;节约型后勤;特征;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8)10-0148-03
引言
后勤是高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且高效的后勤工作能够将高校后台部分的调节工作质量提升至最优,进而便可在另一角度中稳定高校为学生提供的综合服务质量。后勤工作虽与教育系统存在一定的差异,且不经常显现在表面中,但无论是校园绿化、校园卫生抑或是校园实体文化素材的维护,往往都是后勤部门的实际工作。因此,无论是对于高校还是学生来说,后勤工作都是工作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维护性角色。从后勤工作的实质内容中我们不难看出,当高校想要提高后勤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时,就必然要从分析后勤工作的特征及其运行机制的角度入手,故当前多数高校的管理人员便开始着重对后勤管理工作的运行机制进行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来调整高校后勤部门的整体工作状态。
一、高校节约型后勤工作的概念以及主要特征
(一)高校节约型后勤工作的实际概念
“后勤”这一概念的产生始终都围绕着“维护”与“供给”这两个主题。最初期阶段,后勤概念在战争中被广泛应用,当时的部队后勤主要负责军粮以及各类军需的即时供给,活动目标在于在固定的时间阶段内,保障我方每一个行军部队都能够拥有合乎标准的物质保障。保障虽然属于一种偏被动性的活动概念,但实际上如若后勤部队需要严格控制军需质量以及数量,其就必须要对手中的资源进行严格的管理和对应编配,这样才能保证后勤所配给的资源数量和质量具有公平公正的特征[1]。因此,初期的后勤重点虽然在于“维护”与“供给”,但其内在的工作项目仍为严格的“管理”。而在当下,后勤同样负责物资的管理与分配,并且管理对象也逐渐从管理物资扩大到了管理“人员”。对于不同的工作单位而言,后勤管理工作都会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下文将以高校中的节约型后勤管理为核心,对其管理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
(二)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工作的特征分析
1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工作具有多样性特征
首先,尽管高校之间规模存在差异,在高校环境中所开展的后勤工作必然包含以学生公寓、教师公寓、学生食堂、教学楼卫生、水电状态等内容为主的维护性工作。而管理工作与实际工作不同,实际的后勤工作的展开需要落实到实际场地中,但相应的管理工作却是要在实际工作开始前即对工作内容、工作地点以及工作手段进行全方位的调节。后勤管理工作需要从人手、工具、地点、信息等多个层面进行了解和编排。目的在于通过细致的研究分析,保障每一位后勤工作者在投入实际工作时,都能够安全地按照预定的工作流程以及工作效率来完成后勤任务。对于高校来说,所有的运行流程都需做到高效且稳定,教学流程需按照计划保持高效运进,尤其当高校对后勤管理工作的定位为“节约型”时,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也自然要做到完善且高效。因此,以高质量维护为出发点,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则必然会具有多样性的管理特征。
2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工作具有完善的管理制度
节约型后勤管理从某种角度来讲不单要维护好实际工作,更要在工作范围内高效保障下级工作人员可以完全服从上级管理者的监管指令。而人员管理具有一定的活动性,即被管理者的思维处于变动形态中,一旦管理者的某种行为或观念伤害到了被管理者,其便极有可能会出现反抗管理者的行为,进而令预期内的后勤工作无法照实展开。而当后勤管理者并未以相对严肃的态度下达管理指令时,被管理者也会因这种态度而形成一定的“侥幸心理”,进而在工作中偷懒耍滑,不认真对待后勤工作,继而为高校正常的运行施以阻力。这两种现象都在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中真实出现过,也都是各高校在开展后勤管理工作培训时会格外注重的内容。而各个高校所采用的对应管理办法即为,设定完善且全面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与工作绩效相关联,是当下高校可采用的最优管理方式。无论被管理者的综合素养如何,其行为都会在制度的管理下与自身绩效也就是工资待遇相关联。因此,这种以管理制度为管理核心的状态具有绝对的客观特性。也正因制度管理核心的优势特征,才令其成为了各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的主要特征。
3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工作可将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节约型管理的重点实际上就在于将固定工作任务中资源的消耗量数最小化。对于后勤管理部门而言,其工作性质与高校内的科研工作不同。科研工作重视“探取”,需要大量的资源来支撑观念认证工作,属于一种在已知中验证未知的工作形式。但后勤管理中涉及到的所有工作都具有已知特征,故后勤工作便不会涉及到类似于找寻“未知”的工作。既然工作项目以及运行流程均处于已知状态,那么管理团队便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来调节工作。同时,在国家持续号召“节能减排”的背景下,高校后勤管理部门作为资源分配类工作部门,其必须首当其冲承担起资源维护和资源节约的功能,为高校乃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事业做出实质性的贡献[2]。故为了达成这一目标,高校后勤管理团队必然会将节能以及节约作为日常工作开展的背景条件,还要使一观念能够在切实落实的状态下持续一段时间,高校内的后勤管理工作就必然可以做到以最佳状态利用校内资源。因此,在节约型后勤管理工作中,其便具有能够将资源利用率最大化的管理特征。
二、当前高校后勤管理运行的现存问题
(一)高校后勤管理部门的管理制度存在明显欠缺点
在高校环境中所开展的后勤工作实际上就是一种服务型工作,其需要做好自身分内的工作,也需要适当搜集被服务者的对应信息来及时调整自身的服务方向、服务方式、服务态度。而当下多数的后勤管理部门都并未充分意识到自身具有绝对的服务特性,管理者常常会认为自己的工作任务归属于高校行政范围中,因此由管理者协同创设的管理制度便常常未能与实际的后勤管理工作高度吻合。同时,服务类的工作也需要管理者及时对自身工作加以宣传,要让校内学生以及教师对后勤管理工作具有明确认知,学生们才能够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及时为后勤工作者提供幫助,或尽可能避免开展与后勤工作相冲突的校内活动。因此,宣传后勤工作的预期内结果实际上就是完成从配给到配合的平衡。
但实际上,高校后勤管理部门不仅仅在观念上存在一定欠缺,与其管理工作对应的管理制度也明显存在不完整的状态。例如,虽然高校可以规定后勤工作以“节约型”为核心,但具体的节约方向、节约流程和节约目标却未能得到完善落实。多数工作人员都表示,即使自身有意识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开展资源整合工作,他们也很难将日常工作与高校制度相关联,也就是无法在落实具体工作时找到可对应的管理条例。这种状态便使得多数的后勤管理工作仅能在被动的情境中开展,制度的设定似乎并无显性意义。故对应的后勤服务效果也必然不会拥有过高的质量。以高校开设后勤部门的根本目的为主,高校有必要针对管理制度不细致这一现象进行整改[3]。
(二)高校后勤管理部门的队伍综合素养有待提升
提到后勤工作,多数人都会认为后勤工作人员都是具有一定年纪的“无文化”或“低端文化”者。这种现象的确曾经存在过,但当前我们国家已经进入知识经济社会,而后勤管理工作对高校而言也具有切实的存在价值。因此,在选择后勤储备人员时,高校便不能以“末端”人群作为筛选条件,而是应当以能力为主,以态度为辅,按照工作需求来谨慎地挑选后勤工作者。这一点虽然与当前的社会形态高度吻合,但能够做到以这一概念为行动目标的高校却屈指可数。多数高校的后勤管理部门均已成为各个管理人员的“家属区”,一旦管理者的家族中出现待业人员,他们便会动用一些公用权利来为家人谋求私利。首先,这种不正当应聘的方式无论应聘者自身能力如何,其本身就不应被提倡。其次,以“走后门”形式而被安放到后勤部门中的关系户,他们多数情况下都不会具有完善的个人素养,更不具备服从管理和悉心学习的特质。因此,高校应该从队伍素养这一角度入手,尽量控制人才流入渠道以提升队伍的综合素养水平。
(三)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并未树立真正的“节约”意识
达成节约意识不能仅靠个人或领导人,带头作用固然重要,但长期的坚持和配套的管理制度才是落实节约型后勤管理的最核心条件。而当下多数高校环境中的后勤管理部門却未能做到在观念上保持一致。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有两点:其一是观念传递的深度不够。后勤工作部门中的多数人都为成年人,为成年人传递观念信息需要透彻的剖析观念,以观念的合理性和长远性价值来调动其参与其中。而多数高校因并未重视对后勤工作的建设,故相关的讲解以及工作建设的负责人便只会传递一些相对浅显的观念内容,这必然会导致观念理解不透彻、践行不深入等后果;其二则为高校本身的节约意识存在错误。校园文化不止会影响学生,也会影响到各个工作部门。因此,当高校校园文化中存在类似于“用钱买方便”等潜在的文化内容时,后勤部门自然不会建立正确且全面的节约意识。
三、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工作的正确运行机制分析
(一)重塑校园文化,坚决落实“节约”目标
要塑造全面正确的运行机制,需要从校园文化入手。校园文化多在隐性状态下完成渗透,因此其对于建立“节约型”工作机制的潜在作用不容忽视。故高校应该彻底分析“节约型”观念的基本含义,要将节约理念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中。例如标语、横幅、展示板中都需要添加一些“节约型”的内容。这样一来,学生、教师以及后勤管理人员便都能够在特定的场所中深入和全面地理解节约观念。后勤管理与学生息息相关,学生的行为基本可直接决定后勤工作的任务量以及开展难度。因此,当学生可以通过校园文化的渗透理解到节约的重要性时,他们便能在教师的辅助下明确后勤工作与节约的对应关系。其也会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地维护后勤工作人员的工作成果,进而在高校环境中形成完善的节约型维护状态,令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更快速地走上“节约型”正轨。
(二)采用企业管理精髓,建立基于现代用人概念的队伍管理办法
导致“走后门”现象丛生的根本原因即为高校的管理力度不够大,故针对此,高校应该重新设定人才流入及管理制度,务必要归正整个管理体系的正确性。首先,高校应借用企业管理的特征,从人才流入的角度入手,采用公开招聘、公开考评的方式,提升招聘制度的运行质量[4]。其次,高校应按照具体的后勤管理工作对所选人才进行培训,既要保障人才能够理解节约观念,具有践行能力,也要保证人才能够承担后勤管理工作的实际内容。新晋人才的行为举动和工作表现需要与其绩效相对应,如此才能高度提升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运行质量,也能够通过考核手段的升级来提升后勤管理团队的综合素养。
(三)更新管理制度,完善运行机制
针对制度设定不全面这一现象,高校应该更新管理制度,要联系真实的后勤管理工作来设定具体的管理制度。例如,校舍管理的具体内容则需要对照设定制度内容,如定期检查校舍卫生以及基础设施,一旦发现检查期内出现物品老化、损坏等现象,适当扣除管理者行为分数或绩效。这种对应性极高的管理制度能够为后勤人员提供审视工作和评价自身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也能够高效督促比较懒惰、思维跳跃性强的后勤人员按照规章制度办事。
高效的管理制度不但需要在特定情况下进行更新,也需要以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实质工作内容为主进行对照更新。设定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细致地维护管理工作,因此当高校按照工作实际修改后勤管理的范围和管理条文时,管理制度也应该立即更新。但制度不可以完全依照工作范围而改变,要在高校对改良内容进行一段时间的实施后,也就是可以确认该改动具有切实的应用价值后,才能改良相应的制度内容。
结束语
综上,在高校中开展的后勤管理始终为高等院校工作的核心部分,而为了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提升校内教师及学生的生活质量,让师生以更优的精神面貌融入到科研教学之中,建立节约型高等院校后勤管理运行机制便成为了高校创新工作的核心。文章以研究其管理特征和运行机制的改良方向为主,旨在通过本文的研究为高校的后勤管理者、高校高层管理人员提供一些切实可用的管理思路。后勤工作是维系高校运行状态的“后台程序”,希望各个管理者能够重视该工作,谨慎维护该工作,如此方能以全方位、多角度提升高校运行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陈辉.节约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J].知识经济,2017(7):29—30.
[2]林舒翔.节约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3.
[3]王伟荣.节约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创新[J].现代企业教育,2010(10):82—83.
[4]易小芳.节约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
Abstract:The logistics department is an important department responsible for logistics work. Most enterprises and schools need to rely on the logistics department to maintain clean and tidy operating conditions. However, in the actual work of logistic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different from other enterprise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more complicated matters to manage and clean up. Therefore, research on the logistics in the university environment has practical research value. This article will tak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main body and carry out an in-depth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operational mechanism of economical logistics. It aims to provide some ideas for upgrading logistics services for the management level within the university.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conomical logistics; characteristics; operating mechanism
(責任编辑:蒋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