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开俊 罗关雄 张丽艳 王磨花
摘要:目的观察自拟凉血平痤方联合075%甲硝唑凝胶治疗寻常型痤疮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所纳入的78例寻常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予凉血平痤方口服联合甲硝唑凝胶治疗,对照组予罗红霉素胶囊及维胺脂胶囊口服、甲硝唑凝胶外搽治疗。于用药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用药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974%,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92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凉血平痤方口服联合甲硝唑凝胶外用治疗寻常型痤疮的疗效较好,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凉血消痤方;甲硝唑凝胶;痤疮;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7587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8)06-0037-03
寻常型痤疮在临床皮肤科疾病中较为常见,发病率高达70% ~ 87%[1]。好发人群为15~35岁青年男女,多见于面部、胸背部等皮脂腺分布密集的部位,病因多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失衡、皮脂腺功能亢进、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异常合并痤疮棒状杆菌等导致局部慢性炎症,并累及毛囊、皮脂腺及周围组织所致,可有粉刺、脓疱、结节、毛囊炎性丘疹等多种临床表现。该病对患者的生活、工作、学习均造成一定影响。属祖国医学“肺风粉刺”的范畴,病机多为风湿热邪侵袭肌表,以凉血解毒、祛风止痒为治则。笔者科室门诊应用自拟凉血平痤方联合甲硝唑凝胶外用治疗寻常型痤疮患者78例,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选取2016年2月—2017年6月本院中医皮肤科门诊寻常型痤疮患者100例,年龄16~35岁,平均年龄(261±84)岁;病程1月~6 a,平均病程(148±65)月,且均符合该病的临床诊断标准。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治疗组男29例,女21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痤疮轻重程度等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所有入组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所纳入病例均符合《中国临床皮肤病学》[2]中的诊断标准,并根据Pillsbury分类法[3]中(Ⅰ~Ⅲ)度的标准诊断;能完整配合完成试验及随访调查。排除及剔除标准:(1)年龄小于16岁者;(2)对所用药物任一成分过敏者;(3)合并严重皮肤疾病者;(4)心、肝、肾功能有异常者;(5)妊娠及哺乳期妇女;(6)半年内有生育意愿者;(7)对所用药物任何一种出现不良反应,且不能耐受或不愿继续服药配合治疗者。
1.3.治疗方法清洗患处后,对照组予罗红霉素胶囊(规格:015 g)015 g口服,每日2次、维胺脂胶囊(规格:25mg)50mg口服,每日2次及取075%甲硝唑凝胶(规格:20 g/支,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80213)适量外搽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治疗组则予凉血平痤方口服配合075%甲硝唑凝胶(规格:20 g/支,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80213)适量外搽患处,凉血平痤方主要药物组成为:水牛角、生地、赤芍、丹参、黄芩、栀子、连翘、蒲公英、桑白皮、地骨皮、金银花、野菊花、生甘草等。诸药纳入灌中,以水500 mL煎煮,头煎取汁200 mL,加水再煎,二煎取汁100 mL,两煎相混,分早中晚3次温服,每日1剂。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分别为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用药过程中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嘱患者用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愉悦,规律作息。
1.4.观察指标具体标准[4]:(1)皮疹数量:8分:皮疹数量>100个;6分:100-51个;4分:50-31个;2分:≤30个;0分:无。(2)皮疹类型:8分:囊肿、粉刺、结节、丘疹并见;6分:结节、丘疹、粉刺并见;4分:脓疤、丘疹、粉刺并见;2分:仅表现为粉刺;0分:无。(3)中医证候:患处瘙痒、轻微刺痛,大便秘结、小便黄、口渴喜饮、面红,有临床表现者计1分。皮疹数量、皮疹类型及中医证候所得分数的总和即为总评分。(4)记录不良反应的具体表现、程度及发生率。
1.5.疗效标准治疗用药前后分别对2组患者的皮损数量进行记录、对比。以尼莫地平法对综合疗效进行评价[5],总共分为4级。痊愈:皮损及症状消失,分值减少>95%;显效:皮损及症状明显减轻,95%≥分值減少>70%;有效:皮损及症状部分减轻,70%>分值减少≥50%;无效:皮损及症状无改善甚至恶化,分值减少<50%。
1.6.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百分比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2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结束后,除却观察病例中的剔除、脱落病例,最终纳入78例。其中对照组男20例,女19例;治疗组男22例,女17例。治疗组总有效率8974%,对照组总有效率6923%。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经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2组皮疹及中医证候评分比较2组患者用药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1个疗程治疗后2组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但治疗组分值下降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见表2。
2.3.2组不良反应比较用药过程中,治疗组有2例患者服用中药煎剂后出现恶心、反胃症状,经询问患者是由于晨起后空腹服药所致,嘱餐后服药后症状消失,未做特殊处理;对照组有2例患者外用药后出现局部出现刺激、烧灼感,均能耐受,1周后逐渐适应,未做特殊处理;另对照组有3例患者口服维胺脂胶囊出现全身皮肤干燥、瘙痒、皮疹及口腔黏膜干燥、疼痛等不良反应,未予特殊处理,停药1周后恢复,因不能耐受,故终止内服西药治疗;5例口服罗红霉素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监测肝功能出现ALT及AST升高,停药给予相应对症治疗后4例不愿继续治疗,中途退出治疗。
3 讨论
在祖国医学中痤疮被称为“肺风粉刺”。张介宾注:“形劳汗出,坐卧当风,寒气薄之,液凝为皶,即粉刺也,若郁而稍大,乃成小节,是名曰痤”。明清以来认为病因病机系肺经血热加之情绪焦虑,内郁化火而致热毒之邪上蒸于面,遂见丘疹、脓疱。中国历代医家的认识虽各有不同,但大多从湿热、阴虚、血热、血瘀痰结、冲任失调等立论[6]。笔者通过长期观察,临床上(16~35岁)寻常痤疮大多以肺胃湿热、毒热蕴结为主。根据该病的发病机制,自拟凉血平痤方治疗,方中水牛角苦、寒,入心、肝经,善于清热凉血解毒,生地味苦甘,气寒,入手少阴及手太阴。凉头面之火,清肺肝之热。赤芍凉血活血而不伤中;丹皮味苦而微辛,其气寒而无毒,辛以散结聚,苦寒除血热,入血分,凉血热之要药也,以上共为君。桑白皮、地骨皮善清泄清热,除肺中伏火,则清肃之令自行,对于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的痤疮颇有疗效;黄芩主入肺经,尤长清上中焦湿热;配以栀子清肺胃湿热,凉血散风,共为臣药。佐以金银花、蒲公英、连翘、菊花、丹参,性味苦寒,既能清解火毒热邪,又能泄降滞气,既能疏散风热,又可散结解毒,加生甘草解毒兼调和诸药。方中诸药充分体现了中医方剂的配伍原则,君、臣、佐、使主次分明,简约而紧凑,通过配伍,增强了药物的作用,提高了疗效。所谓“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即是此意。诸药合而成方,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共奏清热凉血,消肺胃蕴热之功。该方亦可在临床中灵活运用加减,如经期症状明显者,可加用益母草调和冲任,活血利水;兼有大便干结、便秘者加熟军破积行瘀导滞;若为囊性或瘢痕病灶,加夏枯草、莪术等软坚散结。此外,现代医学证明,水牛角粉、水提液、酶解液具有显著抗感染,其水解物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地骨皮对多种细菌、真菌及病毒有抑制作用;生地具有增强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桑白皮总黄铜具有抗炎、镇痛作用,此外桑白皮还具有抗氧化、抗缺氧、延缓衰老及免疫调节等作用;黄芩、连翘均具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的作用,黄芩还可以降低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连翘的抗菌成分为连翘酚及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杆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丹参具体较强的抗炎、抗过敏及抗疲劳作用,可以调节内分泌紊乱等;金银花具有广谱抗菌作用,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有明显抗炎作用。野菊花、蒲公英均具有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蒲公英体外实验提示本品能激发机体的免疫功能。
现代医学认为痤疮是由多种原因导致,其发病主要与性激素水平、皮脂大量分泌、痤疮丙酸杆菌增殖、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异常及炎症等因素相关[2]。由于痤疮丙酸杆菌属厌氧菌类,而甲硝唑为目前抗厌氧菌的首选药,在缺氧条件下对某些厌氧杆菌亦有抗菌作用。因此联合外用甲硝唑,对皮损炎症有良好的效果。本资料结果显示,凉血平痤方联合甲硝唑凝胶治疗寻常型痤疮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小,随诊结果显示复发率低,患者依从性好;而对照组中患者口服罗红霉素胶囊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监测肝功能出现ALT及AST升高,口服维胺脂胶囊出现全身皮肤干燥、瘙痒、皮疹及口腔黏膜干燥、疼痛等不良反应,两者药物联合口服不良反应较大,故随诊率较低,患者依从性较差。
综上所述,凉血平痤方联合甲硝唑凝膠治疗寻常型痤疮疗效较口服罗红霉素胶囊及维胺脂胶囊联合外用甲硝痤凝胶治疗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少,依从性更好。因此,中西医内服
外用联合用药治疗,可发挥各自治疗优势,取长补短,标本兼治,可有效的控制炎症、减少皮损。且患者用药方便,方法简便易行,具较高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国痤疮治疗指南专家组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4修订版)[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5,44(1):52-57
[2]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4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65-1169
[3]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75-178
[4]刘根起,陈树民痤疮严重度分级系统及其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329(6):3 61-363
[5]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92-295
[6]杨广智,麦丽霞当归苦参丸内服外搽治疗轻中度痤疮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2,4(12):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