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肝脾论治糖尿病心身障碍

2018-12-27 09:10侯建婷李硕苗王珂炜李军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糖尿病

侯建婷 李硕苗 王珂炜 李军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常见疾病,糖尿病的发展和转归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许多患者伴有情绪障碍,睡眠障碍,进食障碍等。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脏腑主要为肝心脾,通过查阅文献及實践,发现疏肝健脾养心法可改善心身障碍,在糖尿病预防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减少致死或致残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心肝脾;糖尿病;心身障碍

中图分类号:R5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8)06-0010-03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和内分泌疾病,又是一种身心疾病。2013年全球糖尿病患者有382亿人,预计到2035年,将达到592亿人[1-2]。现代的疾病观强调疾病的多元性与身心交互作用,从生物社会医学模式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全方位探讨发病机制关注病人的心理社会问题。心理社会因素在人体健康的效应上起着重要的的作用。心身障碍是由于不良事件的刺激或生理上正常神经内分泌改变,导致心理或情感障碍,引起一系列功能性躯体症状[3],它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系列症候群。而糖尿病的发展和转归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许多患者伴有的情绪障碍,睡眠障碍,和进食障碍等,尤其是抑郁和焦虑症状更为常见。充分认识并积极治疗精神症状,可以控制病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心身障碍与心肝脾密切相关,现论述如下。

1 心肝脾与糖尿病发病发展关系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黄帝内经》已有“脾瘅”、“消渴”等关于糖尿病的论述,《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然糖其味甘,以水谷为源,由脾运化所主,脾病则糖浮游血中,浓度升高,谷精散而不敛;脾失健运,谷精不藏之故;诸络皆属于经,诸经皆属于藏,诸脏皆为心所主。结合临床实践,《索问·气顾论篇》认为:“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景岳全书》提出:“上消者,渴证也,大渴引饮,随饮随渴,以上焦之津液枯涸,古云其病在肺,而不知心脾阳明之火,皆能熏炙而然”。又渭:“上焦渴,是心火刑金所致,宜降火清金。”情志失调是消渴病发生的常见诱因,若情志不遂,暴怒抑郁,首先伤肝,肝郁日久又可导致气机不畅,升降失调,肝疏泄不及,从而使相应脏腑功能紊乱,气血津液运行输布失常,精微物质郁于血中,从而引发消渴病。《格致余论》指出:“主闭藏者肾也,可疏泄者肝也,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届于心,心,君火也,为物所感而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心火、肝火刑金,肺阴被灼,耗伤律液,故见口渴多饮。《临证指南医案·三消》载:“心境愁郁,内心自然,乃消渴大病。”由此不良心理既可引起糖尿病,又可加重糖尿病的病情。可见消渴的发病与传变心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

2 心肝脾对糖尿病心身障碍的影响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的慢性疾病,目前尚不可治愈,患者因不能正确的认识及对待糖尿病而出现各种心身障碍,主要包括情绪障碍、睡眠障碍、进食障碍,三者互相影响,其中以情绪障碍为主。糖尿病患者情绪障碍,主要有忧思过度、心烦不安、紧张恐惧、急躁易怒、悲伤易哭几个方面。忧则伤心,思虑伤脾,《医学衷中参西录·资生汤》载:“心为神明之府,有时心有隐曲,思想不得自遂,则心神拂郁,心血亦遂不能濡润脾土,以成过思伤脾之病。”《望诊遵经·变色望法相参》载:“思则气结于脾。”《医述·卷七》载:“思则气结,结于心而伤于脾也。”《琉球百问·琉球原问》载:“思虑过多,脾血必耗。”有些患者因为达不到预想的治疗效果,出现烦躁不安、夜不能寐,多为心火亢盛,内扰神明,致心无所归,虑无所定。不能适应糖尿病特定的生活方式,出现急躁易怒,多为心肝火旺,内扰心神。《灵枢》:“怒则气上逆……血脉不行,转而为热……故为消瘅。”郁怒伤肝,则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精血津液运行布输障碍。后世有“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渴大病”,对治疗感到无望而悲伤易哭,心气虚之表现,《素问·举痛论》载“悲则心气急……则气消也。”《灵枢·本神》载: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糖尿病患者睡眠障碍,主要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早醒。《素问·调经论》引《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而《证类制裁·不寐》:“阳气自动而静,则寐;阴气自静而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饮食不节,内伤脾胃,或肝郁乘土,致肝胃不和,阴阳失衡,则不寐。糖尿病并发植物神经紊乱亦影响睡眠质量,思虑过度而劳伤心脾,影响气血运行,破坏肝之疏泄,致心脾两虚、肝郁气滞。糖尿病患者进食障碍,主要有因饮食控制不佳而出现逆反的神经性贪食及因胃肠神经并发症出现的神经性厌食,常有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多食暴食,多属脾胃不和,胃强脾弱之故,又与心肝火旺相关,或不欲饮食,消瘦,多为脾胃气虚,脾失健运。七情首先影响心神,而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临证指南医案·卷六·郁》载“悒郁动肝致病,久则延及脾胃中伤,不纳,不知味。”

3 疏肝健脾养心法治疗糖尿病心身障碍

研究表明,不良心理社会因素(外因)对易感素质(内因)应激作用下,通过中介机制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延迟;循环血液中存在抗胰岛素抗体,胰岛素受体或受体后缺陷致使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以及胰高血糖素不适当的分泌过多等[4],破坏了血糖水平自我稳定控制作用,从而引发糖尿病。由此可见心身障碍对糖尿病的影响重大,且心身障碍普遍存在于大部分患者中,改善糖尿病患者心身障碍,需调畅情志,正常情志活动的产生依赖于五脏精气充盛及气血运行畅达。肝主疏泄,以气为用,调畅气机,喜条达而恶抑郁,能斡旋一身之气血津液;脾主运化,主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藏神,神能驭气控精,调节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输布。疏肝、健脾、养心,心肝脾三脏同治,疏泄有度,心神得安,气血津液运行得畅,水谷精微输布氤氲。《读书随笔》云:“医者善于调肝,乃善治百病。”徐云生[5]认为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受体前、受体及受体后障碍的病理机制与中医学的脾气虚弱、肝郁气结及痰癖阻滞存在密切的对应关系,并采用健脾调肝、化痰活血法纠正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陈清光[6]以中医“脑心脾”三者的关系为基础,以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学说分析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以脑心脾同治开展相关实验与临床研究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临床上常采用疏肝健脾养心法来治疗抑郁,而李红[7]采用疏肝健脾、养心安神功效的糖郁汤治疗糖尿病抑郁障碍患者93例,明显改善糖尿病抑郁及焦虑的不良情绪,有效提高糖尿病抑郁障碍患者生存质量,同时降低血糖。消渴不寐虚者多属阴血不足,使心神失养,神不守舍;实者多因肝郁化火、食滞痰浊、胃腑不和等扰乱心神。木旺乘土,影响脾胃升降,气滞中焦,故胁胀,纳差。《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所说:“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疏泄之,而水谷乃化。”

故心脾两虚、肝气郁结、肝郁化火之不寐,肝胃不和、肝脾不调、心脾两虚之食欲不振纳差,皆可用疏肝健脾养心治疗。

情志得畅,寝食得安,则有利于病情的康复,反之则会诱发疾病或加重病情。糖尿病的发展和转归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应得到充分认识并积极进行治疗。注重患者的心理治疗,引导其建立起正确的糖尿病生活方式,转移患者注意力,导引行气,身心同治。同时,糖尿病心身障碍依据中医学理论当责之于心肝脾,治疗上采用疏肝健脾养心法,可改善糖尿病患者的情绪障碍、睡眠障碍、饮食障碍,对控制病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Yong JC,Hyeon CK,Hee MK,et alPrevalence and management of dia-betes in Korean adults[J].Diabetes Care,2009,32(11):2016-2020

[2]Kim EK,Lee SG,Choi YH,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diabetes-relaced factors and clinical periodontal parameters in type-2 diabetes mellitus[J].BMC Oral Health,2013,13(7):64-78

[3]郑秋甫重视心身障碍[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2,14(2):81-84

[4]徐云生健脾调肝、化痰活血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

[5]陶怡,马辉谈谈糖尿病心身疾病[J].新疆中医药,2004,(5):8-9

[6]陈清光,周里钢,许家佗,等中医“脑心脾同治”与糖尿病、肥胖的NEI调节机制[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2):248-250

[7]李红,徐蓉娟,陈建杨,等疏肝健脾养心安神法治疗糖尿病抑郁障碍临床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9,43(4):17-19

猜你喜欢
糖尿病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论Ⅱ型糖尿病的形成与调治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尿酸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
抽烟增加糖尿病并发症风险
跟踪导练(一)(5)
抽烟增加糖尿病并发症风险
年轻瘦人糖尿病增多
糖尿病患者患癌几率高
Ending teen smoking
11月微博活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