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丝黑穗病及玉米线虫矮化病防治技术

2018-12-27 03:49孔祥胜
农民致富之友 2018年21期
关键词:黑穗病百威矮化

孔祥胜

从北方玉米种植发展以来,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玉米种植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形成了玉米经济产业链。但是,从目前市场对玉米的需求来看,其产值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消费,增加玉米产量,加快种植技术的科学创新,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对北方玉米种植技术和推广进行了相关研究,探讨玉米丝黑穗病及玉米线虫矮化病防治技术,促进玉米经济发展的技术推广。

(一)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菌在土壤中越冬;病菌生命力很强,牛吃了病残体,排出来的粪便里的病菌还能存活;用病残体或带菌类便堆肥,若未经充分腐熟也能造成农肥带菌;病菌附着在种子的表面也可以越冬。所以土壤、粪便、未腐熟农肥、种子都是第二年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初侵染源。其中土壤、粪便、未腐熟农肥带菌传病作用显著大于种子带菌。土壤中越冬菌量大、侵染时间长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越冬的病菌随种子发芽而萌发,并从玉米幼芽侵入。种子开始萌发至5叶期间都能受病病菌侵染,但以3叶期前,特别是幼芽期侵染率最高,4叶期以后侵染率显著下降。

玉米丝黑穗病病菌苗期侵入幼苗,一般在玉米6-7叶时才表现明显症状。症状为发病株矮化,节间缩短,茎基部膨大,下粗上细,株形稍弯曲,叶片密集,叶色浓绿。有的重病株分蘖增多而簇生。大多数品种苗期症状不明显,到抽雄或出穗后才在雄花和果穗上表现明显的黑穗症状。玉米丝黑穗病的侵染期长,防治难度大。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程度与品种的抗病性、土壤中的病菌数量、环境条件有关。不同的玉米品种在同一条件下发病率不同,说明品种间的抗病性有差异。玉米丝黑穗病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在同一地块连年种植玉米,可导致田间积累的病菌数量不断增加,这是黑龙江省玉米丝黑穗病逐年加重的重要原因。玉米从播种至出苗期间的土壤温、湿度条件与发病关系最为密切。一般在土壤温度20℃左右,土壤含水量20-40%时玉米发芽生长迅速,约经6-10天即可出苗,由于玉米出苗快,缩短了玉米幼芽在土壤中的停留时间,从而减少了病菌感染的机会,发病就轻;当土温在15℃左右,土壤含水量低于20%,则不利于种子萌发和生长,出苗缓慢,延长了玉米幼芽在土壤中的停留时间,增加了病菌感染的机会,发病就重。早播和播种过深、种植感病品种、连作地块土壤病菌数量大、春季低温干早年份玉米丝黑穗病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根据当地生育期选用高产、优质、抗病品种。

2、合理轮作:调整种植计划,避免连作是减少田间菌源、减轻发病的有效措施。

3、施用腐熟的农肥:含有玉米秸秆的农肥,必须充分腐熟后才施用。

4、拔除病株:在玉米6-7叶期,病株明显表现发病症状时拔除病株,连续拔3-4次,把病株基本拔净,可大大降低第二年的发病率。

5、药剂防治:预防玉米丝黑穗病采用种子播前药剂处理,不仅能杀死种子表面的病菌,对接近种子土壤中的病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最有效的药剂是戊唑醇,含有戊唑醇成分的种衣剂均能有效预防丝黑穗病,仅含有克百威、福美双、多菌灵(多·福·克)的种衣剂对丝黑穗病的防效较差。

(1)药剂拌种:用60克/升戊唑醇(立克秀)种子处理悬浮剂0.1-0.2千克加水稀释后拌玉米种子100千克,将拌好的种子放在通风阴凉处阴干后播种。

(2)含有戊唑醇的种衣剂按说明书使用即可,如20.3%的福·唑毒死蜱悬浮种衣剂1.67-2.8千克拌玉米种子100千克。

(二)玉米线虫矮化病

玉米线虫矮化病是黑龙江省近几年新发生的一种病害,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为害较重。

玉米线虫矮化病一般在玉米苗2叶期前侵染玉米根茎基部。发病初期叶片上有沿叶脉方向的黄色或白色失绿条纹:有的植株叶片皱缩扭曲,有的植株叶鞘或叶片边缘发生锯齿状缺刻;茎基部组织从内向外腐烂开裂,内部中空,呈“虫道”状。感病轻的植株可抽穗结实,但果穗小、结将少;感病重的玉米植株雌、雄穗败育、畸形而不能抽穗,或形成空杆,对产量影响较大。

高温高湿条件有利于病害流行,多出现在雨后或田间灌溉后。低注或排水不畅的地块发病较重,山坡地和高岗地发病轻。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药剂防治:

播种前选用有效的种衣剂进行拌种处理,如含有克百威、丙硫克百威、丁硫克百威、噻唑膦等成分的种衣剂均可有效的防治玉米线虫矮化病,为保证药效,种衣剂中克百威、丙硫克百威、丁硫克百威等防治线虫矮化病的有效药剂含量应不低于7%。

(作者單位:156200黑龙江省绥滨县绥东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黑穗病百威矮化
甘蔗重要亲本田间自然抗黑穗病测定
冀西北苹果矮化密植栽培技术
丁硫克百威的液相色谱研究
丁硫克百威在豇豆不同时期施用的降解代谢研究
矮化中间砧苹果幼树抽条调查
矮化盆栽菊花的方法
【第三部】
23个甘蔗品种对甘蔗黑穗病的抗性测定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