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核心理念为基础和出发点,将人本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根本,以学生为本,基于学生的利益需求和成长需要,突出个性发展,强化就业指导,增强网络交流,寻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新思路。
关键词 人本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 模式
作者简介:马雪,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0.211
随着社会主义步入新征程,国际国内环境发生巨大改变,思想政治教育随之出现了教师队伍人格力量削弱、学生群体价值取向多元化、教育内容与方法滞后等问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不在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是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人为根本,研究人的本质、生存方式、主体地位和发展的理论。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开拓创新、勇于探索,突出以人为根本的科学理念,有助于更好地解决教育问题,开创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一、 人本思想的内涵
(一)“以人为根本”是核心
所谓人本思想,主要就是一种关于人的地位、作用、价值和意义问题的思想观念,它本身意味着一种对于人的地位、作用、价值和意义问题的明确观点和基本看法。而这种观点和看法的核心理念,则是“以人为根本”。“以人为根本”,即人类的一切活动、关系、对象、结果等,都是以人自身为根本,以人为主体和目标,以人为前提和基础而展开的。
(二)“现实的人”是出发点
马克思认为理解人应当立足于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人的生存和生活只能以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为前提和出发点,从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来理解和认识。马克思曾说:“个人是怎样的有赖于其生產的物质生活”,现实的物质生活与物质条件决定着个人。因此,马克思强调人是处于现实活动之中现实的人,对于人的理解,要从现实的生产实践中去研究和把握。人是对象性活动的主体,将自己的力量外化到活动的对象中去,从而逐步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三)人的价值追求是自由个性的实现
人们的价值观决定着人的理想目标和行为,体现出了人们对于自身需要、追求等目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有明显的差异,每个人的发展都是个性的发展,因此,人的发展就是人的自由个性的实现。人的自由个性是人的自主性,是自我意识的自由,是对自身一切精神及其行为的控制,是独立的、不依赖于他物的自己的主人。人对于自由个性的发展追求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人本思想的必要性
(一)坚持人本思想,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是“现实的人”,其目的在于通过一系列教学行为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培育能够承担时代责任的青年。新时代大学生所在的社会环境复杂、社会思潮多样,其思想、思维活跃,个性突出。坚持人本思想,要求高校的一切活动都应当以学生为根本,将学生的成长发展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目的和出发点,制定适合大学生的教育机制和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从而提升教育的时效性。
(二)坚持人本思想,顺应思想政治教育时代要求
当代大学生受到诸多社会思潮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影响,其发展特征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新一代青年不仅追求个性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和独特的价值追求,而且承担着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重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顺应时代潮流,解读学生的独有特质,契合学生的真实需要,根据现实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状况设计和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个性发展。
三、人本思想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发展
(一)突出个人需要,促进个性发展
大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对于自身的发展有不同的需要和明显的主体意识,其一切行为都会以自身为出发点,以自身利益为根本。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每一个大学生成长需求也因此而千差万别。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以班为单位的群体模式来培养学生,忽视了学生个体个性的差异化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大多以社会主义理论为内容,忽视了学生人生观、思想素质、道德水平、行为习惯的培育;高校校园活动大多以集体形式来参与,忽视学生个人参与方式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学生难以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知识能力的同时,也应当以学生为根本,满足个人需要,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兴趣爱好,突出主体意识,从而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推动社团建设,培养个性发展。社团是志同道合、兴趣相似的大学生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在学校一定的规章制度下建立起来的有相对活动范围或活动主题的学生组织,每个社团具有不同特点和活动目的。社团活动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习专业以外的热门知识,也可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更能够提升各方面的能力以更好的锻炼自己。社团是培养个性的重要阵地,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必须积极构建大学生社团新模式。一是制度化管理。建立完整规范的社团管理制度,专门机构管理社团组织,明确管理责任,规范社团成立程序,标准化社团活动申报流程,有效管理众多社团;完善社团内部管理制度,创立活动管理系统,细化社团责任分工,加强社团干部人员培养,形成自上而下的科学化管理模式。二是拓宽活动阵地。社团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场所,根据活动的不同,提供不同的场地,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团活动也可借助网上平台进行宣传,展现社团风采,吸引学生参与网上活动,丰富课余生活。三是社会化运作。社团根据自身的条件,可将活动的对象延伸到社区、乡村、军营、卫生、福利院等场所的人群,与社会接轨。社团经费来源社会化,寻求商业投资或社会资助,不仅解决社团经费问题,也可以在此过程中增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提升学生自身素质。
创新实践活动,开拓发展途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注重第一课堂的培养,也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不仅进行演讲比赛、运动会等形式,也创新性进行会议模拟、职场比拼、实习见习等活动,采取多元化的活动形式,吸引学生参与,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丰富活动主题,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仅围绕学习生活,而且与社会接轨,追随社会发展节奏,围绕社会问题开展,倡导社会主旋律。
(二)开展就业指导,培养就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持续关注的焦点、热点,每年毕业的学生人数众多而岗位有限,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所要达到的素质要求、知识能力要求也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提高,造成就业困难问题的出现。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就业教育方面不够重视,对于就业导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不足,就业指导课程设置简单、内容单一、方式落后,指导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就业指导未与各专业紧密联系等问题,不能帮助学生在毕业后科学有效就业。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教育模式,就要结合学生就业需要,开展就业辅导教育,创新就业教育模式,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观、择业观和就业观,培育肩负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新青年。
构建科学的就业指导体系,完善就业指导教育。就业指导教育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大一大二时期,教授大学生理论知识,提升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开展职业模拟实践活动,严格要求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以辅导学生更快了解其所在专业的特性和未来从事职业所需能力;在大三时期,不仅增强理论教育,开设专业的就业教育课程,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而且开展职业名人讲座,增长学生对于职业的认识,组织进行实习活动,提升职业技能。在大四时期,高校开通就业平台,开设就业心理疏导站,关注学生从业就业过程。
整合辅导教师资源,创新就业指导课程。学校要整合就业辅导教师资源,就要提高教师队伍人才建设,建立多元化、专业化的就业辅导团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知识融合,或者发挥专业所长,合作完成教学设计,共同完成教学活动。高校根据学生职业的不同特点和学生的个性需求,合理安排就业指导课程,将学生职业作为导向设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构建科学的职业认识体系,用理论指导学生就业。开发实用型课程,根据社会形势和环境的发展变化,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改变教学方法,开创性地运用新的教学载体,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与现实需要,创造性地将就业与教育结合起来,以便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注重结合就业实践,培养学生有效就业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融入职业文化,融合专业技能,将学生与职场的距离拉近,让学生更早接触了解职业特性。将企业文化或行业文化融入高校教育中,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快了解社会,也有助于学生更快了解职业信息,明确职业目标。根据社会职业需求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使学生发现自身能力的欠缺以帮助其更快针对性弥补,从而快速提升就业能力。
(三)利用网络技术,提升交流效率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快发展,互联网迅速渗入到人们的生活,其踪影随处可见。大学生是使用网络的主要群体之一,随着网络功能的持续增多,影响愈来愈大,大学生在网上花费的时间也愈来愈多。网络的广泛应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思想、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网络的高效性、互动性、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传播速度快、可控性低等特点为不良信息提供了可乘之机,文化冲击与文化侵略更加便捷,信息量的巨大也为学生分辨信息带来了难题。同时,网络时代也为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基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与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学生的周边现实条件和环境为出發点,创造性地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改变现存的教育方式,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形式,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创建网络交流平台。高校在利用网络完成行政工作的同时,也应注重建设校园网络,扩展校园网络工作,应用于学生教育与学生工作。一是建设主题网站。基于大学生网络使用的需求,高校搭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网站建设要切合学生,贴近学生,满足学生需求,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和针对性。为吸引学生关注,网站内容的设计可让学生参与,主动贴近,以学生视角整合信息,迎合学生思维。二是开展网络课程。利用网络的便捷性、空间性、开放性,教师通过网络授课,打破上课的局域性,引进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扩展教学资源。三是一对一交流。完善教师信息,搭建教师信息平台,将教师的电子邮箱整理公布或搭建师生交流室,教师与学生一对一沟通,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时效性。
开放式寻找切入点。随着自媒体的发展,网络应用程序种类繁多,调查学生使用的热门网络应用,在应用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潜移默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利用微信平台搭建公众号,推广相关主题内容并形成互动,开展网络教育活动;利用视频软件拍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小视频,吸引学生主动浏览并参与;在听书软件中朗读专业书籍,吸引更多人学习等等。充分开发和利用手机软件,发挥其功能,开放式寻找可以利用的一切手段和方法,融入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崔秋锁编.马克思人本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冯淑萍.“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思想教育研究.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