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微电影和网络大电影发展现状学术研讨综述

2018-12-27 01:16杨恩慧李建强
北方文学 2018年30期
关键词:微电影

杨恩慧 李建强

摘要:来自全国各地六十余位微电影理论专家、高校教师、一线导演、企业人士等欢聚在江苏南通市文联院内,共同参加第二届中国微电影发展学术研讨会,探讨中国公益微电影和网络大电影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态势。研讨会的论文集收录了论文近30篇。论文集分为“理论探讨”、“创作探讨”和“专论”三个篇章。研讨会始终围绕着中国公益微电影和网络大电影两大话题,采用专题发言和自由发言两种形式,与会代表从理论、创作、产业等多角度呈现了各自異彩纷呈的观点,展现了中国微电影评论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精神。

关键词:微电影;学术研讨会;公益微电影;网络大电影;电影评论

继首届中国微电影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成功举行后,来自全国各地六十余位微电影理论专家、高校教师、一线导演、企业人士等欢聚在拥有四百年历史的南通文峰塔下、南通市文联院内,共同参加第二届中国微电影发展学术研讨会,探讨中国公益微电影和网络大电影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态势。

本次会议由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微电影研究会、长三角高校影视戏剧研究会微电影专业委员会、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南通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南通市影视艺术家协会承办,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微电影专业委员会、中国网络电影金网电影盛典组委会、南通天枢传媒集团、安徽网络大电影联盟、麦娱网协办。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微电影研究会会长李建强教授主持。研究会副会长童加勃、黄一庆分别主持了上午和下午的研讨,副会长梁天明精心组织了会议。本次会议得到中共南通市委常委、南通市文联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研讨会的论文集收录了论文近30篇。论文集分为“理论探讨”、“创作探讨”和“专论”三个篇章。研讨会始终围绕着中国公益微电影和网络大电影两大话题,采用专题发言(12位代表)和自由发言(19位代表)两种形式,与会代表从理论、创作、产业等多角度呈现了各自异彩纷呈的观点。

一、开篇致辞

会议首先由南通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王法先生致开幕辞,他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接着,从三十年代中国“左翼电影”到南通籍著名电影演员赵丹,王主席描述了南通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地位,历数了各个时期南通电影人的成长历程。他的家乡自豪感和电影使命感,为本次会议奠定了热情而庄严的基调。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著名的电影理论家、评论家章柏青先生在致辞中,为中国微电影理论研究的大道指明了宏观性的方向,也对在座的电影评论人提出了殷切的期望:理论工作要走在创作的前面,理论的老学会要关注创作的新动向。他将理论和评论比作一棵树,“这棵树要坚守住自己的土壤,开出自己的花”。随后,章会长一针见血、不无忧患地说道,当今的微电影和近两年突起的网络大电影,让人喜忧参半,技术含量和票房提高的同时,文化含量却没有上去,如今的现状是创作反倒走在了理论的前面。最后,章会长意味深长地指出,电影理论和评论的意义在于去除电影中的不良因素,引领健康、正确的创作方向。

南通籍中影集团总经理、著名导演江平在发言中盛赞了会议朴素、庄重、真挚的形式,对这场既有学术探讨、又有文化交流、更有创作真情的影视文化活动由衷尊重。江总对历史上的中国电影艺术文化和南通电影人的奋斗历程如数家珍,他高度赞扬了本次会议崇尚文化的精神,而非唯钱是瞻,虚名走秀的浮华。江总对故乡南通、中国电影、中影集团的深厚感情以及秉持的“电影中的品味和质量即心灵丰碑”的理想信念,赢得了听众的阵阵掌声。

中共南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章树山在发言中特别强调了文化对经济社会的引领作用。他指出,当前互联网的内容值得探讨和商榷,当前的主流媒体应自我反思,把握好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本质,同时,文化的引领氛围要能够表现地方区域文化。

二、专题发言

接下来的专题发言从上午持续到下午,前后12位代表发言。李建强教授在专题首发言中,从理论的角度高屋建瓴地阐述了微电影研究的文化意义。李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论文《我国微电影研究的态势及其认知进化》,用科学的数据分析介绍了当下中国微电影研究、创作以及赛事的情况,表达了“中国电影被西方的理论形态所牵制,未能建立自己的体系”的民族忧患,呼吁理论界要建立起自己的学术、学科和话语体系。接着,他阐述了文化意义的三个方面:首先是电影文化视域、眼光上的开拓,其次是文化品格的塑造,最后是文化价值的诞生。李教授指出,微电影是艺术、文化、技术的结晶,它有别于传统电影的“基因”,本身具有革命性变化的特质,开拓了电影文化的疆域。作为中国微电影研究会的会长,李教授激励大家以服务于中国和世界电影文化事业为己任,锐意进取。

微电影专题研讨方面,来自南通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李蓉在题为《微电影创作艺术化的美学追求》的发言中,从创作的角度出发,指出在公益微电影中公益宣传所承载的社会责任,她通过对一些优秀经典作品的分析,提出微电影创作中应把握意蕴、意境、意味的美学追求。来自安徽建筑大学艺术学院的杨恩慧老师在题为《美国公益微电影中的人物创作研究》的发言中,选用美国公益微电影为研究案例,将人物创作为研究切入点,以象征美国主流价值观的“美国梦”为主线,揭示了美国公益微电影中人物创作的形象和情感特征,及其承载的社会价值和哲学意义。南通大学的李建东教授在《从技术走向艺术的微电影》的发言中,辩证地看待了微电影的发展历程,他指出技术最终将从目的走向手段,而艺术将从后台走向前台,从小众走向大众。

网络大电影专题研讨方面,苏州大学的杜志红副教授和李文茜在《网络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观看体验》一文中,通过对网络大电影《捉妖济》和院线电影《捉妖记》的比较,试图揭示二者在艺术特征、表现手法和观看体验等方面的差异性。来自中国电影博物馆的高越编辑在题为《网络大电影兴起的必然性及其产业意义》的发言中指出,网络大电影同时具备了“网”和“大”的双重特点,将对中国电影生态、格局以及特征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互联网思维、大数据的技术不可回避,但电影人仍然要坚持内容为王、创意致胜、科技助强。中国优秀网络电影暨“电影金网盛典”组委会秘书长张建春从《从金网盛典报名作品看网大市场》的维度,结合组织作品评选、比赛、培训等方面的成果和经验,分析了中国网络电影发展市场的状况,总结了网络电影的一些典型特征:题材多样、赢利情况不容乐观、近周末收视率高、投资逐渐增加、原创性弱、文化含量有待提升等等。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康婕在《争议中前行:网络大电影观察》一文中指出,网络大电影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但其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观众口味不断提升,网络大电影将进入行业转型期,精品化路线势在必行。上海戏剧学院的魏东晓老师在《上戏微电影工作介绍和总结》的发言中,以学生微电影创作为例,从高校教学的角度出发,生动地介绍了上戏关注业界动态,搭建挖掘新人平台的教学、创作和参赛的历程。

三、自由发言

在其后的自由发言中,来自于不同行业的专家、学者、导演、媒体人士从更广泛的层面积极建言,会场洋溢着“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热烈气氛。

南通天枢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导演史枢从创作实践出发,以《母亲河的守护者》和《向阳花》为例,阐述公益微电影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探求公益微电影的制作经验。国际金帧短片论坛总裁关尔介绍了在西部历史名城韩城举办的国际短片论坛的逐项进展和未来策划,并邀请与会专家前往参加。浙江理工大学副教授徐莹在《公益微电影创作问题及思考》一文中,通过案例列举了当下公益微电影存在的问题,同时指出要基于这些新媒体的特点来探寻公益微电影的创作之道,使其公益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上海交通大学原副校长盛焕烨教授提出了微电影和网络大电影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树立品牌、促进良性竞争、培养人才、塑造价值观等方面,鼓励创作者做出流芳百世的作品。上海交通大学精裕人文基金会理事长施永敏从艺术生命现象学和美学本体概念角度阐释微电影的创作。苏州大学的王玉明副教授在《大陆和台湾公益广告创意和制作的简单比较》的发言中,以公益微电影《给女儿的信》为例,从立意、故事、制作、传播四个方面将大陆和台湾公益广告的创意和制作进行了比较,中肯地指出了大陆微电影创作中存在的不足。南通职业大学公共艺术教研室的唐劲松老师以公益广告微电影为例,将中泰两国公益微电影文化价值觀进行对比研究。四川国际电视节组委会办公室的彭霖介绍了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的征集、评选等情况。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华衍基金主任杜晓建介绍了为聋人特别拍摄的公益微电影的创作始末,以及其后对社会产生的良善价值,令在场与会代表深感欣慰和鼓舞。

四、总结

会议最后由李建强会长做了精彩扼要的总结,李教授指出:

(一)本次会议信息量大而新。尤其是业界创作一线的同志,在互联网语境下,提出了非常有创建的思想。与会人员来自全国各地,身份多样。李教授希望大家在注重学理性研究的同时,理论联系实践,发挥每一种类型的专家学者的潜力,使研究会成为能够持续发展的优良学术团体。

(二)尽管国外短片创作上很有特色,也有很多脍炙人口的短片,但是在理论体系的建构上也相对薄弱,这样就给中国的微电影理论批评带来迎头赶上的好时机。

(三)本次研究主题较集中,研讨内容较深入,视野领域较开阔。在当前跨媒体融合、跨媒介叙事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的情况下,电影理论人士研究问题的角度、方法、形式和内容应逐年有所创新。

童加勃副会长同时指出,中国微电影的理论建构与世界短片的理论建构相比并不算晚,呼吁与会代表要从产业、事业、艺术和学术等各方面深入探索,为中国微电影和世界短片的理论发展多做贡献。

此次研讨会主题明确,与会代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体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精神,会议在热情友好的气氛中落下帷幕。

参考文献:

[1]杨恩慧,李建强.微电影理论、创作、产业之道——首届中国微电影发展学术研讨会侧记[J].绥化学院学报,2016 (3).

[2]苗海洋.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微电影兴起与发展的传播学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微电影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品牌营销传播策略分析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