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语桐
摘要:秦始皇对于中华民族的统一具有关键性的影响,也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先进代表。秦始皇执行的政策路线是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并且推行法治,通过战争手段结束了在战国末年发生的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在此之后,秦始皇并没有停下脚步,紧接着向北击退了匈奴的攻击,统一了岭南地区,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统一的多民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性质的国家。因此岭南一战对于历史进程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秦始皇;统一岭南;积极影响
一、关于秦始皇统一岭南的阐述
在公元前221年的时候,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壮举,以此统一了中原,在国家取得正式统一之后,就开始筹备如何讨伐匈奴、南征百越的战略部署。经过长期有序的准备之后,在公元前218年的时候,秦始皇带领大将屠睢和赵佗率领共计五十万的大军,发动了统一岭南越族的著名战争。在秦国末年的时候,全国的局势是十分混乱的。在公元前208年的时候,赵佗封锁了关道;在这件事情发生三年之后,继而收录了桂林、象郡,最终统一了岭南地区。在汉武帝的时候,举兵消灭了南越国,除此之外,还在岭南地区设立了九个郡县,包括南海、苍梧等省份。
岭南地区,是我国南方五岭以南的地区。五岭包含的是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它们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湖南、江西等省市的交界处。从历史史料中可以得知,位于五岭南边的地区主要是汉族人居住的地区,从古至今,岭南地区一直都被叫做扬州。早在先秦时期,岭南的老百姓就已经在海岸的沿岸开设了以陶瓷为主的商业活动,之后,还进行了进一步的对外出口商业贸易活动,主要的出口商品包括漆器和青铜器,自此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打下了基础。
在公元前218年的时候,秦始皇率领了两员大将,分别是屠睢和赵佗,他们一共带领了五十万的士兵,最终发动了征服岭南越族的战争。首先,秦军兵分五路,选择从今天广西北部的越城岭、以及湖南南部的九嶷山等地深入,向越族进军。其中,攻占番禺的这支秦军速度是所有军队中最快的,他们很快就占领了番禺。然而,进攻越族人的两支军队,因为急于推行秦的暴政,遭到了全面的反抗。越人是当地人,又擅长翻山越岭,所以他们具有天然的优势,因此选择在夜间对秦军进行偷袭。越人几次都取得获胜,秦军的粮道被切断,因为粮食匮乏引起了一系列的问题,使战争最终变成了对峙,时间相持超过了三年。为了改变这个现状,秦始皇派人修建了灵渠。灵渠的长度有三十四公里,所幸工程的劳动量不算太大,所以灵渠很快就得以修建完成。灵渠在这次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沟通了湘水和珠江水系,为秦始皇完成岭南的统一大业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在公元前214年的时候,秦始皇再次进攻百越。秦军取得先机,很快就打败了百越各族,最终统一了岭南地区。秦始皇在此推行了郡县制。
二、秦始皇统一岭南在历史上的积极影响
秦始皇统一岭南的战争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战争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的历史作用是,这场战争首次把岭南纳入中国版图。加快促进了汉越民族的融合、并且推进了岭南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除此之外,秦始皇还致力于维持社会的稳定和谐,让进军岭南的将士留守当地“屯戍”。还从中原向岭南地区进行了移民,很多中原的将士都选择娶越女为妻。他们还向岭南地区引入了先进的文化和农业、手工业技术,促进了岭南的发展。
秦始皇统一岭南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岭南被纳入了当时中央政府管理体系之中,岭南地区变成了中国的一部分。2.岭南地区学习了中原带入的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管理方面的经验,尤其是在农业上,极大帮助了岭南的开发。充分发展了岭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比如对灵渠的修理,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3.实行郡县制度,推动促进了岭南实行统一的政府政策。郡县制在岭南的设立,有利于岭南地区统一接受中央政府管理,使得秦朝法律实行能够得到切实实行。4.进一步加速了民族融合。秦始皇统一了岭南地区,引入了大量的移民,这些移民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加快了岭南地区的发展。与此同时也促进了岭南地区的早期开发。5.从其他方面来看,秦朝统一货币的样式被后世所承继;统一的文字也被人们予以承继,并且进行了改善和优化的使用,得以沿用至今;采用了统一度量衡的制度,这种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基本的计量单位名称得到长期的使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秦始皇统一岭南这一事件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嶺南一战的历史影响更多的是对历史进程有促进作用。在促成了国家统一的同时,也推动了国家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发展以及进步和融合,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本文对于秦始皇统一岭南的历史积极影响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让我们能够珍惜今天的生活,以史为鉴,以期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平.从岭南三郡至南越国——秦汉之际“陆梁”说新论[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6,36 (2):50-56.
[2]赵善德.考古视野的岭南古越族[J].暨南史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