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利
摘要:传统的声调调查普遍采用听音笔录的方法,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其实,我们可以在传统法的基础上加上实验语音学的方法,用仪器对其录音的声调进行分析,结果将更加科学和客观。
关键词:实验语音学;连山壮语;声调
一、连山壮语
(一)简介
本节主要依据刘叔新教授编撰的《连山壮语述要》(1998)中的相关内容。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位于粤北的西陲,是广东省内唯一有较多壮民聚居之地。全县户籍人口115296人,其中壮族、瑶族占62.7%,集中分布于县南半部永丰、福堂、上帅、加田和小三江五个镇区。(2005年12月统计数据)
连山壮语和广西东端贺县东境的壮语在使用上相连接,形成一个同壮语主体通行区隔离开来的语言岛。由于贺县县城以及该县县境西部都不入壮语区,而连山自治县几乎整个县境——特别是包括县城在内,都通行壮语,因而跨在粤桂边界两面上的壮语岛较有理由以连山壮语为代表。
从历史来看,连山壮语是岭南古越族语言衍进而成的一个分支。根据连山出土文物及旧县志的记载,所谓“主壮”的先民——瓯骆人,早在新石器晚期便已在连山一带定居繁衍。正是他们的语言发展为今天的连山壮语。不过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曾受到从外地(主要是广西)迁徙来的壮民土语的影响,更受到越益密切交融的汉语的影响,因而吸收了这些外部语种的不少成分。
自治县的壮语干部和群众都普遍认为,连山壮语以福堂、小三江、加田、永丰和上帅五乡镇为主要的集中使用地点,那就等于肯定五处的壮语是连山壮语主要的五个地方变体。纯从语感上看,五个乡镇的语音大致可分出两种不等的差距:小三江-加田——福堂-永丰——上帅。永丰、福堂离县城吉田镇不太远,两地的语音易受吉田镇的汉语本地话的影响;小三江、加田音则可能受到东南面邻接的汉语怀集话影响;而上帅音可能较多受到广州话的感染。
(二)已有的研究成果
以往研究大多采用传统方言学“听音笔录”的方法描写连山壮语的声调。《连山壮语述要》中认为,以小三江音作为连山壮语语音的主要代表,共有九个调类,6个舒声调,3个促声调。具体调值为:(1)调52、(2)调231、(3)调55、(4)调214、(5)调35、(6)调13、(7)调5、(8)调45、(9)调14。
二、发音人,实验材料,实验方法
(一)发音人
韦秀花,女,小学,生于1952年3月5日,今年66岁,广东连山县上帅镇陈屋村人。上小学时开始接触普通话,后来主要通过收音机和电视学习,能熟练运用普通话进行交流。除了壮语和普通话,还会陈屋当地的白话。没有受过其他方言的影响,父母都是陈屋村人。
(二)实验材料
录音的材料主要依据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王文敏老师整理的侗台语言音系词600词。先对词表进行记音和录音,之后作者在从中挑选实验材料。挑选材料时,作者遵循的原则是尽量使各个调类中各韵母有一致的小类,以避免不同韵母由于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不同而引起声调的变化。其次,尽量选用单韵母。因为,复韵母中标声调的字母会受到前后字母发音的影响。再者,所选字的声母尽量是清塞音。因为塞音的发音在语图上表现出冲直条,切音、标注时容易辨认。而且,以清塞音开始的带音音段是人们为了区分不同调位而有意识地去变化音高频率的,有调位意义。值得一提的是,经过我们调查发现,在上帅的壮语中塞音塞擦音声母无清浊对立。没有送气的塞擦音声母,有少部分送气的塞音声母,部分送气不送气塞音声母互为自由变体。送气的塞音声母例字如:phut5(泼)、cha35(刀)、khai52(溪)等。我们推测上帅壮语的送气塞音声母正在产生的过程中,可能是受当地白话或者普通话的影响。
作者在尽量满足以上的要求的情况,从600词中挑选出样字,每个调类有二十个样字。该字表的样本采样率是16000,采样精度16位。
(三)实验方法和实验数据
发音人将词表的每个词读一遍,用斐风软件和外接声卡将其录入电脑,并用该软件进行切音,将录入的语音串切分为一个个的音位进行保存。然后,用praat软件对每个语音进行数据提取。
因为作者做的是声调研究,所以声调段的提取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对声调的研究,可以通过将音节中的带音音段截取下来,提取其基频、时长等物理特征数值来进行。在截取带音音段时,本试验采取的是在掐头去尾之后,也就是确定声调长度后,在praat上对每个样本提取基频。然后在excel中把截取下来的单音节样本的调长及这个单音节声调的0%,10%,20%,30%,40%,50%,60%,70%,80%,90%,100%时刻点基频值分别记录下来。这样,把相同百分时刻值的各调类的基频值放在同一横轴点上进行比较,使得基频值有了可比性,而且通过多点取值得出的基频曲线精准度较高。我们分别求出各调类的基频平均值及标准差,然后再根据log10(基频值)公式求出其对数。最后求出其LZ值,LZ值=(log10(基频值)-对数平均值)/对数标准差。
到此,我们的数据提取及运算工作就完成了。
最后,我们分别根据各调类的基频值和LZ值来作声调图。
三、单音节声调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基频F0数值
我们发现连山壮语上帅点比上面所描述的小三江点的声调还要多出一类低降调(31调),作者就此先假设上帅点壮语共有十个声调,其中7个舒声调,3个促声调,具体情况如表1:(为了表述直接美观,展示表格数值取整,但是在实际画图和计算中,都是保留原数值。)
T1至T7是舒声调,所寓存的音节都无塞辅音尾。T8、T9、T10只出现在带塞辅音尾-p/-t/-k的音节,原则上就是与舒声调相对的促声调。但是这些塞辅音尾音节声调的长度,除了T8确实短而较促之外,其余两调实际上并不算短促。
T5和T6在调型上都是上升半截,颇相近,但是一个高升、一个低升,在高度上恰成相反的对立。T2和T4都有升降曲折而同类,可是一个微升而后降,一个微降而后升,彼此又在调型上相反地对立。T8尽管高度上与T3大致一致,但由于长短方面的截然对立而有所区别。
另外,T1与T7在调型上相反,而T6与T9、T10却不仅调型一致,且调值相近。这形成有趣的反差。T9和T10都是短的高升曲线,作者猜想它们极可能是同一调类的变体。
(二)标准化分析
通过声学实验得到的原始数据(基频F0值)还不具有语言学研究意义,因为具有同一语言意义的声学现象的变体实在太多,即使是同一个发音人也不可能发出两个在声学特征上完全相同的音,所以必须对声学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原始数据通过标准化处理有利于在同一方言的不同發音人之间,以及同一发音人在不同状态下的发音之间进行客观的比较;也可以是不同语言的实验情况和不同作者的实验结果在对比分析中有最大限度的可比性。
根据表2和图1确定连山上帅点壮语单音节声调的五度值,从此次实验分析得出LZ值的分布情况来看,折合成五度值时可把LZ值在-2.5至-1.5之间作为1度;-1.5至-0.5之间作为2度;-0.5至0.5之间作为3度;0.5至1.5之间作为4度,1.5至2.5之间作为5度。
得出第1调41、第2调231、第3调44、第4调214、第5调35、第6调24、第7调31、第8调4、第9调35。(在与发音人讨论后,作者决定把第10调归并到和第9调一类,看作是第9调的变体。)以上就是连山上帅点的声调描写。
总的看,连山上帅点的声调与小三江声调一样都有丰富多样的声调类型,包括有平调、高升调、低升调、高降调、低降调、升降调和降升调,内部的差异呈纷繁交错的情状。而在这种复杂的差别对立之中,又伴有着某些近同现象。
参考文献:
[1]朱晓农.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276-291.
[2]刘叔新.连山壮语述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满欣.柳州市区方言声调实验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04):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