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河南方言“中”

2018-12-27 01:16魏晓
北方文学 2018年30期
关键词:河南方言语法

魏晓

摘要:“中”是河南方言的一个特色。其用法之多,用途之广泛令人难以想象。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其文化内涵及其简单的用法。“中”字是河南方言中使用最频繁的汉字之一,其语义源于远古时期先民关于“旗帜、神杆”的“内,正”的概念表达,历经“尚中”观念,演化为河南方言中“标准和尺度”的应答语标识。“中”字的语义逐渐从普通名词发展到抽象名词,语用功能由空间关系表达渐渐演化为判断体标记,该演变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语法化过程,演化的动因是“尚中”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这个语用文化因素。

关键词:“中”;语法化;话语功能

一、引言

在汉语中,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和动词。根据语义不同,“中”可以读作阴平或去声。“中”在河南方言中读阴平调,用于答话中,表示肯定回答,用法与普通话中的“行”“好”“嗯”“可以”一致。否定形式为“不中”,疑问形式为“中还是不中”。本文论述了“中”在河南方言中的特殊语用功能。在河南方言中,“中”一词的功能特征是:

1.它可以单独使用,没有任何句子成分,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

2.它不是具体的词汇意义,而是具有一定的语用功能。

3.可以后附语气词,代表不同的功能。要研究“中”在河南方言中的话语功能,必须结合语境。所以,笔者将“中”的话语功能分为三大类:积极应对功能;消极应对功能;话语衔接功能。

二、“中”字历时变化的动因

“中”字在河南方言中表达的是“行或者能”的意思,这体现为判断的标准。这是中国古代先民对“中”概念的语用语法化的結果。同时,“中”的意义从真实到虚拟的转变也反映了“尚中”的语用文化动机,这也体现在“中”这只无形之手的语法化中。

(一)“中”字语义的历时演变

“中”字不仅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汉字,而且是中国哲学的反映。考古发现表明,“中”一词起源复杂。“中”字是一种象形文字,经历了甲骨文、金字、小字、楷书的演变。《辞源》里“中”字条所列的解释有20条。甲骨文和金文中所认定的“中”符号,书写形式多样,学者们对这些早期“钟”字所代表的意义有不同的解释。对于“中”的原始语义和用法,有以下代表性观点。

古代先民“中”的产生和发展,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经验和自我经验认识的结果。认知科学经验的概念告诉我们,人的认知经验来源于人与自然、社会的互动,反映在大脑中的客观现实形成了认知结构。在春秋时期以前,“中”一词主要是单独使用的。从形态看,指事。作为独立用字,它指靶“的”及“内”含义时,“显然有与‘外相对之义的意思,内外是对自我与环境关系的重要认识”,这是先人对汉字的最初经验概念化,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结果,是人们对被语言符号固化的客观世界认识的表征。祖先的“中心”概念是基于两个因素建立的,一个是中华民族的颜色及其在中原的地理位置,另一个是祖先对所谓的宇宙中心——北极星天文观测的认知。无论是中心色的黄色、区域中心的“中心概念”,还是对北极天空区域的神秘发现和认识,“中心崇拜”的“中心主义”都是人们概念化客观世界的经验结果。如果说“内与外的差异”反映了人们对自我和客体的认知,那么“中心主义”则反映了人们对未知空间的认知。“定向的中心概念在认知维度上比内外的内部概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中”字语法化的动因

“中”字的原始含义有两个:一是靶的中心——“内”;另外一个是地域方位中心概念——“正”。其他诸义,要么是它们的具象意义,要么是它们的衍义。这就可以看出,“中”两种主要原义的出现和演变,反映了语言生产的基础是认知,语言是人类认知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反映了语言生产的一般认知规律。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人们开始观察他们与自然世界的关系,或者他们与他人的关系,或者他们自己的身体组织,这些想法就产生了一种哲学的世界观。汉字的出现和演变,反映了人们的认知方式已经超越了感性认识,开始思考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开始对外部世界和自我进行抽象和总结。因此,汉字是哲学思维的起点。

由于人们对“尚中”概念的认识和传播,“中”的使用频率大大提高。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类比和再分析机制导致了“中”的语义和用法的变化。方言的语义含义从表征对象转变为抽象的“线”和“思”;功能从表征位置的概念发展到表征被试符号。换句话说,在中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尚中”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激发了河南方言中“中”的语义和语用功能。

文字作为语言的符号系统,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框架中的有机体。汉字和声音的统一形式,特别是古汉字,携带丰富信息的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生动和生动的词形成的心理机制,并显示概念和古代人民的心态和他们遥远的记忆从不同方面,文化考古的活化石。汉字不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更是中华文化的积淀。它们是5000年中华文明最具吸引力和生命力的载体。因此,应该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研究汉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本体结构系统和汉字生成系统的角度来看待汉字的文化意蕴,从而再现先民的文化心态。在这一层面上,“中”在河南方言中的意义和用法非常具有代表性。

三、河南方言“中”的话语功能

(一)积极应对功能

“中”在河南方言中的意义决定了它主要是一个判断词和一个回答词。当评价意义被表达出来时,通常是褒义的和积极的。当回答时,在普通话里相当于“好”、“可以”。这些只是一般的语义。当上下文发生变化时,语义也随之变化。

1.赞赏功能

一方同意另一方的建议、观点和行动。这里的协议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话语接受者在表达赞同后,开始按照发送者的建议行事。二是表示同意而不是行动。

例如:“你去帮我把碗刷了。”

“中。”

“我穿这套衣服中不中?”

“中啊。”

2.应允功能

引发语表示请求、命令、建议、邀请以及咨询,“中”用来表示答应、允许、同意、接受、支持。

例如:“下午咱去街上吧?”

“中。”

3.确认功能

诱发词属于通知行为。被调查者表示信息已被接收,被调查者使用“中”表示确认。

从“赞赏”到“接受”再到“确认”,积极的功能意义逐渐减弱。上述三种类型的差异主要是基于“钟”的诱发句子和语调:“中”的诱发句子功能主要是说明性的,“中”功能的诱发句子主要是疑问,需要另一方的意见,“中”功能的诱发句子主要是指示性的句子与提醒。从“中”的语气来看,鉴赏功能的语气最强,表达的是真诚的欣赏和钦佩。回答功能有很强的语气,表示对对方提议的积极反应。确认功能“在”的语气最弱,几乎没有真正意义,只是指已经知道。

(二)消极应对功能

“中”既可以指积极的应对功能,也可以指消极的反应,也就是说,虽然它是“中”,但它实际上却不是,只是为了交流的目的。这就是消极应对。

1.礼貌功能

当他的提议被对方婉言拒绝时,河南方言的答案通常是“中”。这里的“中”一方面是为了挽回面子,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与对方达成协议。

例如:“咱们今天中午吃面条吧?”

“我不喜欢吃面条啊。”

“中,吃米饭。”

2.让步功能

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语言适应理论包含三个重要的概念:变异性、协商性和适应性。在日常交流中,当对方提出了一些尖锐的批评、负面的评论或其他让对方不快不舒服的话,为了尽快结束对话,避免直接冲突,可以使用“中”。“中”在这里主要是一个让步作用。这里的让步是语言适应理论的体现。

例如:“我们也很为难,不能再给您便宜了。”

“中,那我在考虑一下吧。”

3.讽刺功能

说“中”,但实际上是“不可以”。这里不仅表达了不满,而且常常带有幸灾乐祸的意味,带有明显的讽刺意味。

从“礼貌”到“让步”再到“讽刺”,其负面意义逐渐加强。与上述三种类型不同的是,“礼貌”功能的“中”通常是对对方拒绝的简单回应,这主要取决于语境。“让步”功能的“中”通常重复对方所说的话。在“中”的“反讽”功能中,会有对失去对方的一般语境的描述。

例如:“你真中啊!”

“你中啊你!”

(三)话语衔接功能

“中”的第三個功能是语篇衔接功能,是语篇不同阶段之间的标志。它在话语中起着连接作用,使话语阶段之间的过渡显得自然而不突兀。在一个新话题的开头,说话者经常使用“中”这个词来表示前一个话语阶段的结束,强调新话语的开始。这种情况主要适用于说到点子上的谈话双方。

例如:“中,那咱商量下价格吧。”

四、结束语

语言的意义根植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信念。因此,语言是词汇、语义和语用学之外的因素的结果。通过分析发现“中”的语用功能主要分为三大类:积极应对功能、消极应对功能、话语衔接功能。积极应对功能又分为赞赏功能、应允功能和确认功能;消极应对功能又分为礼貌功能、让步功能和讽刺功能。

参考文献:

[1]董志翘.略论“中”的语法意义与语法功能[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3).

[2]袁周敏,金梅.话语标记词“well”的语用功能及其翻译[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2).

[3]冉永平.话语标记语well的语用功能[J].外国语,2003 (3).

[4]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纵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 (4)

[5]石毓智,李讷.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51.

猜你喜欢
河南方言语法
方严的方言
方言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出彩河南
跟踪导练(二)4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