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裕阳
摘要:随着近几年全民汉字热的方兴未艾以及互联网的发展,汉字听写的实践至今大约持续了五年时间。在五年的实践中,“古籍总结词”的概念从提出开始,被逐渐完善。虽然古籍总结词还尚未成为一种单独被研究的词汇,但是其与成语共通的形式、内涵以及超越成语的延扩性等,却使得古籍总结词具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本文从成语出发,讨论古籍总结词的概念与特质等,并且给出了一部分实践中创建的古籍总结词,讨论其背后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古籍总结词;成语;表述;延扩性
2014年10月,在全民汉字热的背景下,古汉语中的词汇在民间掀起了一阵热潮,同时在网络平台上出现了若干仿拟的汉字听写比赛。直到2018年,网络上的汉字听写比赛已经如同雨后春笋一样成长了起来。在网络汉字听写比赛的实践下,出现了一种与以往语言学词汇研究领域中完全不同的词汇。这类词汇发展的过程中,相关参与者将其命名为“古籍总结词”。
一、成语的生成过程
(一)对于成语生成研究的回眸
2004年,徐盛桓教授发表了《成语的生成》一文,详细论述了成语的特性和品格,包括“文字构成的相传性”、“文字表达的不透明性和不完备性”、“字面义与文旨的距离性”以及“字面义与文旨关系的约定性”。如果用较为浅显的语言看来,成语必须要具备以下特质,即:有固定或较为固定的文字表达(固定性),有文字表达表面与词汇整体各自的含义及其中的距离(内涵存在性)。成语的来源多数是取自典故、日常用语等。
此外,成语的生成也是一个文字词汇化的过程。成语依照内涵的不同,词汇化的成语也不尽相同。既有“别风淮雨”等完全词汇化(符号化)的成语,也有“口是心非”这类极少符号化的文字组合。因此成语的类型,以及其从语言构成上来看,非常的复杂,但是又都可以归结到其“固定性”和“内涵存在性”两个基本特性上。
(二)文言文与成语的关系
古往今來,许多的成语之所以得“成”,是要有一个最初使用这个词语的环境,即“初见表述环境”的概念。所谓“初见表述”,指的是一种单纯的汉字组合的第一次使用(即任何一种语言表述的初见表述存在且唯一,且表现为这种语言表述本身)。所谓“初见表述环境”是指某种特定的初见表述第一次被使用的语言背景。从中国古典文学来看,初见表述环境往往表现为著作、文章或诗歌,例如:
(1)(1)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唐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
(2)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唐李商隐《无题四首·其一》
(3)简兵蒐乘,秣马蓐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4)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在(1)(2)之中,诗句本身可能会成为一种“初见表述”,从而使得整首诗词成为对应的初见表述环境。后来再次使用同一种语言表述的诗人,例如:
(5)画毂雕鞍狭路逢,一声肠断绣帘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金作屋,玉为笼,车如流水马游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
宋宋祁《鹧鸪天·画毂凋鞍狭路逢》
宋祁的《鹧鸪天》使用了与李商隐一样的表述——刘郎已恨蓬山远。虽然其使用环境完全不同,但是都表达了背后的与佳人邂逅过后不可得的烦闷之情。相比于“刘郎已恨蓬山远”的初见表述环境,宋祁所用的表述环境大不相同,然而使用时又基本继承了初见表述的内涵,这就是初见表述的基础性。又如(3)和(4),都有“秣马”一词,且同属《左传》,且表达的文字意思都是相同的,即饲马,但是其表述环境,特别是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差异。
一种表述在其初见表述环境产生之后若有其他的作者或作品再次使用,那么这种表述成为词语、成语、典故的可能性便会增加。这里的引用并不是说直接引用,例如(1)的行文过程中虽然再次提到了“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但是并没有产生新的内涵和文学关系,因此不能算是“使用”。但是(3)对于“秣马”的使用,融入了上下文“秣马蓐食”,产生了一种不同环境下的新的内涵,因此就是另外的使用。(5)中的“刘郎已恨蓬山远”也是如此。随着一种表述不断地使用,这种表述的固定性就会不断加强,从而成为一个词汇、成语、或典故。
回到成语来看,徐盛桓教授提出“成语通常是以历史上的一个文本为基础,形象地,哲理地或简洁地表示一层意思”。例如:
(6)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先秦庄周《庄子·齐物论》
这个故事后来成为了人人都很熟悉的成语“庄周梦蝶”,这就是从整段文本中提取出来的,表达庄子梦中化蝶以及其背后的物我不分的哲学思想。然而这种表述也可以有多种概括归纳的方法,例如李商隐在《锦瑟》中提到的“庄生晓梦迷蝴蝶”就是一种方式。如果说我们跳出前人的定式,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庄周梦化蝶”,其实也是符合这个故事的原义的,只不过这种概括相较于“庄周梦蝶”,更不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因此今天我们成语的表述就是“庄周梦蝶”。但是如果把这种概括限定于只能依据文句,从文言文内部固定的表述中摘取词句,起到概括的效果,那么成语就开始“依赖于文言文”。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成语中,依赖于文言文的成语不胜枚举。上文(4)提到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其中就确定了一个成语“厉兵秣马”,此外还有:
(7)至乃敬通见抵,罢归田里,闭关却扫,塞门不仕。
南朝江淹《恨赋》
(8)蜀郡太守颍川刘胜季陵去官在家,闭门却扫。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卷五
成语“闭门却扫”就是从文言文文句中直接概括提出并且逐渐传承下来的。考察江淹的《恨赋》,最早的说法是“闭关却扫”,这其实属于成语的“典出”,出现“闭门却扫”的初见表达环境是应劭的《风俗通义》,本质上就是截取了文言文的文句。这样的成语构造方式,是成语出处的很大一部分。
综上而言,成语中一部分来自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一部分来自于文句的概括,成为了成语来源的两个主要方面,因此成语与文言文具有一种不可分割的依赖关系,也可以说,许多成语是源于文言文的。
二、从成语到古籍总结词——古籍总结词的概念与特性
(一)古籍总结词的静态定义与特性
在四年的古籍总结词实践中,使用古籍总结词的各方逐渐对于古籍总结词的定义达成了一致。所谓古籍总结词,指的是从古籍的文句中,提取出四个字,所组成的表意完整、明确的语言结构(表述)。根据上述定義,古籍总结词必须要同时具备以下三种特质:完全忠实于古籍的文句、具有完整、明确的表意、有着清晰、固定的语言结构。所谓完全忠实于古籍的文句,并不是说必须按照古籍的连续四个字作为一个古籍总结词。事实上,许多的连续四个字组成的古籍总结词并不符合古籍总结的要求,许多对古籍原句删改调整,截长补短而成的更适合成为一个古籍总结词,其标准要参考是不是表意完整明确,语言结构清晰固定例如:
(11)与王子同
《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12)璧瑗礛诸
《淮南子·说林训》:“璧瑗成器,礛诸之功;鏌邪断割,砥砺之力。”
在实践中出现了(11)中这样的古籍总结词“与王子同”,读起来不明所以,必须要补足为“得与王子同舟”才能理解。相较于(12),“璧瑗礛诸”一词实际上是“璧瑗成器,礛诸之功”的省略,即璧瑗><能够成就宝器>[是]礛诸<的功劳>的省略,保留了原句的关键部分和基本含义,还可以引申出近似于传统蒙学读物《三字经》的“玉不琢,不成器”的内涵。然而(11)中的“与王子同”,虽然取了原文的四个字,但是表意残缺不全,也不明确,这样的表述就不适合作为古籍总结词。
表意明确完整并不意味着一个古籍总结词不具有延伸性,正如成语都有其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含义一样,古籍总结词也可以从字面意思上衍生出新的含义,甚至可衍生出接近于现代生活的新的含义,例如:
(13)重究披雪
《魏书·元遥传》:“遥陈枉不已,敕有司重究,乃披雪。”
在实践中“重究披雪”一词就引申出了“上诉后减轻或免除处罚”的含义,因为原句的意思是“元遥不停地申述自己是冤枉的,于是(皇帝)命令司法机关重新查究,于是(元遥)才得以昭雪”,在现代语境下很符合“上诉不加刑”的精神内涵,因此还生发出了现代含义。值得注意的是,与古籍总结词“重究披雪”意义相近或相关的成语是不存在的。
(二)古籍总结词的时间向度(动态定义)
从成语发展到古籍总结词,事实上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是在两个不同维度上,词汇构成发生了变化。一个维度是创制时间:成语的创制时间往往距今有一定的历史,少部分出现于近现代,但是相比于古代形成的成语的数量来说,只能说是少之又少,例如:
(14)辨物居方
《易·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15)免怀之岁
《论语·阳货》:“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后因称三岁为“免怀之岁”。唐 张说《鄎国长公主神道碑》:“免怀之岁,天夺圣善,不食三日,哀比成人。”
(16)裂冠毁冕可比喻背弃王室、比喻绝意仕进或比喻毁灭华夏文化,背离民族传统
(17)真刀真枪
老舍《龙须沟》第二幕:“他们在这儿,不是先给孩子们糖吃,然后才真刀真枪的一杀杀一大片?”
在成语中,有(14)这种在古代直接形成了成语的固定形态,然后这一固定形态就传承了下去的,还有(15)这种,先是形成了成语的真正内涵(文旨),然后逐渐浓缩,最终形成了一个表述固定的成语,还有(16)这种,在历史上表述固定但是内涵逐渐丰富或变化,甚至是综合了(15)(16)从雏形慢慢发展丰富的成语;还有类似于(17)的,在现代出现的成语。总体而言,在古代就已经有了文旨的成语,发展得更为完整丰富,相比来说出自于现代文而成为成语的居于少数。很多现代文中的表述可以总结概括,也可以概括得非常凝练,但由于现代文本就是一种白话语言,与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差异较大,四个字概括出来往往是非驴非马,不明所以。
总结一下,成语的时间分类可以归类为以下几种:
第一类是古代形成并直接固定形式的成语,如辨物居方、含章天挺等
第二类是古代形成文旨,逐渐发展固定形式的成语,如免怀之岁、毕雨箕风等
第三类是古代形成文旨和形式,或只有文旨,逐渐固定形式,并产生了多重内涵的成语,如裂冠毁冕、珠圆玉润等
第四类是现代形成了文旨和/或形式的成语,如真刀真枪,天不作美等
相比于成语来说,古籍总结词的特点是,出现于“后成语时代”,也就是古籍中的成语不再能够通过长期的沉淀而逐渐流变、定型的时代。如果参考《汉语大辞典》,居于成语和非成语之间的四字词语数量也不在少数,例如“士风日漓”等没有成为成语的四字词语(这些词语往往只有一个解释甚至是简单的翻译,而没有注明出处和用例等基本信息),甚至不如一部分古籍总结词的内涵丰富,而且,成语的数量也是有限的,在表达许多成语不能涉及的意思上,古籍总结词具有灵活丰富的特点。
进一步来说,许多的成语其实与古籍总结词的表现形式并无区别。例如上文提到的“珠圆玉润”这个成语,原文是“方流涵玉润,圆折动珠光”,文字更加零散,但是也成为了成语。因此古籍总结词和成语在这个角度上可以说是形式向同而出现时间不同的词语类型,成语也可以叫做“古代古籍总结词”。
总的来说,中国四字格词语型固定表达结构的时间分配大致是:
三、古籍总结词和成语的共性与区别
(一)古籍总结词和成语形式上的共性与区别
根据前文所述,许多的成语,本质上也是截取古籍文句而形成的,且从表达形式上来看,都是有一个明确而固定的形式。成语的特性就包含了结构的固定性,不能够随意更改,“生离死别”不能随意更改为“生死离别”。同理,上文提到的古籍总结词“重究披雪”,也不能随便写成“重纠披雪”。
然而,“固定性”这一概念本来就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在成语中,可以出现“雪泥鸿爪”与“鸿泥雪爪”这样调换字顺序的现象,也可以出现“目不见睫”(比喻看别人的缺点很容易,看自己的不足则很难,没有自知之明)与“目不交睫”(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这种虽然只差一个字但是含义天差地别的现象,同样在古籍总结词中,也可以允许。例如“玉门褰虹”(总结自“褰虹旗于玉门”),若是表达为“褰虹玉门”,其含义也不会改变。但是古籍總结词最大的特点在于,在内涵允许的范围内,在同一种表述环境下,可以产生迥然不同的古籍总结词的初见表述,例如:
(18)箕前亦名糠星,大明岁丰;小微,天下饥荒,天下无米。《星经·箕宿》
2015年的古籍总结词实践中出现了“糠星岁丰”(比喻丰年的预兆)一词,2017年又一次出现了“糠星小微”(比喻荒年的预兆)一词。两种初见表述出自于同一篇文章的同一句文句,亦即同一个表述环境(对于整体来说也是个初见表述环境),但是表达的意思却是恰好相反。虽然后世的文献很少有论说“糠星”,传承性不强,但是参考一些有关星象的成语,例如“南箕北斗”(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用)等,可以看出“糠星岁丰”与成语的内涵已经十分近似。又如:
(19)若夫魦、鲿、鲔、鲤、鰋、鳢、鲂、鱮之琐屑蔑裂者,夫固不足悉数,漏脱纮目,养之水府。
唐柳宗元《问答·晋问》
在实践中也同时出现了“蔑裂纮目”(指小鱼穿过网眼,引申为漏网之鱼)和“漏脱纮目”(指小鱼从网眼中逃脱)两种总结方式,其内涵几乎没有差别,只是从短语的形态上考察,一个更接近于并列式,另一个是标准的动宾短语而已。可见,古籍总结词是“一定不易”的,但是在“定”之前,其表达的伸缩空间依然存在,这也在创建古籍总结词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二)古籍总结词和成语内涵上的共性与区别
古籍总结词与成语在内涵上最大的共通性就是都具有本义以及可能具有的引申义和比喻义。许多古籍总结词的引申义从字面意思容易推断,有些从字面意思就不容易推断,在这一点上也与成语一致。但是古籍总结词有助于消解一些词汇化程度很高的成语的理解困难,例如:
(20)沉李浮瓜
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
(21)白苹缃荷
谢朓《夏始和刘潺陵》:“白苹望已骋,缃荷纷可袭。”
成语“沉李浮瓜”指吃在冷水里浸过的李子和瓜。形容夏天消暑的生活,而古籍总结词“白苹缃荷”也引申为指夏日清凉的景象。然而“沉李浮瓜”词汇化程度已经很高,一般来说,不了解背后的出处典故,是很难准确推测出本来意思的,但“白苹缃荷”则不然,字面意思已经可以推出引申义,相较于沉李浮瓜,更容易理解与想象。再如:
(22)犬玃狙人
《新论》:“犬似玃,玃似狙,狙似人。”
古籍总结词“犬玃狙人”出现在2016年,创建人的引申义是指“人类进化的历程”,但是依据原义以及《吕氏春秋》中的相关文句,这个总结词解释为“谣言传播的危害极大”也很合适。同一个词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在成语与古籍总结词领域都非常常见。前文的“裂冠毁冕”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释义,事实上这些释义也有相互贯通之处。古籍总结词也是如此,而且在多次不断的解释中,有助于古籍总结词形成固定的形式,甚至趋向于成语发展。
此外,古籍总结词的内涵几乎完全依赖于训诂,而不是约定俗成。在成语中,“约定俗成”表达的比比皆是,例如“咄咄怪事”这个成语,本来故事是晋代人殷浩在任刺史时十分有能力,可是这个人没有军事才华,却被皇帝派去北征。北征失败后,他被撤职流放到今天浙江的衢县。可他被流放后,从不抱怨,但常用手指对着空气书写“咄咄怪事”几个字。这个成语几乎依赖于故事流传而解释为“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如果“咄咄”按照本义解释为“表示呵叱”,那就变成了“生气的怪事”,反而驴唇不对马嘴。古籍总结词却不是这样,一般来说古籍总结词都依赖于本身的训诂来确定本义。例如上文提到的“白苹缃荷”,是不可能越过本来的“白色的苹藻,浅红色的荷花”的本义而直接推出引申义的,因为古籍总结词的对象几乎全是文句,而少有故事,因此只能依靠训诂进行确定,再如:
(23)渰萋雨祁
《诗经·大雅·大田》:“有渰萋萋,兴雨祁祁。”
这个词语字面意思是“凉风瑟瑟满天吹,小雨飘飘细如绵”,其实就与原文的意思大致相同。但是提炼为一个古籍总结词,开始词语化进程之后,其内涵就可以有所扩展,创建人给出的解释是“形容冷雨”,这个“冷雨”更加符合现代的语言使用习惯,当然符合是一方面,这种引申与其本意就是凉风冷雨也是离不开的。
(三)古籍总结词和成语生成方式上的共性与区别
徐盛桓教授的《成语的生成》中认为成语的生成借助了两套不同的机制,一种叫做“隐喻”,一种叫做“换喻”,这是由于成语的历史流变因素所决定的。相比于成语这种“古代古籍总结词”来说,现代的古籍总结词还多了一种“直接生成”的途径。
(24)献琛执贽
《东京赋》:“藩国奉聘,要荒来质。具惟帝臣,献琛执贽。”
献琛执贽是2014年古籍总结词的第一次尝试,也是在当时汉字听写背景下第一个成为小范围题目的古籍总结词,因此用来研究生成过程相当具有代表性。依据徐盛桓教授对于“汗牛充栋”的阐释,对于“献琛执贽”也可以做出类似逆推:首先,“献琛执贽”的说法是《东京赋》中“藩国奉聘,要荒来质。具惟帝臣,献琛执贽。”这一句话的一个符号,根据这句话,能够得出这句话大致就是要表示一种四方来朝的景象。由此献琛执贽→《东京赋》→四方来朝的解释系统就可以成立。这是古籍总结词生成与一般意义上的成语相同的地方。
当然也有一些古籍总结词可以直接忽略一些中间步骤,例如:
(25)丹宸静摄
陈汝元《金莲记·射策》:“披褐陈王道,须委任元僚绝纷扰,惟丹宸静摄,洪恩骀浩。”
“丹宸静摄”这样的词就没有逆推的中间过程,因为原文“丹宸静摄,洪恩骀浩”就是指的皇恩(包括朝廷)浩荡。因此这个线索就是丹宸静摄→皇恩浩荡,没有中间环节,也就是所谓的直接生成,这种现象在一般意义的成语之中极为少见。
古籍总结词的直接生成是有其特殊意义的,因为直接生成以后,古籍总结词就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语言单位,甚至是一个独立的初见表述。从而可以独立发挥职能,进入文章,使得表达更为典雅流畅,产生更多的表述应用。至于是不是产生中间环节,是可以留待历史和语言流变来检验的,这一点在后文也会补充阐释说明。
四、古籍总结词与成语之间的联结
(一)古籍总结词社会性的不足
前文提到,古籍总结词作为一种实质上是“现代古籍总结词”的词汇类型,相较于成语这种可被称之为“古代古籍总结词”的词汇形式来说,初见表述出现得晚,表述使用数更少(被使用或引用的次数更少),这也就导致了古籍总结词先天性的劣势——社会性不足。这种不足主要表现为用例少的情况下,为大众接受的程度较低。当然,并不是说社会性略显劣势的古籍总结词就不能够成为一类新的词汇。考察一些古代形成文旨的成语,接受程度提升缓慢是一种并不少见的状态:
(26)理冤摘伏(伸雪冤屈,揭发奸慝)
明徐渭《女状元》第四出:“这三起事都问得绝妙,理冤摘伏么可也如神。”
(27)莺巢燕垒(比喻妓院)
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邮政·逐娼妓》:“每有无耻棍豪,多置狎邪门巷,遂作莺巢燕垒,顿成柳市花街。”
示例(26)(27)中的两个成语,在《汉语大辞典》上只有过一次引用。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或许这两个成语还有其他的表述环境,但是作者合理地推测,作为一本辞书,如果有两个以上的用例,是应该至少展示两个不同的示例的。因此,这两个成语很可能只有一次用例,也就是落入了上面所说的“社会型不足”的窠臼。然而相比于这些社会性不足的成语来说,很多同样只有一个用例的古籍总结词,表达的含义却更能够在日常生活和文学写作中得到使用,比如上文提到的“献琛执贽”和“白苹缃荷”,普适性都会更强一些。
除此之外,有些古籍总结词自身也有两个以上的用例:
(28)吴醴楚沥
①《楚辞·大招》:“吴醴白糵,和楚沥只。”
②汪道昆《太函集》:“人谓中山以下,若吴醴楚沥,其地屡迁,将婺有迁德邪?”
上面(28)提到的“吴醴楚沥”这种用法,最早出现于《大招》,指的是楚地、吴地所产的清酒,到了《太函集》,这句话可以解释为“有人说从中山国(的酒)以下,像是吴地、楚地的这些清酒,(酿造)的地方屡次迁移,难道婺地的酒也有迁移吗?”将“吴醴楚沥”开始合并使用,构成了“吴醴楚沥”合用的初见表述,可以说是古籍总结词内部的社会性发展。
當然,这种自身就具备两个以上用例的古籍总结词更接近于成语,也更具备成为成语的潜质;然而这样的古籍总结词数量是极其稀少的,根据四年的实践来看,大量的古籍总结词由于用例稀少且刚刚成为一种新的“词汇”,确实是存在社会性不足的问题。然而,不能因为古籍总结词的社会性不足就否认其未来成为成语或惯用语的可能性,更不能否定古籍总结词的文学和语言学价值。
(二)古籍总结词历史性的特异性
如前文所说,古籍总结词是一种在现代产生的,内容却概括凝练地表达了古代典籍内容的一类词语。因此,讨论古籍总结词的历史性就是很有必要的。徐盛桓在《成语的生成》中认为词语的历史性就是指词语的“约定俗成”。考察古籍总结词的历史性,要从以下两个层面来考量:
第一,古籍总结词是否是依据创建人的个人意愿来调整的。对于这个问题,其实也是要一分为二来考察的。一个相同的句子,可能由于阅读者的不同,在其创建古籍总结词时就有了不同的创建方法。例如上文(18)所提到的“糠星小微”和“糠星岁丰”,确实具有一定的个人意志色彩。但是一旦确定了某种总结的形式,就“一定不易”了,这样看来,古籍总结词也是客观的。
第二,古籍总结词是否是历史上不断流传约定俗成的产物。任何一个古籍总结词的素材都是历史的产物,没有历史的文字是不能够称为“古籍”的。正因为如此,许多的古籍在历史上已经有了一定的训诂经历,甚至是有专门的著作(例如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来对其进行解释。事实上,许多的文句都是已经有了约定俗成的解释,古籍总结词只是通过挖掘语言背后的结构,使得这种文句的表述词汇化,成为词语的表述。综合来看,古籍总结词依然是约定俗成,历史化的产物。只不过,这种历史性的表达,是结合了现代表述的,因此,可以说古籍总结词的历史性是特异性的。
(三)古籍总结词的延扩力
古籍总结词相比于成语来说,延扩的范围有增有减。所谓“延扩”,即延伸扩展,也是一个双向性的过程。一方面是对于已有语料、已有表述的扩展;另一方面是扩展为新的语料、新的表述的可能。因此,对于古籍总结词的延扩力,相比于成语来说,应该更加细致地考量:
1.过去维度上,古籍总结词失去了整体延扩的能力
如同上文所说,成语的一大特点是可以整体性概括,从而延扩出一种新的表述。例如“望洋兴叹”等都是整体延扩的产物。但是古籍总结词并不具有这种能力,因为从概念上来说,古籍总结词是完全依附于文句的,因此也就决定了古籍总结词不能整体延扩的先天劣势。现在的小学生都知道的寓言故事“坐井观天”其实整体概括自韩愈的《原道》,在古籍总结词领域根本不可能出现这个词。如果只是以这一段作为古籍总结词的创建材料的话,或许能创建出“接腋持颐”、“没足灭跗”等说法,也可以合理地根据上下文引申为“能力有限,见识短浅”,但是绝不可能出现整体化的“坐井观天”的表述。
2.未来维度上,古籍总结词极好的延扩了单字和已有词汇
相比于成语来说,古籍总结词是一个对已有的双音节词语,甚至是三音节、四音节词汇的极好延扩。许多已经成为双音节词语的词,可以经由古籍总结词丰富表达,甚至阐发新的内涵,例如:
(29)棘林桑野
《淮南子·堕形训》:“八殥之外,而有八纮……东方曰棘林,曰桑野。“
(30)小快斯颜(比喻急于求成反而损害正道)
《淮南子·缪称训》:“小快害道,斯颜害仪。”
(31)寒渌生漪(微寒的渌波泛起了涟漪,比喻初春微寒时期的水边景色)
《阮郎归·春风吹雨绕残枝》:“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在古籍总结词(29)中,历史上形成了的固定说法“棘林”“桑野”通过合并的方式,形成了一个古籍总结词“棘林桑野”,使其从形式上更像一个成语,同时继承缵衍了这种典雅的位置描述。晋代郭璞的《江赋》写过“赴交益,投幽浪。竭南极,穷东荒”,相比于“东荒”,“棘林桑野”的描述就更加雅致,含蓄。在(30)中,根据既有词语“斯颜”形成的古籍总结词“小快斯颜”,还能引申出“急于求成”相关的意义,从而使得其内涵具有警戒性的现实意义。在(31)中,虽然没有依靠成词,但是通过宋词的形式,使得古汉语中非常常见的作为语素单字“渌”和“漪”成为了词语的一部分,有了一定的内涵。特别是“寒渌生漪”的内涵十分典雅,而且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较为凝练的替代表达。这就体现出了古籍总结词延扩作用的可贵之处,那就是补苴罅漏,提升语言的品质。
3.取材范围上,古籍总结词延扩了古汉语所属词汇的取材范围
一般来说,既有的双音节词汇都要选择古籍中连续的两个字,至少要有将其作为一个词语来使用的用例。但是古籍总结词却没有这个要求,只要古籍中客观存在,经过创建确定就可以成为一个新的词,并且在未来焕发出生命力。这就使得许多的古诗词可以脱胎换骨成为“词语”,从而丰富运用方式。上文提到的(21)白蘋缃荷以及(32)寒渌生漪都是如此,可以引申出:
(32)陶然亭公园的夏日满目白苹缃荷,这种景象使我感受到了与空调房迥异的清凉。
(33)春日的未名湖,寒渌生漪,湖畔的北大学子沉浸在这氛围中,向着知识的海洋探索。
诗词不必再以引用的形式出现,而是更加的词汇化,从而简化语素,丰富表达。
此外,古籍总结词实际上贯彻了古代的一种化用、隐括的精神。古籍总结词实际上是另外一种化用。例如苏轼《江城子》中的“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实际上是化用了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这其实与古籍总结词的本质一致,只不过前者是总结为了词句,后者是总结为了词汇。从“继往开来”,用于使用的目的上来说,古籍总结词和诗词的化用确有相似之处。
综上所述,古籍总结词虽然在延扩属性上有短板,但是其与成词的关联和范围的宽阔,实际上是更具有延扩和传播价值的。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古籍总结词作为一种新出现的词汇类型,具有词汇的品格,且具有流传传播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古籍总结词在未来还具有成为成语的延扩属性、历史性品格和深厚内涵。因此,古籍总结词应当成为一种现代新出现的词汇类型,和成语有所比较地加以深入的研究和考察。
注释:
本文涉及的所有成语、词语、例句出处都依照《汉语大辞典》对于相关成语、词语以及古籍总结词相关的词条确定
参考文献:
[1]徐盛桓.成语的生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
[2]刘洋.汉语成语认知研究述评[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2018.
[3]钱韵,余戈.现代汉语四字格成语的词汇化研究[J].语言科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