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娟
游戏化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给学生安排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动手、动口、动脑,从而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使数学学习“好玩又有用”“好吃又有营养”。游戏化教学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紧张又宽松的玩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同时,还能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课堂游戏教学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解读。
一、数学课堂采用游戏教学的依据
一是从儿童的年龄、心理、生理特征来看,游戏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儿童天真活泼,生性好动,以形象直观的思维为主,自我约束能力差,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传统的课堂把这些特征视为影响学生学习的行为并加以约束,限制学生“动”,束缚了学生思想。因此,課堂游戏的设计应因势利导,尽量发挥学生好动、好玩的优势,使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在对抗、过关、夺星中增强学习兴趣,激发内在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事实证明,在课堂中采用游戏教学,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更活跃、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是从知识角度来看,数学中具有大量游戏性质的内容或问题。如一笔画问题源自哥尼斯堡七桥游戏,兔子生子游戏产生了神奇的斐波那契数列,三次方程问题最初就是古巴比伦人当作游戏来消遣的。在小学数学课本中,同样有大量的问题是以游戏的面貌出现在大家面前的。如“统计与可能性”的教学内容,就是在一个个游戏中让学生体会可能性的大小、游戏的公平性以及统计的重要性和方法,使学生逐步积累概率论的经验。
三是从游戏与数学特征的相似性来看,数学游戏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理性思维的养成,有利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有些学者曾对游戏进行过深入研究,并就此提出了游戏的基本特征:随意性,即游戏是一种自由活动,能使人放松,能满足人的好奇心;丰富性,即游戏可以丰富情感、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严肃性,即游戏不是玩笑,必须认真对待;挑战性,即游戏是一种智力活动,必须经过深思熟虑才能完成;规则性,游戏规则的制订就是一种秩序的建立。这些基本特征与数学学习有许多相似性,学生在玩游戏中思考,从具体过度到抽象,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体会数学的另一种精神——数学是人类心灵的自由创造。
二、游戏在数学课堂上的使用时机
课堂上,只有把握好运用数学游戏的时机,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课始游戏,创境引新,激发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否成功往往直接影响整堂课的实效。好的游戏导入可以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课堂学习。如教学“圆的认识”时,笔者设计了“找不同”的游戏活动。先让学生找出四个卡通图案:小猴、企鹅、小猪、小猫,看看哪个与众不同。很快,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了与众不同的小动物。接着出示三角形、六边形、正方体、正方形和圆,问学生:现在哪个与众不同?学生发现正方体是立体图形,所以与众不同。去掉正方体,继续找不同,学生又发现了圆与众不同,因为只有圆是曲线图形。
这段课前游戏的导入新颖有趣,不仅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开阔了学生的观察视野,还为接下来发现圆的与众不同作好了铺垫,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学中游戏,自主探索,化难为易
游戏具有直观性、参与性和创造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合适的游戏,可以使学生在自发的状态下集体参与、自主探索,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同时,在教学的难点处运用游戏化教学,还能起到化深奥为简单、化枯燥为形象、化抽象为直观的神奇效果。
如特级教师黄爱华执教的“数的大小比较”一课,众口皆赞。课中,教师精心设计了四轮摸数游戏,清晰地展示了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体现了“数学中有游戏精神,游戏中有数学思想”的精髓。这使学生们在简单的游戏中领悟到了游戏背后隐藏着的数学知识,并将这一知识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化难为易,为学生们所接受。
3.练中游戏,拓展延伸,体验快乐
针对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喜欢新颖有趣的游戏这一特点,教师在练习中设计适当的游戏不仅能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而且能让枯燥、机械的练习变得“意犹未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如在教学三年级的“周期性规律”时,笔者利用儿歌“打老虎”(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到,我们淘汰他),设计了一个有趣的游戏:请几位学生站成一排,按顺序读儿歌,最后点到谁,就淘汰谁。笔者先请三个学生上台,再请更多的学生上台,让他们站成一排,最后让这些学生站成一个圆圈玩这个游戏。游戏开展之前,先让学生猜猜可能淘汰谁,当学生利用周期规律的知识猜对结果后,再通过玩游戏进行验证。
教师就“课”取材,将生活中常用的游戏作为巩固和提升新知的载体,从三个人到五个人,从排成一排到排成一个圆圈,环环相扣,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使智慧之花在游戏中自然开放。
三、课堂数学游戏的主要形式
数学中有游戏的精神,游戏中有数学的思想;游戏既是学生智力发展的需要,又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既然如此,就要多开发一些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游戏资源,将数学学习设计成一顿“好吃又有营养”的美餐,一件“珍贵又诱人”的礼物,让学生们欣然接受,并在数学学习中充分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从而获得数学学习必备的知识和素养。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形式来设计课堂游戏。
一是模仿性游戏。李政涛在《教育常识》一书中提出:人都是在表演和观看中生长,人的大部分能力都是通过对他人的观看和模仿获得的。课改之后,“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已成为共识。在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模仿生活、参与生活的游戏中将生活与数学结合起来。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就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设计模仿性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知晓数学的实用性。如在教学一年级的“确定位置”一课时,可设计“买东西”的游戏,看电影找座位的游戏……这些游戏均来自生活,使学生从中学到了数学知识,并学会了知识的运用。
二是操作性游戏。操作性游戏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操作活动,它既需动手、动脑,更要充满乐趣;不仅要按照教师的指令活动,更需要自主创造。如在教学“平行和相交”的内容时,一位教师一上课就请学生玩小棒游戏,学生很快用两根小棒摆出了不同的图形。然后,教师请学生将这些小棒想象成两条直线,并根据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最终通过辨析获得两条直线平行的概念。摆小棒游戏,让学生首先考虑的是两根小棒的各种摆法,为之后学习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提供了实例,也使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更有兴趣。
三是竞赛性游戏。有些游戏具有较强的激励性和竞争性,能让学生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逐渐养成团结合作、不服输、敢于向困难挑战的良好习惯。比如,在计算练习课上,可创设“夺红旗”的游戏,以此激励每个小组为自己的队友加油、鼓劲。这个游戏将枯燥的计算练习变得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热情。
四是益智性游戏。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些难度较大的传统游戏,既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勇于挑战的学习态度。如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可让学生玩“二十四点”游戏;当学生认识基本图形后,再让他们玩“七巧板”游戏。这些游戏的答案或策略不是唯一的,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其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可以使用以上游戏,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更多形式多样、为学生所喜爱的数学游戏。
四、运用游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游戏教学形式多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在“玩”中學,在“趣”中练,在“乐”中长才干,在“赛”中增勇气。但在游戏设计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突出一个“趣”。游戏是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关键在于“趣味性”。假如游戏失去了“趣味”,那对学生就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他们自然也不太愿意参与。例如,具有挑战性的“夺红旗”“争五星”“闯关”“开火车”游戏,富于思考、很有启发性的“找不同”“寻宝藏”游戏,富有情趣的“帮邮递员送信”“拔萝卜”“砸金蛋”游戏,结合数学历史的“韩信点兵”游戏,都是学生很感兴趣的游戏,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是突出一个“实”。在数学课堂中,实施游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所服务,游戏教学只是数学教学的方式之一。假如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体现了游戏的趣味性,而忽视了对知识的传授,那么这样的游戏教学就等于一堂纯粹的游戏课。因此,教师在设计游戏时,必须首先考虑到该游戏对知识教学的服务性。
三是突出一个“广”。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设计游戏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参与度,要控制好游戏的难易程度。游戏进行时,切忌让个别学生表演,这样会使大多数学生因没有参与而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
综上,对数学教育来说,游戏化教学行之有效,但也不是万能的。它为单一的教学提供了一种选择,让枯燥的教学多了一份趣味,使严肃的教学添了一丝温情。在教学中掺入游戏的精神,在游戏时获得数学的知识,将使教学了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游戏对数学教育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俯下身来和学生一起寻找游戏中学数学的乐趣。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