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孔子诗论》的内容

2018-12-27 01:16刘子豪
北方文学 2018年30期
关键词:传世诗论竹简

刘子豪

摘要:笔者将《孔子诗论》一文作简要的分析,并从内容结构入手展开探讨文本创作的思想理论依据和创作模式,分析作品中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学艺术形态。

关键词:《孔子诗论》;诗;三位一体

《孔子诗论》出土于湖南,经盗掘后流入香港,后于上世纪末进入上海博物馆,经过整理后编入书籍《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一册,其文本无命名,“孔子诗论”为原整理者马承源先生所题,经鉴定属竹简于战国时期楚国。《孔子诗论》是这批楚国竹简中保存较好的三篇竹简之一,由于这一批竹简所写内容涉及到儒家文化核心经典,其对现代人解读《诗经》与学习先秦社会文学有极大的帮助,在先秦思想、文学、书法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一、《孔子诗论》内容及其结构

《孔子诗论》中出现的诗篇总计共有58篇,大多可以在内容方面与今本诗经进行对照,仅有《扬之水》一篇不知属于何风。

总的说来,从竹简的内容结构上来看,在战国时期诗经就已经有“风雅颂”之分,传世文献中的诗经结构分布与之基本相同,依据孔子删诗说的内容看,诗经在最初出现的形态极有可能就是已经将风雅颂三者区分开来了。这也不难想象,将所写的不同内容、不同功能的诗歌进行分类整理,以达到日常功用甚至政治交流目的,是十分必要的。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可见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诗经就已经成为政治交往的重要工具,不学习诗经甚至达到了“无以言”的地步,经过春秋时代礼乐文化的下移与错位发展,诗经在战国时期一定达到了政治上的高度工具化。《孔子诗论》的排序是“颂雅风”,从孔子的“春秋书法”来看,这种排序一定是孔子本人的手笔,通过将政治性强的歌颂周王室的颂放在最前面进行论述,再者是祭祀之文“雅”,最后才是民歌“风”。这种排序也证明了《孔子诗论》的结构与政治功能性是形影不分的。

二、《孔子诗论》的文化背景

《孔子诗论》的内容是传世文献中所未有的,传世文献只能用文字来记录先秦社会生活的一个部分,而这部书可以为我们打开一扇窗使我们看清先秦礼乐文化在最初时候的样貌,思想内容,以及创作特点。

《孔子诗论》的文化背景可以概括为:“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礼乐文化。

如果谈及《孔子诗论》这部作品的文化背景,就不得不对诗经进行解读。《诗经》这部作品,确切地说在先秦时代之下尚无“诗经”一名称而只有“诗”这一名称,在孔子的眼中,诗经的作用是多样的。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孔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近之事父,迩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在看见儿子鲤无所事事的时候更是告诫他回去学习诗经,并说:

“不学诗,无以言。”

在孔子看来,诗经的功能作用是启蒙的,可以用作学生的课本一样进行基础教育,使学生可以博览世界;而更重要的是,诗经的政治功能是十分突出的,从传世文献《春秋左传》中王侯的日常交往之中引用诗经表达意愿的情节也是十分众多的。但是我们在阅读《孔子诗论》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现,作者并未仅仅讨论传世文献诗经中的作品,而是在开头的时候就强调了整个《诗》的宏观样貌:

孔子曰:“诗无隐志,乐无隐情,文无隐言。”

孔子的观点是《诗》是人们心志的直接表达,乐则是表达情绪的直接方式,文字则是我们语言的表达方式。我们在学习《诗经》的时候经常听到一句话,“诗无达诂”,这个观点是说诗经里的内容是没有最通达的解释的,就像一个没有终极答案的谜题,在这之后的几千年时间里,中国人对于诗经的解释一直都是经学家的猜测,但是这一次发现的《孔子诗论》却有可能找到一个准确的答案。按照孔子的解释则十分明显,传世《诗经》的内容一定是有着固定历史背景的,是表达作者观點意志的文学作品。这就表明了诗经里的叙事是有特定故事内容的,被民众所广泛传唱,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最初的历史逐渐被人所遗忘,所以就很难给每一首诗经里的作品一个明确的答案,诗经的表达方式也逐渐符号化,被用于各种场合也就不难想象。

三、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艺术形态

那么,为什么孔子强调的不是传世文献中的“风雅颂”,而是“诗乐文”这三个我们并不熟悉的概念呢?其实我们很容易发现,在传世文献之中我们一直在探讨文字部分的内容,所学的都是诗,然而这只是构成周代礼乐文化的一部分。严格地说,周代礼乐文化是“诗、乐、舞”三者的结合体,缺一不可。《孔子诗论》中将“诗”与“文”区分开来,是强调诗的歌咏功能和文的文字书写功用,从这个功能区分上来看,诗在先秦时代是和歌而咏的,所以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自己的创作理念是“歌诗合为事而作”就将歌与诗进行并列,强调了诗文的唱和作用。然而现代人经常将诗作为剥去唱和功能的文字的狭义概念,在此处笔者也运用这个狭义概念来阐释“诗、乐、舞”三者。《孔子诗论》中并未提及“舞”的概念,那么“舞”从何而来?其实这就和周代的封建制度有着很大的联系,舞的规模正是区分身份的方式,即便诸侯可以进行歌咏和王一样的诗,但是在舞的方面要小的很多,这就是所谓的“礼”,即周代的统治方式,对于违反的诸侯,天子有权进行征讨。《孔子诗论》在最开始为什么将所讨论的内容扩大到了诗与音乐,就是因为先秦时期的礼乐文化是诗、乐、舞三者一体的结构,这个结构覆盖了整个社会等级,是周代完整的政治制度,所以说《孔子诗论》的文化背景是礼乐制度,其中的核心思想就是儒家所提倡的“尊王攘夷”思想。

《孔子诗论》展现的是立体化的世界,像万花筒一般纷呈。除本文提及的内容之外仍有更多值得发现的精彩部分,能够一睹隔绝千年的书本本身已经让人兴奋,但是更加耐人寻味的则是中国人独有的文化根基和书写不尽的智慧。

参考文献:

[1]季旭升.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M].台湾: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7月初版.

猜你喜欢
传世诗论竹简
竹简和毛笔
传世书法
读曾侯乙墓竹简、望山楚墓竹简杂记
中国传世名画之《捣练图》
传世名画
竹简倒水
传世经典——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论艾青《诗论》的研究价值
徐志摩的诗论
竹简十八罗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