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毓 陈红宇
摘要:莫扎特《小提琴第三协奏曲》是莫扎特一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莫扎特五首小提琴协奏曲中的经典之一,此曲中不光汲取着丰富的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精华,具有着这两个时期的复调之美。也对小提琴技巧,情感有着十分重要的开发作用,此曲中集小提琴平,连,顿,跳等技巧于一身,又大胆运用了三度,六度,八度等音程,使整首曲子既谦逊优美,阳光向上,又情感丰富,绚丽多彩。总体呈总-分-总结构,使整首乐曲浑然一体。是小提琴演奏者及研究人员值得深究的一部佳作。
关键词:莫扎特《小提琴第三协奏曲》;小提琴演奏技法;曲式结构;感情特征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莫扎特《小提琴第三协奏曲》(之后用“莫三”来代替)可谓是小提琴协奏曲中的经典之作,莫扎特一生之中写过五部小提琴协奏曲,其中莫三,莫四和莫五演奏最为频繁。莫扎特《第三小提琴协奏曲》运用了小提琴丰富的演奏技巧,充分展现出了小提琴自身灵活,轻便的特点,同时和声运用十分丰富,曲式工整明了,充分的表达出作者谦逊,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感。
曲作者莫扎特是古典主义时期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音乐创作力十分旺盛,是古典主义时期唯一 一位在歌剧和器乐方面均有卓越成就的作曲家,被誉为音乐界的神童。莫扎特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父亲是一个宫廷乐手和作曲家,莫扎特从4岁开始随父亲学习小提琴和作曲,6岁在父亲的带领下巡回演出,在演出的过程中结识了像J.C巴赫,萨马蒂尼等著名的作曲家,并学习到了许多先进的作曲技术。莫扎特的创作十分丰富,涉及到了器乐作品,歌剧,康塔塔,清唱劇等声乐作品。莫扎特的音乐生动,乐观,积极,向上;结构简明,对称,具有古典主义时期典型的美学特征;其作品汲取了古典主义时期各方面的音乐风格特点,是古典主义音乐的集大成者。
说到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给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工整,对称。这个时期的音乐尤其是器乐作品,不像巴洛克时期器乐作品刚兴起时的和声单调,乏味无趣。也不像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那么随性,着重表达个人情感,抒发个人意志。这个时期的器乐作品散发着典雅,谦逊,柔和之美,受当时时代背景的影响,尤其是到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时期,古典主义的器乐作品已经走向成熟并且有大量的优秀的器乐作品问世,和声编排也已经十分的丰富,曲式结构也已基本固定成型。例如像海顿的重奏作品《云雀》,《告别》;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等等。当然,莫扎特的《小提琴第三协奏曲》也诞生于这个时期,这首作品是莫扎特五部小提琴协奏曲中最为经典的一首,也是众多小提琴演奏家们十分青睐的一首作品,这首作品在谱面上不是十分的复杂,但在情感表达,音乐风格方面却较难把握,这不仅要求演奏者有着较高的演奏技术水平,也同时要求演奏者对此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古典主义时期时代风格的把握有着较高的要求。
二、乐曲的作品分析及特点
莫扎特《小提琴第三协奏曲》总共有三个乐章,而第一乐章最为典型,这一乐章总共由四大部分组成,其中前三大部分构成本乐章的主体部分,最后一部分是本乐曲的华彩部分。
乐曲的主体部分是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的G大调奏鸣曲式结构,其中呈示部是由四小段组成,分别为主部,连接部,副部和结束部。在前37个小节,乐队几乎将乐曲的主部,副部和结束部简单的呈示了一遍,在第38小节小提琴以主和弦的强奏开始奏出呈示部的主部。呈示部由两句组成,最终结束在G大调的主和弦上,给听众一种既稳定结束但又意味深长之感。其中第一句为本乐曲的主题部分,以十六分音符为动机进行乐曲的展开,展现出乐曲的活泼,灵活的特点。呈示部的连接部为第51-63小节,结束在D大调属和弦上,此段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之后副部的展开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本段的副部部分是乐曲的64-82小节,此部分由两个乐句组成,曲作者运用了与之前完全不相同的材料,与主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结束在了D大调的主和弦上。呈示部的结束部是此曲的第83-104小节,此段只有一个乐句,其中连续的十六分音符是副部材料的补充,此段结束在D大调的主和弦上,为副部的调性巩固和之后展开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乐曲的展开部是本曲的105-154小节,这部分由6个乐句组成,前两句为引入部分,第二句是第一句的展开。中间两句为中心部分,最后两句为过渡部分。此乐段引用的材料与呈示部有着鲜明的对比,但又与呈示部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很多的乐思是呈示部的变奏和深入。乐曲的展开部部分更多的使用十六分音符,并大量引用模进的作曲手法。使乐曲更加的生动并进一步体现出乐曲的阳光,活泼的特点。本乐段在最后两句时插入了一小段较为抒情的乐段,与前面大量使用十六分音符的小快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乐曲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乐曲的再现部分是整首曲子的动力再现,也称变化再现,与呈示部结构类似,此乐段也分为主部,连接部,副部和结束部。在和声方面作曲家使用了更为成熟的和声排列,乐曲在给听众重温主题的同时也把乐曲推向了高潮,乐曲最终结束在了主和弦的完满终止上,给听众稳定的结束感。整个部分与主题照相辉映,使整首乐曲浑然一体。
乐曲的最后一段是整首乐曲的华彩部分,也是整首乐曲最为精彩的部分,可谓是作曲家对整首乐曲的点睛之笔。本乐曲的华彩片段采用了众多的小提琴演奏技巧,如顿跳,三度双音和弦,撞弓,颤音等等,充分的展现出了小提琴灵活,旋律悠扬,和弦丰富的特点。在此乐段中出现了很多三和弦,七和弦的和声旋律组合,使整个华彩片段始终保持着悠扬的旋律及宽广的和声共鸣效果。在此华彩乐段中,独特的创作手法对主题乐段起到了重要的总结和升华作用,其中有许多的音乐语汇虽然来自于乐曲最开始时的主题部分,但又不是纯粹的模仿,而是增加了三度音程或节奏的变奏,使听众们既回味起了乐曲的主题部分而又不感到枯燥乏味,对乐曲的整体效果起到了重要的升华作用。
华彩乐段总共可分为六大乐句,每句看似独立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一句以多组连续的排列和弦为接下来华彩的主题部分做了铺垫,也可以说是华彩的引子部分,为整首曲子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第二、三、四句为本乐段的主题部分,几乎是前三大段主体部分的主题再现,运用其变奏的手法对前三大段的主体部分做了一个较好的总结,同时也为乐曲的华彩部分增添了丰富的色彩。第五、六句是整个华彩部分的结束,同时也是整首曲子的结束部分,这两句运用了大量的分解和弦以及颤音的演奏技巧,给听众一种辉煌的结束之感。这两句乐句作者使用的和弦十分丰富,可谓是整首乐曲的画龙点睛之笔。
三、乐曲中演奏技法分析
在小提琴的演奏技法中大致可分为右手的演奏技法和左手的演奏技法两大类,在右手的演奏技法中包含平弓,连弓,顿弓,跳弓,连顿弓,抛弓等演奏技法,在莫三中顿弓和跳弓最具特点。而左手的演奏技法中包含指法,揉弦等演奏技法,在莫三中揉弦最具特点。
(一)莫三的顿弓和跳弓分析
顿弓和跳弓是众多乐曲的常用技巧,也是小提琴演奏家们在舞台上最常用的技巧之一。例如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的快板部分,《卡門》幻想曲的快板部分,蒙蒂《查尔达什舞曲》的后半段等等都会出现大量的顿弓和跳弓技巧,这些技巧无论是在视觉还是听觉方面都会给听众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莫三第一乐章中也有一些地方使用到了顿弓和跳弓,但这些顿弓跳弓技巧的运用却和之前的乐曲不太相同,在莫三第一乐章中顿弓跳弓的运用不像《流浪者之歌》或者《卡门》中顿弓跳弓那样紧张激烈,莫三中的顿弓和跳弓是一种“收敛”型的顿弓和跳弓,这就需要演奏者右手有较强的控制力,控制其弓子既在琴弦上跳动,又要除去弓子在跳跃时产生的噪杂声,它与浪漫主义时期以及现代派音乐家们故意做出人工跳弓制造其跳弓噪声从而满足乐曲的需要的跳弓顿弓不同,莫三中跳弓顿弓的演奏效果会给听众一种谦虚,谨慎,小心之感,但又充满着兴奋,欢快,急于表达但又有所收敛不敢过分张狂之感。这些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紧密结合的。在古典主义时期,大多数的作曲家的身份为宫廷乐手或宫廷作曲家,当然莫扎特也不例外,而莫扎特第三小提琴协奏曲就是在这个时候创作完成的,当时莫扎特只有19岁,是萨尔斯堡大主教的一位宫廷乐手。作为一个年轻的宫廷音乐家,他不得不像他的前辈海顿那样恭候主人的吩咐。因此在莫三中很多乐段就被这样的社会背景所局限,而其中的顿弓和跳弓就是其最典型的例子。例如在乐谱第 64 小节中,演奏者面对这一小节的连顿弓时就得有所控制,弓子的力度既不能过重产生嘈杂声,又不能过轻从而失去连顿的意义。演奏者应当控制右手持弓的状态,将原先完全的松弛状态调整为半松弛状态,以小臂为主动力带动手腕将弓子稍稍提起,从而减轻弓毛与琴弦的摩擦力,从而达到所需的效果。再例如在乐谱第 69,70 小节中,连续三组的十六分音符的排列要与前面的三组形成对比,因此作曲家将之后的三组十六分音符标上了跳弓记号,但这一组跳弓同样需要演奏者进行特殊处理,与之前的跳弓一样,这一组跳弓不能像自由跳弓那样随意跳动,而需要演奏者把握其力度,给听众的感觉仿佛是介于跳弓与平弓之间,既不能发出跳弓的吵杂声,还要与之前的三组平弓十六音符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莫三的揉弦技法分析
在莫三中,除了顿弓跳弓有着特色之外,揉弦也很有特点。在这首曲子的揉弦中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正常频率的揉弦,这是一个演奏者最常使用到的一种揉弦方法,也是小提琴乐曲中最常用的一种揉弦,这样的揉弦对演奏者日常的基本功有着一定的考验。这样的揉弦技巧是左大臂完全放松,以小臂为主动力带动着手腕和手指在琴弦上进行揉动,当听到的声效似小孩子均匀的哭喊声时证明揉弦正确。例如在莫三第一乐章第45小节至48小节的揉弦中就使用到了这种正常频率的揉弦。第二类揉弦是前紧后松型揉弦,这类揉弦在莫三中被大量的运用。这类揉弦所要表达的情感是阳光,乐观,内心激动但又不敢过分表现的情感,这就正好符合莫扎特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所想表达的内心情感,因此在莫三中这种揉弦技巧被广泛的运用。这种揉弦的技巧是大臂完全放松,以小臂为主动力带动着手腕和手指在琴弦上揉动,但刚开始揉的时候小臂得微微发力带动手腕和手指将揉弦的频率提高,然后再慢慢的放松将揉弦频率降到正常。例如在莫三第一乐章刚开始的时候就用到了这种揉弦方法,通过这种揉弦运用充分展现出了乐曲阳光,乐观的情感。第三类揉弦是前松后紧型揉弦,这类揉弦所表达的音响效果是由弱至强。这类揉弦的技巧与先紧后送型揉弦技巧正好相反,大臂完全放松,开始时小臂放松,带动着手腕缓缓揉动,然后逐渐小臂微微发力将揉弦的频率加快,同时弓速逐渐加快,音响效果逐渐增大。例如在莫三第一乐章中第51小节中就用到了这类揉弦技巧。
四、总论
总体来说,莫扎特《第三小提琴协奏曲》可谓是古典主义时期以及至今为止的乐曲中的经典之作,而此曲的第一乐章又是整个协奏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乐章。其中在第一乐章里充分体现了古典主义时期对称,柔美,谦逊之美,同时也充分表达着阳光,乐观之情。莫扎特不愧为音乐界的神童,虽然只有短短37年的生命,但在这37年之间却创造出了众多的经典乐曲。在他的《第三小提琴协奏曲》中吸收了古典主义时期以及之前的众多作品的精华部分,可谓是那个时期的集大成者,而莫扎特在此曲中也运用了很多新颖的创作手法,如将器乐曲与歌剧旋律进行完美的结合;在乐曲中运用丰富的和弦排列,使乐曲的内容表达更加的丰富多彩;开启由作曲家自己写华彩部分的先河等等,为日后作曲家们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也成为浪漫主义时期众多作曲家借鉴及学习的楷模。
总之,莫扎特《小提琴第三协奏曲》是莫扎特一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莫扎特五首小提琴协奏曲中的经典之一,此曲中不光汲取着丰富的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精华,具有着这两个时期的复调之美。也对小提琴技巧,情感有着十分重要的开发作用,此曲中集小提琴平,连,顿,跳等技巧于一身,又大胆运用了三度,六度,八度等音程,使整首曲子既谦逊优美,阳光向上,又情感丰富,绚丽多彩。总体呈总-分-总结构,使整首乐曲浑然一体。是小提琴演奏者及研究人员值得深究的一部佳作。
参考文献:
[1]蔡蕴苹.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J].艺术特艺,2012 (11):31-32.
[2]张悦.论巴洛克时期声乐作品演唱的器乐化[J].大众文艺,2015 (0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