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春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7-0052-02
意境美是古诗词的一个重要特点,意境就是作品中所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是作品描给的生活图景与作家的思想情感和谐统一的结果,学生在鉴赏古诗词时最大的难题就是“入境”难,要想使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沉入到诗人营造的意境中去,教师要采取灵活的手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一、在渲染中创设意境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营造氛围渲染情境。在学习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时,因通俗歌曲《孔雀东南飞》曲调低沉舒缓,与原诗的意境非常吻合,我将其作了艺术处理后,讲课伊始,就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播放给学生。在凄美哀伤的背景音乐的烘托下,教师深情地朗读歌词:“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问,千般爱恋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学生置身于这种悲剧氛围中,在情感基调上与作品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共鸣,收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在學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在讲到“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时,我播放了课件,课件截取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群英会蒋于中计》一集中周瑜舞剑作歌的画面以及“火烧赤壁”的场面,周瑜雄姿英发的形象,慷慨激昂的歌声激发了学生心中的豪情,学生更容易理解苏轼年过半百却功业未成只好借“古人之酒,浇胸中块垒”的感情。
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富于感情的语言进行渲染,引领学生“入境”。在学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时,范读词作之前,我先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公元1205年春初,风知日丽的一天,镇江北固山上的北固亭中,一个须发皆白满面愁容的老人正凭栏远眺,碧空千里辽阁,群山连绵起伏,长江惊涛拍岸,江山如此多娇,老人思绪万千,想到空有收复失地的旧志却报国无门,他泪流满面,仰天长啸,高歌吟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随着教师深沉的描述,学生的思绪穿越时空,拉近了与词人心灵的距离,这时再配以充沛的朗诵,学生就完全沉浸在诗词的意境中。
二、在诵读中沉入意境
诵读是诗词教学中引领学生“入境”的必不可少的手段。苏轼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与自知”,通过读,借助诗词的语言形式,综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才能获得直觉的形象感受,沉入到诗词的意境中。李白的《将进酒》一诗感情大起大落,跌宕起伏。学习这首诗时,我采用了范读、配乐朗读、学生自读、个人朗读、集体诵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入情”“入景”。我把重点放在朗读指导上,以读代讲。指导学生通过或舒缓、或激越、或低沉、或高昂的语调变化,语音轻重、节奏快慢的交替来体味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本诗诗人的情感富于变化,跌宕起伏,由“悲”到“和”再到“愤”,最后到“狂”。学生反复诵读后把握得很到位。开头四句中,“天上来”“不复回”须重读,读得高昂,而“悲自发”重音落在“悲”上,声音要缓而沉,这样才能读出诗人因人生短暂、韶华易逝、功业未成而生悲的韵味。接下来的六句节奏要逐渐加快,读出诗人今朝有酒今朝醉豪爽痛饮的“乐”,读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读出“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气。在以下的六句,要用极强音读出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激。最后几句要快读,读出诗人“呼儿将出换美酒”的狂放不羁,“与尔同销万古愁”两字一顿,放慢语速,读出诗人悲之重、愤激之深。反复的诵读,让学生与诗人间情感契合,产生心灵上的共振共鸣,逐渐沉入到诗人创造的美妙意境中。
三、在想象中体味意境
诗人创作诗歌时,“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观古今于须臾”“论万物于笔端”,运用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鉴赏诗词时,教师也应引领学生捕捉意象,借助想象,进入到诗人所创造无限丰富广阔的艺术空间,体悟诗人的深沉情感。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勾画出一副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学习时,我先指导朗读,设置特定的教学氛围,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将一个个意象连缀起来。在脑海中勾勒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小桥下,流水潺潺,桥边有几户人家,河边的老树上缠绕着枯藤,树枝上栖息着归巢的乌鸦,古老荒凉的小道在荒草中伸向远方,秋风萧瑟,夕阳缓缓落下,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满面愁容的游子缓缓前行。学生置身于由想象创设的特定情境中,从而深入到诗词所构筑的凄凉意境中,自然领悟到了意境中所蕴涵的浪迹天涯的游子的凄凉心境和哀愁。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时,让学生通过想象,连缀意象,勾画出诗中两幅最美的画面。一幅:山雨初霁,皓月当空,青松如羞,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日光下闪闪发光。一幅: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踏着月色嬉笑而归,荷叶摇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安闲纯朴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诗情画意中徜徉,从优美的画面,深远的意境中去体味诗人的情感,既培养了审美能力,又发展了想象力。
高中诗词教学是学生接受审美教育、培养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如果能引领学生在诗词这个瑰丽的艺术殿堂中品读、欣赏、体味诗词的意境之美,学生将获得精神上受益终身的美感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