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文化观下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2018-12-27 11:09黄肖慧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评价数学

黄肖慧

摘 要: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数学文化观下的数学教学却存在数学观偏失、数学文化误读、评价制约等现状。本文拟从强化数学文化意识、形成数学文化融进课堂的教学能力、倡导科学全面的教学评价机制三方面的对策展开描述。

关键词:数学文化;数学教学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的精神财富。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感悟数学美,领略数学的文化价值和观念,培养勇于探索、理性思辨的精神,提高数学素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数学文化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它的重要性得到普遍认同。但是,与数学教育界呼吁将数学文化渗透进数学教学实践的热切态度不同,一线中小学教师对于数学文化的反应更多的是茫然。在实践当中,数学文化观下的教学现状令人担忧。

一、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现状

1. 数学教学=符号+公式

必须承认,即使是经过了课程改革的几度洗礼,现时我们的数学课堂,仍然普遍存在对知识、技巧等工具性价值的过度追逐。教师备课以教为中心,千方百计把知识点深化、强化,把数学技能惯性化、速度化,数学成为数字、符号、公式的简单组合。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习得了解题的套路,而体会不了数学的优美;背诵了公式定理,却领略不了数学的思想;模仿了数学的方法,却触摸不了数学的灵魂。正如德国数学家克莱因描述:“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但数学却能提供以上一切。”数学不只是符号和公式的简单结合,它还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文化体系,以一种文化的姿态改变思考品质,丰富精神内涵,滋润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过度追逐数学知识、技巧的工具性价值,造成教学中数学文化的缺失,是我们理应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2. 数学文化=数学史+数学应用

一些教师认为,数学文化就是数学史、数学应用、数学美等文化素材,在课堂的某个环节贴上几个文化素材,如讲讲数学历史上的人和事,数学成就的诞生背景,介绍数学实际应用,就是一堂体现数学文化的课;数学文化就是专家学者研究的“文化”,与数学知识结构相分离,实践中行不通。诚然,数学史、数学应用、数学美是数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数学文化还远不是这些所能包容和涵盖的。对数学文化含义的片面理解,使得有些教师将渗透数学文化理解为追求表面热闹,而忽视了显性数学知识下的隐性数学文化价值。这种“看不见的文化”,正是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和启迪价值的丰富的方法、深邃的思想、高贵的精神和品格。只有真正认识“数学文化”,才能以更为全面、开阔的视角,更为审美、纯粹的情怀观照数学,构建数学文化课堂。

3. 教学评价=分数+选拔

不可否认,现行的教学评价依然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社会的价值取向、学校的功利主义、教师的观念定势造就了困难的教育环境。“唯分数、唯考试”的心理状态,使得教学评价方法单一,呈现重知识、轻素养,重甄别、轻发展,重结果、轻过程等弊病。学生的数学素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常被写在教学目标当中,由于课堂上“时间不够”或“无暇顾及”,变成一纸空文。数学文化教育要想真正在教学实践中取得效果,需要一个宽松的教育环境,把这些长期形成的评价观念、方式、方法扭转过来,需要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

二、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对策

1. 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强化数学文化意识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师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强化数学文化意识,是数学文化走进课堂的重要前提。只有澄清了认识,明确了思想,实践才不会迷失方向。

阅读与积累是教师提高数学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适当阅读一些数学文化领域的书籍、文献,厘清对数学文化的深层次理解;适当学习数学史、数学趣闻轶事,拓展自己的数学视野;了解一些高等数学的内容、思想,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只有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和數学文化意识,教师方能主动穿行在数学知识源头和抽象形式之间,引领学生感悟数学的重要内涵和思想方法。

2. 形成数学文化融入课堂的教学能力

(1)化静为动,返璞归真。限于篇幅,数学知识通常以一种静止的状态呈现在教材上,学生看到的是冷冰冰的结果。但是,任何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都经历了前人持续的观察、实验、辨析和优化,知识的背后必定沉淀了丰富的数学思考、数学思想。张奠宙教授认为,数学教师的任务在于返璞归真,把数学形式化逻辑链条,恢复为当初数学家发明创新时的火热思考。如《认识负数》一课,生活中表示相反意义的两个量,一个记作正数,另一个就是负数。看起来很简单的知识,但人类在数学中理解负数,却用了2000年!负数在漫漫时间长河里的发展与形成,正是潜藏在简单定义背后的巨大学习空间。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引入负数的发展史和历史背景,让学生体会数学家曾经走过的弯路、碰到的认知障碍。以潜藏在简单知识背后的浩瀚历史为支点,赋予静态知识动态的生成过程,让学生重组经验世界,拓展认知疆域,提升数学思维。

数学文化融入课堂,就是要数学教师摒弃“照本宣科”,对教学内容进行数学文化解读,追问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把教材中静止的知识成果转化为动态的过程,让学生触摸感受知识背后的文化能量,养成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形成不惧困难、客观公正的理性态度。这正是数学文化的育人价值所在。

(2)化灌为导,启迪思维。日常教学中,数学课往往被上成解题技巧训练课,以“灌输”“填充”为主要内容的数学课,使学生身陷机械记忆、模仿操练的境地。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人操作活动的所有组成部分。数学文化融入课堂,就是要教师化灌为导,着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亲历观察、猜想、验证、建模等数学活动,置身于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对《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惯常处理方法是提供三组两两全等的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拼成平行四边形,进而推导公式。显然,这样的操作只是“伪操作”,学生没有“真思考”和“真发现”。学生往往会有这样的疑惑:老师提供的三角形,为什么都是两两一样的?它们都能拼成平行四边形,是巧合吗?这是三角形面积推导中的逻辑关键点。基于此,课堂开始笔者提供若干直角三角形,让学生选两个拼出平行四边形。通过操作学生发现,只有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两个直角三角形,才能拼成平行四边形。而且,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一半。这样,通过对比、观察、操作,巧妙地把全等直角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凸显出来,再接着推导锐角三角形与钝角三角形的拼对,才能从特殊到一般,抽象出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模型。以“导”为主线的教学,对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发挥了潜移默化的启迪作用,学生既能掌握数学知识,又能领悟数学思考带来的精神愉悦,学习过程成为启迪思维、文化熏陶的路径,数学文化逐渐沉积为学生的内在涵养,成为一种文化积淀。

3. 倡导科学全面的教学评价机制

针对当前的评价困境,我们倡导综合运用卷面测试评价、表现性评价、成长档案袋等手段,把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

针对卷面测试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真实情况的现状,需要对卷面测试进行改进,要注意考查学生的数学思考方式、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应用意识与创新精神等。与卷面测试评价方法相比,表现性评价主要通过量表进行评价:不仅评价学生“知道什么”,更要评价学生“能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包括学生的理解水平,思维策略,态度、信心,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建立“成长记录袋”是自评的重要方式,它能够反映学生发展与进步的历程。善用成长档案袋,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反映探索过程及取得的进步,有效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综上,评价目标多维、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数学素养评价体系,是数学文化教育的科学保障。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评价数学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