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行工业学校到中北大学

2018-12-27 01:17王瑛
党史文汇 2018年12期
关键词:工部兵工工业

王瑛

走进中北大学,首先引入眼帘的是彭德怀“横刀立马”的大型雕像,再往进走,有两处石碑静静矗立在草坪中央,一个刻着“从太行山走来”,一个刻着“人民兵工第一校”,它们在诉说着抗战时期教育报国的峥嵘岁月,缅怀着为兵工教育付出心血的教育先驱。到底是怎样一段难忘的历史呢?还要从那所太行工业学校说起。

人民兵工第一校

1938年秋,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作出“提高军事技术,以建立必要的军火工厂,准备反攻实力”的决议,为此各根据地创办了大批兵工厂。发展兵工厂急需大量兵工技术人才,在面临干部数量和质量的双重考验下,“八路军总司令部军工部工业学校”应运而生,因校址在晋冀豫根据地的太行区,故称太行工业学校。

该校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特科大队和干訓队的延续和发展。1940年4月15日,抗大总校开办的第6期在武乡蟠龙镇开学,成立了特科大队,专门培养从事参谋业务和特种兵的技术人才,刘鼎任大队长,5月底调任八路军总部军工部长,大部分学员跟随他到达黎城县下赤峪村,归属军工部,特科大队改成军工部训练队(简称干训队)。分别培养军工技术干部和军事通讯联络干部。为配合百团大战第三阶段的反“扫荡”,干训队开赴武乡砖壁村。战后,干训队选址温庄村驻扎下来,继续业务训练,主要学习金工常识、钳工操作和电台、通讯等技术。

9月,彭德怀副总司令在八路军总司令部军工部召开的会议上指示:“要尽快开办工业学校,吸收有知识的青年和工人,为军事工业培养管理干部和技术人才。”1941年3月,八路军总部作出决定,将干训队扩编为太行工业学校,刘鼎接受建校任务后,召集军工部几位负责人连夜起草办校方案。与此同时,八路军总部向各抗日根据地部队发出通知,要求选派一定名额的干部和战士到学校学习。4月,各根据地、部队共选派学员96名来到武乡温庄村报名,圆满完成首次招生工作。5月,该校正式成立并举行隆重开学典礼。军工部长刘鼎兼任校长,柳沟兵工厂副厂长刘致中任副校长,抗大教员李非平任教务主任,军工部工程师厉瑞康任政治教导员,工程师陈志坚、陆达(第二任副校长)任教员。诞生于抗战烽火硝烟中的该校开启了我党我军兵工教育的先河。

根据学员不同的文化程度,全校分为预科、普通科和专科。预科学制为3个月,以培养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学员为主,是引导学生对军事工业产生兴趣的起步阶段;普通科学制6个月,以培养具有高小文化程度的学员为主,主要学习文化课,也适量学习识图、化学等课程;专科学制8个月,分3个专业,机械专科、化工专科和矿冶专科。太行工业学校立足技术教育,在教学上坚持理论和军工生产实际相结合,坚持“学以致用”和“少而精”的教学方针,刘鼎针对教学方向作出明确指示:“工业贵在应用,工校的校训就是实际。要应用、要实际,必须从熟练上通过。”

学校的师资力量雄厚,教职工共有20人,大多数具有大专和大学学历。其中,刘鼎早年在德国勤工俭学,就读于哥廷根大学、柏林大学,专长工业技术、兵工技术;陆达毕业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钢铁冶金专业,专长冶金技术;郭栋才毕业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机械系;陈志坚是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专长建筑技术等。他们联系学员实际,明确教学重点难点,认真备课,自编讲义。在讲课时,注重直观教学,深入浅出,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使学员们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知识,深受学员们的欢迎。

1942年8月,学校正式成立党总支委员会,下设教职工党支部和学员党支部,先后发展新党员80名,全校党员最多时达202人,占全校总人数的60%。党组织重视党员政治理论教育,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同时,结合形势进行时政教育,树立抗战必胜的信念。班级管理实行班主任制,由学员中的党支部和班主任密切配合,管思想、学习、生活。学校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党组织积极协同校部,监督教学质量,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太行工业学校诞生于战争环境,学校驻地经常迁移,办学条件非常艰苦。据曾经的预科学员刘国梁老先生回忆,当时物资条件极差,无教室、黑板、桌、凳子,上课的课堂有时在院子里,有时在大树下,竖一块门板,用自己的背包和石头当凳子,膝盖当桌子。教学办公用品急缺就用麻纸、马粪纸或旧书的背面写字。冬天睡冷炕,夜里10多人挤在一起取暖,在武乡期间吃水奇缺,大家集体使用一盆水洗脸。但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们上课用心记笔记,下课分组讨论,复习,做练习;平时生活互相帮助,严格遵守学校纪律,空闲时间还帮老乡干家务。校领导关心学员,竭尽所能改善大家的生活,不定期发些牙粉、牙刷,逢年过节吃上一顿猪肉,学校像一个革命的大家庭。1942年2月,学校又从晋西北部队、晋冀鲁豫边区和军工部各工厂,抽调了大批学员,新增3个普通班。同年秋,党中央下达“精兵简政”的指示,为了保存和培养干部,军工部从其中调选200人到该校学习,全校增至317人,其中教师37人,学员278人,这是太行工业学校发展最鼎盛时期。

在“扫荡”中

太行工业学校地处敌后抗日根据地,日军经常组织兵力进行残酷“扫荡”。1942春节,人们正忙着准备过年。一天半夜,日军集中兵力展开年关“扫荡”,学校立刻组织师生疏散隐蔽,队伍在黑暗中急行军,每个人都直盯着前面同志的脚步和脚下的石头,生怕被绊倒掉了队。天微微亮,忽然一架敌机飞来。因为板山一带山势高,飞机到了头顶人们才听到声音。这时有人在山上乱跑,教导员厉瑞康大喊“卧倒”,话音刚落,敌机俯冲过来,一阵扫射,幸好队伍里没人伤亡。

队伍到了武乡县左会村时,几个年龄小、体质弱的学员已精疲力尽,如果再跟着转移会很不方便,教务主任李非平决定,由宋贵珍带领5个小学员到附近的显王村隐蔽。宋是显王村人,把这些小学员领回家和家人说了一阵,他父亲马上吩咐大家:“你们赶紧换衣服,剃成老乡样式的光头。你们是外地口音,遇见敌人千万别说话。”这几天敌人不断在村子里搜索,村里人都藏进山上窑洞里,宋父领着他们沿山间小道下山,又爬上一个山腰钻进一个土洞,里面有个暗洞,十分低矮直不起身。洞口由石头封着,离队已经4天了,学员们随身带的玉茭面炒面吃到嘴里如同沙子,咽不下去。口渴难忍,只能喝自己的尿。大概第6天,听见有人喊“鬼子走了!”宋父信以为真,提着水准备到洞口给小学员们送水,不料正好碰上鬼子,原来刚才是汉奸的诱人之计。他额头上被鬼子捅了一刀,满面鲜血转身撒腿就跑,鬼子紧追不舍,宋父熟悉地形,转了几个来回就钻进了土洞,鬼子摸到土洞附近,里面黑咕隆咚,没敢久留,蹲在洞口守了会儿悻悻地走了。不幸的是,宋父一家躲藏的另一个土洞被敌发现,宋贵珍的姐姐惨死在敌人刺刀下,宋父忍着极大痛苦,冒着生命危险又来给大家送水。当夜领着5人转移,他爬到山崖顶用绳子把大家拉上崖洞,放下水就走了。3天后,宋父来了高兴地说:“敌人走了。”就这样,在宋家的掩护下,5位小学员在这次“扫荡”中安然无恙,直到3月份,学校来人将他们全部接回学校,他们挥泪告别恩人,太行山人民的养育之情让他们永生难忘。

太行工业学校副校长刘致中,1904年出生于山西五台一个殷实家庭,早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决心实业报国,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天津北洋公学,攻读冶金专业,毕业又赴英国、德国留学深造。回国后曾在太原炼钢厂工作。1937年11月太原失守后,他到晋冀豫边区的兵工厂从事兵工工作。1939年11月,刘致中调任军工部柳沟铁厂副厂長,负责炼铁技术指导。

1941年3月,八路军总部决定将他调来太行工业学校担任副校长兼金属材料教员,主持学校的日常工作。他参与课程设置,制定教学计划。为了让学员学以致用,他亲自到附近的工厂联系,让学员根据所学专业,到各个岗位上实习。1941年,专一班到工厂实习钳工,全班20多人分散到军工部一所、二所和军工机械厂等3个单位。学员按照实习计划,向工人师傅学锉棱角、锉平面、锉六方、钻孔,进而学做角尺、卡钳,然后学做成品。经过短短几个月,学员的钳工操作技术达到3年学徒的水平。学校生活艰苦,经常饥一顿饱一顿,他组织师生在课余时间开荒种地,补充粮食供给不足的困难。为适应战争环境,他从各班挑选了几十名政治好、身体好,有战斗经验的共产党员,武装成自卫队。1942年日军年关“扫荡”,自卫队冒着生命危险,顺利完成了抢救黄崖洞贵重器材的任务。在学校经历的日军7次“扫荡”中,自卫队起到重要作用。

1942年5月,日军集中3万余兵力,对太行根据地实行“铁壁合围”,学校这时已经转移到这次重点“扫荡”的辽县(今左权县),为了跳出包围圈,刘致中带领学员准备返回武乡。为了防止遇上敌人,队伍排成一行,拉开行军距离,一旦前方有不测,后面的队伍可以立即向其他方向突围。刘致中赶着学校唯一的交通工具小毛驴走在前面,突遇一处3丈余深的悬崖,面前是一条尺余宽的裂缝小路。面对这种情况他决定先由自己探路,再让毛驴和后面的同志们过。如果自己掉下去,大家就另选其他道路。前面几个学员都劝说不让他去,纷纷要求主动探路,都被刘致中挡了回去。他在险路上一步步挪动,突然土房坍塌了,一阵尘土飞扬之后,刘致中掉下悬崖,英勇牺牲。他的牺牲换来了广大学员和学校财产的安全。勇敢顽强、不畏艰难,勇于牺牲、乐于奉献,刘致中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崇高的太行精神。刘致中的故事,时至今日仍在中北大学学子中流传,他的精神浓缩为中北人代代不息的奋斗精神。

1944年5月,遵照上级指示,太行工业学校在学生全部毕业之时奉命停办。至此,该校办学历时3年,培养学员1200余人,为党培养了400余名工业管理干部和初、中级技术人员,这些学员在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1946年2月恢复办学,改名长治工业学校。1948年5月,华北人民政府兵工局又将该校改建为兵工职业学校,校址迁往太原市上兰村。1958年扩建为太原机械学院,1963年更名为华北工学院。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中北大学,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百所入围高等院校之一。风华八十话峥嵘,继往开来谱新篇。一代代兵工人薪火相传,奋斗不息,始终秉承“致知于行”的校训,弘扬太行精神,鼓舞着更多学子投身到国防现代化建设中来,书写服务国防、服务社会的光辉篇章!

(责编 侯春奇)

猜你喜欢
工部兵工工业
元丰改制前后工部研究
老兵工精神永放光彩
五彩湾工部龙
工业人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4.0”之思考
古代机构改革为什么难进行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兵器工业的关怀与嘱托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兵工企业的内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