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德军
摘要:鸡坏死性肠炎是养鸡生产过程中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疾病,主要由魏氏梭菌和大肠杆菌感染所引起;本病可引发全身症状,影响饲料的消化和吸收,并可继发异物性腹膜炎,临床危害较大;病鸡剖检的病理特征主要集中在小肠中后段;本病可选用口服吸收差的敏感抗生素进行防控。
关键词:鸡;坏死性肠炎;防控
鸡坏死性肠炎是指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引发肠黏膜坏死性炎症的一种疾病,常见的致病因素是魏氏梭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的感染,坏死性肠炎大多不可逆转,造成的损失较大。下面笔者就本病的防控和大家作一下交流。
1本病简介
鸡坏死性肠炎为临床常见的细菌病之一,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育雏阶段的鸡和育成鸡发病率稍高,肉鸡和蛋鸡都可发生,肉鸡多见于两月龄之前的雏鸡。南方炎热季节因空气湿度大、气温高,发病较北方严重,且高温高湿天气还会促进球虫等肠道寄生虫病的蔓延,这就造成临床上二者混合发病的情况较多。本病的发生和鸡场管理水平关系很大,如果鸡舍通风不良、清粪频率低、饲养密度大、饲料营养不平衡,就很容易促发本病。有些药物过量使用后很容易对肠道的正常菌群造成破坏,使得病原菌乘虚而入,从而诱发本病发生。
2本病病原
魏氏梭菌和致病性大肠杆菌是本病发生的主要病原,魏氏梭菌又叫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革兰氏染色呈阳性的梭形大杆菌,能分解多种糖类物质,适宜厌氧培养,条件适合时繁殖速度极快,这也造成鸡感染后很快发病,表现最急性,常常无治疗时间。魏氏梭菌能在自然环境中产生芽孢,芽孢抵抗力非常强,耐干燥、耐高温和低温,可对鸡群形成长期威胁。大肠杆菌是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的短小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单纯大肠杆菌感染造成的坏死性肠炎不如魏氏梭菌严重,通常以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的形式出现。
3发病机理
本病又称肠毒血症,病原在感染进入肠道后,利用肠道中的营养物质不断进行自我繁殖,繁殖到一定数量后便会以代謝为主,代谢产物成分复杂,其中含有对肠壁细胞有强烈毒性作用的毒素,这些毒素能造成肠壁细胞的分泌功能增强,使感染鸡表现腹泻。毒素还对黏膜细胞有致死性的杀伤作用,最终健康的肠黏膜细胞越来越少,死亡的细胞加速脱落,肠壁变薄,消化功能下降。
4危害
本病危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肠黏膜损伤后会造成黏膜细胞对毒素的识别和排异作用变差,很多毒素可以轻松穿透黏膜屏障而进入血液,引发全身症状。
2)肠黏膜被破坏后,对饲料的消化吸收出现障碍,利用率大大降低,很多发生坏死性肠炎的病鸡粪便常有过料现象,甚至饲料以原形排出,造成严重的浪费。
3)肠黏膜坏死后脱落,并随肠道内容物排出,肠壁变薄,很容易破裂引发异物性腹膜炎,加速鸡的死亡。
4)本病发展至中后期时,基本没有药物可以治疗,因为肠黏膜已经发生不可逆的破坏,即使鸡不死亡,最终也会变成弱鸡,生产性能下降。
5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本病发病较快,感染鸡往往表现突然发病,精神沉郁,羽毛粗乱,两翅下垂,采食量下降,两眼迷离,对外界刺激不敏感。一开始是一只或数只,离群独卧一角,随着疾病的发展,很快变为十几只或几十只同时发病,死亡较快,粪便呈黑色,有时表面混有黏液或血液。对病死鸡进行剖检后发现腹腔臭味很大,这是魏氏梭菌发酵产物释放出来的气味,整个小肠段增粗,表面发紫,尤其是中段和后段的小肠最为明显,肠内容物发黑带血,黏膜增厚,后期肠黏膜出现脱落变薄,表面呈污灰黑色或污黑绿色,肠腔内充满气体,并有泡沫。肠黏膜坏死后,脱落的组织细胞犹如干麸皮样,有的又称伪膜,和肠内容物混合在一起。肝脏、脾脏和肾脏表现充血、瘀血。
6防治措施
本病发病较急,在鸡群中发现第一只死鸡开始,一定要全群紧急投放药物控制蔓延。一般情况下及时治疗的鸡群预后都良好,后期不会出现伤鸡。治疗本病必须使用抗生素,而且要使用肠道吸收差的药物,饮水给药。建议使用肠道吸收差的药是因为本病的病原集中在肠道,药物口服后不会吸收入血,而是浓集在肠道局部,起到更好的杀菌效果。建议饮水口服给药不仅是因为使用方便,更重要的是鸡群采食量下降时拌料给药容易导致给药不均匀,另外注射给药又太费时费力,对亚健康状态的鸡群应激较大。常用的药物有地美硝唑、硫酸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等,最好配合促进肠道蠕动的药物和具有吸附作用的添加剂,以加速毒素的吸附与排泄,避免吸收入血对机体造成更大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