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 朝 辉
(容海川城乡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9)
新常态下,城市规划工作的开展,与城市规划传承与变革之间是有着密切联系,为此需要对以往经验进行总结,并结合实际情况,做好城市传承与变革的相关工作,提高城市规划水平,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新常态是近几年提出的一项促进国家城市建设发展的新理念,其包含了很多的政治和经济因素,明确了城市规划和发展的目标。新常态主要是指相对稳定、符合预期的合理阶段,在该阶段,城市规划和发展均呈现一种理性的发展趋势,成为诸多领域应用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城市化建设的指导性思想。
通过对我国城市发展状况的研究可以看出,现今城市发展的新常态主要表现为降速、转型和多元,而要想实现这三个目标,则需要做到三个回归:回归正常、回归本源以及回归理性。
在我国过去发展中,国民生产总值保持在较高水平,这一点虽然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助力,不过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上,该情况也为城市进步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制约。
首先,资源的过度使用。旧资源濒临枯竭,新资源还未生成,使得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不断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问题积聚严重,导致资金周转不灵,资金回笼较慢,影响了我国社会发展的经济效益。
其次,很多地区在发展中较为重视形象工程的建设,可这些工程在建设中不仅缺乏实质性作用,还会造成大量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浪费,为国家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最后,很多政府单位为了拼业绩,大量征用农用土地,使得我国农业生产能力逐渐降低,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园锐减,进而造成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加大了环境污染。
面对上述问题,在新常态发展中,城市规划需要做到以下四点:
1)加强经济意识,提高城市规划的经济效益,为后续的发展
创造更多效益。
2)加强安全意识,在新常态的影响下,城市规划不能仅注重城市建筑建设,还应对下属村镇等区域的建筑进行修缮和建设,不断提高居民的安全指数。
3)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在新常态的影响下,城市规划工作应该以改善环境质量,加大资源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等内容为主,合理的进行资源开发,让市政建设与区域内的承载能力成正比,促进城市规划的落实与实施。
4)建立特色性城市。新常态下,城市规划需要加强特色意识,融入民族文化与风俗,合理应用本土资源,提升城市规划水平。
在新常态的影响下,城市规划要做到回归本源,不断推动其转型和升级,如图1所示。首先,城市是人们居住的重要场所,人们是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为此城市规划应以人们的需求为主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其次,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也是文明传承发展的重要场所。所以城市规划要注重文明发展历史,赋予城市更多的情感内涵;最后,城市是不断创新的基地。城市凭借自身的优势和创新条件,如信息技术等,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助力。
传统的城市建设主要是以经济发展和提高国内生产总值为主,这造成了大量的资源能源消耗,对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破坏。
而新常态下的城市规划,则是对传统的经营模式进行变革和优化,通过开展多元化发展道理,转变城市理念,使城市规划回归理性。在传统的城市规划中,主要是以适用、经济、美观作为其基本原则,而新常态下的城市规划,则是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软硬兼施的原则。其中以人为本是为了满足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人们的需求;因地制宜则是结合城市的区域特征,实现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软硬兼施则是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加强城市内部硬件和软件设施配置的合理性,提升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
现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原有的计划经济正逐渐向着市场经济转变,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城市规划面临的影响因素也逐渐增加。首先,城市的发展动力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组成;其次,城市利益格局打破了传统格局的限制,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相应的利益冲突也在逐渐增多;再次,资源配置的多样性,使得市场具有一定的决定权;最后,政府开始使用各种法律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且随着改革的深入,城市规划标准也在随之增高,对城市布局、功能性的发挥以及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制度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提升。
传统的城市规划是具有一定辅助作用的,其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指导功效。而在新常态下,政府职能发生转变,将城市规划作为核心工作内容进行开展,且工作内容也从原来的目标控制以及结果安排,逐渐转变成了基础与规则、起点与过程。
2)机制体制的完善化。
在新常态下,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完善的法律法规,帮助城市规划新内容的落实与实施。同时以空间交叉为支撑,对原有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和改善。并加大了政策落实实施的管理力度,保证城市规划建设的有序性、规范性,减少变质、走样等问题的发生。
此外,在新常态下,城市规划的相关建设制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和规范,实现了城市规划的法治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其中法制化主要是指在城市规划中,任何事项的开展都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保证了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而制度化主要是指公民有参与制度管理的责任,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建设,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原有城市规划中,其功能定位集中在经济增长上,为此城市中工业化的发展水平较高,为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新常态下,城市规划的目标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和统一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新常态下的城市规划主要是以文明城市建设为主,增加城市的服务功能,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在新常态下,还要注重休养生息、有效的改善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注重文化历史的传承,凸显城市的地域特色。
另外,对于一些少数民族来说,还应在城市建设中表现出本族文化和特色,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型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也就是说在新常态下,城市规划应善于利用区域内的地质、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并加强历史文物或者景观的保护力度,促进文化的传承。同时在城市规划中,避免照搬照抄,要结合本区域特色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凸显城市的独特性。
从世界国家城市规划发展情况来看,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弹性规划内容,提升了城市规划的韧性,为后续发展留有足够的余地。为此,我国也应该紧随其后,加强城市规划的韧性。城市规划的韧性主要是指城市规划中引进资本、能力、行动和秩序四大要素,以实现城市的恢复性、连续性、适应性、繁荣性、灵活性和可转型性。其优势在于:首先将城市规划中关注的重点对象及内容进行转变,将传统的环境优先逐渐转变成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坚固的局面;其次实现了思维模式和理念的转化,传统城市规划过于注重内部环境,而新常态则是让城市规划更多的考虑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发展,进而加大城市的承载力,实现布局的协调、统一。最后就是规划目标的转变,实现了五位一体的发展目标。
在新常态的影响下,城市规划需要在理论、实践以及技术等内容上进行不断的创新和优化,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完善城市规划内容,加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并注重各城市之间的沟通,进而为城市的发展建设提供更多的路线和机遇,以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为我国经济建设以及生态环境的快速改革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