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楷唯,张 巍,刘 畅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运输及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081)
《粮食物流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求粮食物流相关行业共同发展粮食现代物流,建立高效、畅通、节约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从而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减少粮食损耗,降低流通成本,促进产销衔接,增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同时,在国家大力要求调整运输结构,提升铁路货运市场份额的背景下,粮食作为铁路大宗货物重点品类之一,在铁路运输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铁路粮食现代物流还存在一些不适应性,应在整个粮食现代物流体系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建设。
“十二五”以来,我国现代物流业得到了健康快速发展,同时“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已全面实施,进一步促进我国粮食物流业发展,初步建成了粮食现代物流体系。粮食物流总量由2011年的3亿t增长到3.65亿t,省内粮食物流量由1.5亿t增长到2亿t,跨省粮食物流量由1.5亿t增长到1.65亿t。同时,在多种运输方式粮食跨省运输中,铁路、水路、公路市场占有率之比约为5 : 4 : 1[1]。汽车散粮、内河船舶散粮运输比例稳步提高,逐步开展散粮铁路入关试点建设,集装箱散粮运输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粮食物流通道节点初步建成,覆盖了主要粮食生产和消费区域、具备一定产业集群辐射能力和建设示范作用,进一步完善了集散功能,技术装备逐步开始推广,促进了产销衔接,带动了辐射区域整体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粮食物流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数据显示,经过粮食物流业“十二五”建设后,“十三五”初期粮食物流总量由2011年的3亿t已达到3.65亿t,其中主要通道粮食流出量如表1所示,主要通道粮食流入量如表2所示。
表1 主要通道粮食流出量Tab.1 Outf l ow of grain from main passages
表2 主要通道粮食流入量Tab.2 Intf l ow of grain from main passages
近些年来,粮库建设等粮食物流基础设施维持在较高的投资规模水平,粮食仓储能力不断增长,在交通、物流等社会化基础设施持续发展并逐步完善的总体环境下,在铁路等运输经营等活动优先保障粮食物流需求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我国粮食物流运行基本满足了调运服务等保障性要求。《粮食物流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发布,进一步对粮食现代物流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趋势如下。
(1)体系建设方面。粮食产业的不断发展,对粮食物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升级,对粮食产业结构调整、布局优化和产业集群提出新要求。传统的粮食物流运作模式需要及时调整以适应新形势,需要建立完善、安全、高效、绿色的粮食物流体系,确保粮食物流高效率、低损耗、低成本运行。
(2)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国交通网络不断完善,交通设备设施条件不断升级。粮食物流业应在愈加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下进一步发展,促进我国粮食物流形成新的格局,对粮食物流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3)标准体系建设方面。随着多式联运工作的推进,粮食物流设备设施衔接标准将进一步优化,以确保铁水联运、公铁联运在标准匹配的基础上更加顺畅,节约粮食物流成本,提高运输效率。
(4)信息化发展方面。“十三五”时期,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与工业、农业等产业的融合更加深入,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用更加广泛。粮食现代物流业将推动粮食仓储、物流等领域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从而引导粮食物流的现代化,改变传统的物流模式,整合产业资源,促进粮食现代物流的发展[2-3]。
2.1.1 铁路粮食运输量
铁路是国家建设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许多大宗货物主要依靠铁路来运输,是粮食产品主要运输方式之一。铁路运输适用于远距离,尤其在粮食跨省运输占据重要位置。2008—2013年,国家铁路粮食运量呈平稳趋势,保持在10 000万t左右,2013—2015年铁路粮食运量明显下降至5 589.8万t。2016年、2017年在铁路运输供给侧结构改革带动下,货物运量大幅增长,同时受粮食流通推进及汽运限载政策的影响,铁路粮食物流形势向好。2017年,铁路粮食运量完成7 795万t,增幅30.3%。铁路粮食运距方面,由于粮食产销格局稳定,铁路粮食运距始终保持稳定并缓步上升趋势,2017年达到1 900 km。铁路粮食发送量及运距如图1所示。
2.1.2 铁路粮食运输方式
图1 铁路粮食发送量及运距Fig.1 Trend of railway grain delivery volume and distance
目前,我国铁路粮食运输方式主要有3种:传统包粮运输、散粮运输和粮食集装箱运输。其中,包粮和散粮在铁路运输过程中使用不同的运输工具,包粮运输主要由通用敞车和篷车运输,散粮运输主要使用L18型散粮专用车[4]。在粮食行业大力推行四散化以来,散粮运输是粮食流通主要的运输方式,驳船运输中的散粮比例最高,已近全部实现散粮运输;汽车散粮的运量也占有很高比例;只有铁路运输中散粮运量低于包粮运量。由于散粮运输具有效率高、成本低、损耗少等优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交通运输部、原国家粮食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和中国铁路总公司2014年9月联合发文要求在粮食调运中要大力提倡散粮运输。因此,铁路部门积极发展散粮运输方式,通过开通散粮专列,使用专门用于粮食运输的全程封闭式列车,装卸均采用机械化控制等方式积极推进[5]。
在铁路粮食集装化运输方面。粮食集装箱运输在整个铁路粮食运输流通中比例不高,但近些年一直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并且比例呈上升趋势。2017年,国家铁路集装箱发送量达到822万t,其中东北地区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合计456万t,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143万t。目前铁路运输方式采用散粮专用车、棚车、敞顶箱和敞车,在整个粮食流通市场中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铁路粮食运输过程中,散粮运输主要使用散粮专用车,但其在使用过程中受到车辆数量、装运品类单一、回空率高等限制,造成铁路设备设施利用率低,物流成本较高。同时,散粮专用车对场地的装卸设备有一定的要求,各地区不能统一标准配置。在铁路包粮运输过程中,主要使用棚车和敞车,在两端需要进行粮食灌袋、拆袋、搬运、装车、卸车等过程,致使程序繁杂、效率低,包装及人工成本高。以上运输方式不能较好适应粮食现代物流的体系,应积极响应粮食“四散化”运输,加强铁路散粮集装化运输的探索与实践[6-9]。
2.1.3 我国铁路粮食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1)通道建设有待完善。在铁路粮食物流过程中,铁水联运是其中主要运输方式之一,目前部分港口与铁路之间还没有充分配置专用线,需要借助汽车进行倒运装卸,制约粮食物流铁水联运的发展。
(2)铁路运能相对紧张。粮食运输具有淡季和旺季特征,在粮食季节性集中运输时期,铁路同时承担着煤炭、钢铁等大宗货物的运输,在有限的运输能力下造成运力相对紧张,较难满足粮食运输需求。
(3)受价格影响较大。铁路粮食运输受价格影响较大,一方面不能灵活调整或下浮粮食运价,另一方面铁路运输两端接取送达费用较高,从而影响全程运费,因而在运输价格政策方面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优势不明显。
(4)运输条件有待改进。目前铁路粮食运输包粮占大部分,较散粮运输增加了包装费用,且人工装卸成本高,装卸环节繁琐,运输效率较低。在国家大力推行“散装、散运、散卸、散储”的“四散化”运输要求下,铁路包粮运输进一步制约客户的选择。
(5)粮食物流设施标准化程度较低。目前我国粮食物流关键节点及多种运输方式之间,设备设施衔接不够通畅,在粮食接发过程中,往往由于设备设施的标准不一而增加作业环节,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增加运输成本。例如,铁路敞顶箱具有较强的运输特性,但在铁水联运过程中无法下海,需要增加倒装环节。
铁路作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力量,具有资源占用少、低碳环保、清洁节能等优势。在粮食现代物流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调动铁路运输优势、提升粮食运输效率,降低粮食物流成本。
(1)国家运输结构调整政策导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防治大气污染的治本之策,要求调整运输结构,减少公路货运量,增加铁路货运量。因此,在相关政策的实施下,铁路粮食物流需求将呈现大幅增长态势,为我国铁路粮食物流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粮食物流产业建设持续发展。随着粮食物流产业布局发展调整,粮食货源将逐步集中,对粮食物流布局、运输方式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更具现代物流特点的新要求。铁路粮食物流通道能力、车辆运用、运输组织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满足粮食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
(3)粮食四散化运输持续推进。持续推进“散储、散运、散装、散卸”的“四散化”运输,提高粮食流通效率,节约流通成本,更好满足粮食应急调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铁路粮食物流发展过程中,对推进铁路散粮运输,发展适应于散运的运输车辆、装卸、接取送达等相关配套设备技术提升,推进相应标准建设。
(4)粮食多式联运进一步发展。在粮食运输发展方面,粮食物流多式联运需求增加,公、铁、水多式联运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装备提升、标准制定等将逐步加强。在铁路运输发展方面,我国铁路运输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技术装备大幅提升,服务水平整体提高,为铁路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加强铁路粮食物流枢纽节点功能建设。在《“十三五”粮食物流规划》基础上,结合我国铁路运输现有通道布局,统筹考虑粮食产业集聚规划方向,进一步优化我国铁路粮食物流通道节点设置布局。同时加强铁路粮食物流枢纽节点的功能建设,充分发挥节点功能,引导其他集疏运功能的良好对接。例如,在全国粮食主要集聚地,推进既有粮食物流资源整合,打造战略装车点,完善节点设备设施散粮运输能力,发挥铁路运输优势。
(2)推进粮食多式联运发展。从我国粮食物流整体发展来看,铁水联运承担着粮食北粮南运的重要任务,同时公铁联运也是粮食物流过程中的主要运输方式。铁路部门在优化自身设备设施的同时,联合发展粮食多式联运,加强多种运输方式衔接基础设备设施的优化建设,做到对接通畅。例如,申请建设主要港口的铁路专用线,确保联运过程中的效率最大化,减少作业环节,节约运输成本。
(3)发展铁路散粮运输。在我国不断发展粮食四散化的过程中,我国铁路粮食物流应加快推进粮食由包粮运输向散储、散运、散装、散卸“四散化”运输的变革,以进一步实现铁路粮食物流现代化,助力提高粮食流通效率,降低铁路粮食物流成本,促进增强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应急调控能力。例如,可通过对铁路散粮专用车的合理调配,加强回程货流的计划营销,提高其使用效率。进一步发展散粮集装箱运输,积极开发适应粮食集装运输的设备设施。
(4)加强粮食物流“最后一公里”服务。增强铁路运输时效性,优化两端接取送达服务。现代物流体系下,铁路粮食物流不能局限满足在“站到站”环节,需要加强“最后一公里”服务,从而提供稳定的供应链模式,完成铁路全程粮食现代物流。“最后一公里”运输过程中,公路与铁路2个运输主体没有较好衔接,货物在站停留时间较长,影响粮食货物的送达时效。因此,在铁路粮食物流过程中,应考虑到粮食两端客户规模、能力不均等问题,进一步确保交通基础设施衔接顺畅。首先,可结合铁路自身货场布置在粮食集散地区的铁路货场周围形成综合货运枢纽,使公铁联运衔接更紧密。第二,可尝试自身发展公路物流,实现铁路全程“一体化”服务。第三,可在接取送达环节中引入竞争机制,主导控制运“最后一公里”服务的质量和成本。
(5)建立粮食物流中心。加强粮食铁路物流重点地区集散能力,在东北、黄淮海、华南、华东等粮食主要产销区,综合铁路路网节点布局,建立综合粮食物流中心。在粮食物流中心配备仓储、配送、流通加工等粮食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开展以铁路为主导的多式联运,充分发挥节点中心集散、调配功能。从而促进设备、人员等资源的有效利用,简化粮食运输作业流程,加强铁路粮食运输时效性。
(6)加强信息化发展。随着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深入,粮食物流供应链整个环节应建立可视化的信息数据平台,从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铁路粮食运输环节调度指挥、生产管理、货车追踪等系统数据信息整合,对铁路粮食运输过程中受理、装卸取送、追踪等物流信息实现实时监测[10],实现信息的无缝化对接,确保粮食物流过程中的粮食安全。
(7)建立粮食流通标准体系。协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及其他运输行业等相关部门,研究制定粮食物流各环节中的设备设施、装卸运载工具等标准体系,加快粮食物流专业化与社会化的融合发展,共同推广通用运输装备设备等在粮食物流领域应用,加快铁路装备(如敞顶箱等)与公路、水运标准化无缝衔接,进一步促进粮食物流多式联运发展。
粮食物流是粮食产业运行的重要支撑环节,与粮食产业的发展方向相契合。我国铁路是粮食主要运输方式之一,应在粮食现代物流大背景下,积极响应国家粮食行业“四散化”运输的相关政策,通过改进我国铁路粮食物流基础设备设施建设、通道节点功能优化、运输组织、增值服务等方面,推进散粮运输,大力发展铁路粮食现代物流。同时,基于铁路在环保、安全、减能耗、降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应进一步研究建立高效、灵活的铁路粮食运输组织模式,提升铁路粮食物流效率效益,提高铁路货运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