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战略下搭建县域文化馆知识共享平台的研究

2018-12-26 05:36王涛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18年14期

王涛

摘要挖掘县域文化馆在地区文化传播上的潜力,通过搭建知识共享平台来帮扶该地区贫困人口,则成为了值得尝试的选项。实施途径为:夯实前期调研工作、优化馆内服务内容、开展定点文化下乡、开办涉农岗位培训。

关键词精准扶贫战略 县域文化馆 知识共享平台

挖掘县域文化馆在地区文化传播上的潜力,通过搭建知识共享平台来帮扶该地区贫困人口,则成为了值得尝试的选项。从现阶段所出现的相关文献中可知,针对知识共享平台搭建问题的讨论已经展开。

一、精准扶贫战略下县域文化馆的职能定位

(一)定位于承担通识性服务职能

所谓“通识性”服务职能是指,由县域文化馆所通常开展的文化服务内容决定,其所释放出的文化服务职能。一般而言,“文化三下乡”活动就体现了县域文化馆的通识性服务职能。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贫困地区农民的精神生活,也在肃清农村中的不良精神风气起到了职能作用。但这种通识性服务职能并无法满足精准扶贫的全部需要,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教育扶贫任务那样,还需要对通识性服务内容进行提炼和优化,来进一步开展指向性服务。

(二)定位于承担指向性服务职能

作为“指向性”服务职能是指,县域文化馆根据域内精准扶贫的需要,整合自身组织资源来定向为贫困地区民众输送文化资源,并与其它扶贫工作形成战略互动。在文化需求导向下,县域文化馆的指向性服务职能应从哪里得到体现呢。笔者认为,首先需要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来探寻域内民众的文化需要,并努力使文化资源输出与他们的经济福祉提升相联系,进而实现“形而上”与“形而下”的融合。

二、定位驱动下知识共享平台的内涵解构

(一)知识共享平台搭建的目的

知识共享平台的核心词汇为“共享”,通过引入共享机制来降低域内贫困人口获得文化资源的成本,并能在文化知识的扩散上形成知识外溢效应。上文已经指出,需要与域内贫困人口的经济福祉提升相联系,那么作为共享机制的建立则可以在互动与自主查阅的基础上,满足他们提升家庭经济福祉的需要。

(二)知识共享平台搭建的手段

讨论知识共享平台的搭建手段,则需要突出对“平台”二字的内涵解构。笔者认为,这里的平台可以被理解为一类物理平台,还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渠道。当然,依托县域文化馆的场地资源,也可以起到平台的作用。针对贫困地区民众的行为偏好特点,以及他们所能拥有的学习能力,在手段实施上应重点考虑“渠道”和“场地资源”这两类要素。

(三)知识共享平台搭建的结果

由于文化知识传递需要植根于他们的主观意识之中,再由他们的主观意识做推动来践行相关的社会实践任务。因此,知识共享平台搭建的效果无法在短期内得到充分体现。这就要求,需要将评价对象转换为贫困人口的参与度上来。

三、知识共享平台的搭建

(一)夯实前期调研工作

随着2020年的日益临近,目前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需要做到精准发力,这就需要细化域内文化扶贫的“一般”与“具体”的关系。当前,需要夯实前期调研工作来强化对“具体”的认知。为此,县域文化馆应积极与各村委会进行人员互动,在访谈中来获知当前村民对文化资源的诉求信息,以及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负面精神文化产物。

(二)优化馆内服务内容

通过对前期调研工作所获得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此时县域文化馆在文化资源整合和优化中,就需要强调建立指向性服务职能。由于本文突出知识共享,所以这里就主要指向了对专业文本资料的整合与优化,并与中心校进行合作为当地村民提供在线查阅服务。为了优化馆内服务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则需要再造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

(三)开展定点文化下乡

遵循“缺什么、补什么”的思路,针对不同乡镇的文化资源输出工作应采取差异化策略。因此,這里就提出了需要开展定点文化下乡活动。如,发现A村村民受制于小农思想的影响,而对新型农业合作模式存在顾虑。那么,针对A村则可以为村民着力宣传股份合作制的相关知识。

(四)开办涉农岗位培训

这里便体现为挖掘县域文化馆的场地资源,即在馆内定期开办涉农岗位培训。由于县域文化馆着落于县城地带,所以该涉农岗位培训可作为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之用。在国家财政补贴下,可以在专门培训和电教化开放式培训下来展开工作。

四、结语

本文认为,知识共享平台搭建的实施途径为:夯实前期调研工作、优化馆内服务内容、开展点文化下乡、开办涉农岗位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