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最近两年,晋升网红行列,还能屹立不倒的有谁,我想,紫禁城里的皇帝和娘娘们肯定榜上有名。热播剧《延禧攻略》《如懿传》,在刚刚过去的夏天,再次将宫廷play带入又一个高潮。除了剧情和八卦,剧中出现的昆曲、缂丝、绒花、刺绣、打树花等古风元素,也掀起一阵對“中国风”的讨论,被大众频频称赞。
中国风,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蕴含大量中国元素并适应全球流行趋势的艺术形式和生活方式。这两年,我们总能在网络上、生活中看到许多充满中国味道的元素。本期我们请来的三位嘉宾,他们有从事传统文化行业的京剧演员,有一年四季蹲守在故宫研究故宫美学的摄影师,还有大胆创新的中国风女团成员,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是怎样用自己的方式打开中国风的。
秦瑜×外国人爱上了C-POP
做一支“电子国风”女团
“我们把‘电子国风看作传统文化与年轻人对话的桥梁和纽带。”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试探性地看了一下在座嘉宾的反应。见大家一脸兴趣盎然的样子,“砰砰”的心跳才逐渐平息了下去,我悄悄放开了在桌下紧握的拳头,更加掷地有声完成了后面的演讲。
那是我在“第二届国际青年大会”上作为代表的讲话,我跟大家分享了我的故事。
2014年,经过网络招募,我很荣幸地成为了“SING女团”的一员。那时我还未大学毕业,跟大多数人一样,迷茫又慌张。既担心自己未完成的学业,也不知道接下来应该用怎样的方式才能让大家记住我。
当然,我的团队其实也有着相似的困惑。我们公司的高层时常发出这样一个疑问——“市场真的能接受电子国风这么新奇另类的东西吗?大家会不会觉得我们在玩一些不知所谓的东西啊?”如同一个刚刚出校门,亦步亦趋接触社会的学生,“担忧”这两个字时常写在我们的脸上。
好在,未来道路的不确定并没有阻止我们探索前进的脚步,作为SING女团的队长,我十分坚定地带领着自己的姐妹们,义无反顾地在“电子国风女团”的道路上走了下去。
不可思议的事都变成了事实
传承创新,转型升级,向来任重而道远。虽然我之前学习过民族舞和中国舞,但自从加入到女团以后,我发现,好像一切都归零了,甚至每次发新歌就要重新回到起点一次。
就拿我们的新单曲《夜笙歌》来说,这是一首开创性的作品,它集合了我国西南民族传统调式和近两年比较流行的嘻哈文化,同时也融入了电子曲风。元素的多样性,不仅增加了演唱难度,也让编舞变得复杂。我一遍遍按着春晚舞蹈导演崔鹏科老师的要求,对着镜子练习。上半身还在跳着原生态民舞,脚上却已经是街舞的律动。
神奇吗?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我们第一次穿着汉服拍摄MV的时候,本以为自己会成为古典美女,没想到,最后成为了古典贵妇。尽管和自己想象中有点偏差,但是,那份激动的心情,确实是溢于言表。
毕竟已经有很久了吧,外来文化“入侵”了中国市场。J-POP、K-POP渐渐成为了一种流行趋势,反而是本土文化好像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许多年轻人想要了解传统文化,奈何没有机会。许多外国人想要接触C-POP,也不是那么容易。可谁曾料想,随着《寄明月》在YouTube上点击率超过了四百万,大家不仅是接受了这种形式,更通过它感受到了C-POP的魅力,喜欢上了中国文化的美。
让世界听懂中国传统文化
“就让这支歌告知我的梦。”这句最新单曲《夜笙歌》里的歌词,我真的非常喜欢。这也是我们的梦:让更多的人听到我们的歌,感受到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内核。
就像前不久,团队成员在《创造101》的初评级舞台上表演的中国风舞曲《红昭愿》,就得到了导师黄子韬的认可,被点评道“我以后做女团也一定要加入中国风的东西,里面音乐的因素有中国风,跳的舞蹈里面有中国风,MV拍摄都是中国风,一条龙,属于真正中国人的东西。我相信如果这种东西出现,所有的中国人都是沸腾的。”这句话无异于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因为我们SING女团做的,正是这样一件事啊!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做得让年轻人喜欢、让外国人听匿,正是当下的我们需要去解答的难题。目前,我们借“电子国风”成功探索出了属于中国人的C-POP,做到了民族文化的世界表达。这也说明了,只有用年轻人的语言和沟通方式,才能抓住年轻人;用世界语言讲述本土故事,才能抓住全世界。舞可翩跹,曲赞国风,把中国故事、中国之美以歌曲的形式“倾诉”给越来越多人听,是我们这一生最无悔的践行。
Q&A;
Q=《课堂内外》高中版
A=秦瑜
Q:在国际青年大会发表演讲是什么感觉?
A:忐忑又高兴吧,我就是怀揣着一颗和大家分享我们自己的经历,希望更多年轻人更加重视传承传统文化的心去演讲的。但是也不知道自己分享的这些故事和见解能不能触动他们,所以就会很忐忑、紧张。
Q:新单曲在国外口碑很好,骄傲吗?
A:当然啦,当初《寄明月》在YouTube有将近500万播放量,很多评论都在说,通过这首歌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美感。这次,《夜笙歌》又继续让更多外国友人感受到中国民族风的魅力。这些评价都让我们觉得是很骄傲的,自己国家的文化被更多外国友人了解和认可了。
Q:作为队长,你可以给我们讲一讲今后团队的发展方向吗?
A:今后团队还是会以电子国风音乐为基础,坚持挖掘更多传统文化的元素。同时也会再尝试更多不同的事物,坚持创新,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惊喜。
王梦婷×你愿不愿意花80块钱听一场京剧
想成角儿,要实打实地付出的
人的一生,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往往也是一种缘分,我一直觉得我跟京剧是有缘的。
很小的时候,看电视换台,偶尔按到CCTV11(戏曲频道),我会忍不住停下来,虽然我不懂电视里的那些人为什么要穿着夸张的服饰、画着五颜六色的妆容在那舞枪弄棒、咿咿吖吖地唱,但我竟会有种很享受的感觉,跟着电视里的人。不自觉地比手画脚哼唱起来。
六岁参加舞蹈等级考试的时候,隔壁教室正好是京剧专业考场。我透过窗户,眼巴巴地望着里面的小朋友又唱又跳。姥姥看出了我的心思,鼓励我也去试试,没想到竟然顺利通过了。从那之后,我便与京剧正式结缘,走上了京剧的学习之路。
在京剧这个行业里,想成角儿。是要实打实地付出的。练习基本功必不可少,在学戏中,该吃的苦、该练的功、该掉的眼泪,我一份儿也没落下。京剧演员的学习过程非常枯燥,一遍又一遍,基本功要天天练习,同样的念白和唱腔也要反复练习,还要学习文化课,几乎很少有自己的时间。但也因此,我每天都过得非常充实。
现在,练功成了习惯,它就像是每天吃饭睡觉必须要做的事情一样,有时候不做,反而内心特别不安。
如今,已经成为一名京剧演员的我,回想起那些时光却是快乐的,如果不学京剧,一路顺理成章地读书,或许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白领。但是,学了京剧,我有了更多存在的价值,京剧给了我今天的一切。
怎么用京剧唱腔唱流行歌
这几年,网络的普及,令大家的娱乐活动变得非常丰富,电视剧、电影、综艺,各种各样,层出不穷,传统的戏曲反而没落了。年轻人情愿花880去听一场演唱会,却没人愿意花上80块钱听一场京剧。
考入北京京剧院后,我拜了“荀派”孙毓敏老师为师,专研荀派京剧。其贵、其雅、其美、其韵,无不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特色与魅力。老师在教授我们专业知识的时候,更多的是引导我们去传承、推广京剧。这个时代,大家只看到京剧的“近黄昏”,却看不到它的“无限好”。
我所学习的是京剧中的花旦,是活泼可爱、年轻漂亮的一类角色,它的念白和表演一般是根据人物本身来塑造的,极具生活感、幽默感和时代感。有一次,参加电视台的节目,我用京剧的唱腔唱了一首流行歌曲,没想到非常受大家的喜爱,后来,又应节目组邀请录了抖音小视频,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我想。其实京剧本身是有魅力的,大家很容易对它产生兴趣,只是需要我们把它揉碎了、掰开了,用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在他们面前。
于是我开通了微博、唱吧、秒拍、bilibili、今日头条等平台账号,在排练间隙发些京剧的小知识,或者分享一下自己的生活,有时候也会用京剧的唱腔唱一些流行歌曲,真的吸引了许多年轻人,改变了他们对京剧的刻板印象。
脚踏实地,用作品说话
虽然通过网络,有很多人开始关注我,关注京剧,但它终究只是一種宣传手段,我从来没想过用这个成名。京剧演员的自我实现,终究要靠角色和作品来完成。
在京剧院的工作逐渐稳定以后,一方面,我学习传统的剧目,去历史的沉淀中体会京剧表演的精髓,同时,我也在和相关的人员编排许多新编剧目。我所参与演出的《惜·姣》和《大宅门》这两部新编戏,里面的人物和爱情观都非常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和潮流,演出时,剧场里出现了许多年轻的面孔,这也给了我们非常大的信心。
很多事情能够成功,是因为背后有人在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戏曲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戏曲是观众和演员一起促成的艺术。艺无止境,我的艺术生命是京剧赋予的,我也将会脚踏实地在这条路上走下去,探索市场,传承国粹。
Q&A;
Q=《课堂内外》高中版
A=王梦婷
Q:第一次登台的时候紧张吗?
A:第一次登台是1997年的辽宁春晚,表演京剧《智斗》,当时年纪还小,也不懂得紧张,完全按照老师的指引和平时所教进行表演,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吧。其实我在台上比平时的表现更好,似乎在某种特定的“压力”之下反而能超水平地发挥。
Q:除了京剧,业余的时候会做些什么呢?
A:书法、国画和跳舞,它们都是艺术的一种,在学习这些的过程中,也能给我一些京剧表演方面的灵感。
Q:你最喜欢的京剧是哪一出?
A:谈不上最喜欢哪一出,因为每一出都有它的独特之处,而不同的演员表演出来也有不同的感觉,只能说,我个人比较喜欢故事情节曲折、戏剧性强的喜剧,比如《红娘》,它是以红娘为第一主人公来讲述《西厢记》的故事,人物塑造得非常诙谐俏皮。
刘大顺×把故宫交给下一个600年
故宫为什么这样红
紫,是古人心目中的王者之星——紫微,来自天上。
禁,是权利,来自于人,也施之于人。
城,是这一片连绵殿宇,在大地上的辉煌建设。
说到紫禁城,大家立马能想到红墙黄瓦,皇家气派。在古代,寻常百姓对紫禁城都是望而却步的,而如今,600岁的故宫正在把自己生生地活成了一个超级网红!
故事还得从2012年,单霁翔成为故宫博物院院长开始说起。他上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一间一间走访故宫的重重宫阙,详细勘察每一个房间的情况,花了半年的时间,踏破了20余双布鞋,最后数出,故宫有9371间古建筑。接着,他捧红了《我在故宫修文物》,也是他恶搞了明清帝王画像,更是他,让故宫185万件文物重见天日……
这六年,故宫文化的体验感得到了全方位改造升级,故宫TP给全球人民带来了无限惊喜。你会看到不近女色的道光帝冲天指“爱是一道光”;你会看到最冷酷无情霸道的帝王举起剪刀手卖萌,柔情万般地说“朕亦甚是想你”。
观众们的心都在颤抖。故宫的设计师莫不是被逼疯了?然后观众们都捂着脸大叫“真的好过分,可是又好喜欢哦”。于是乎,近似癫狂的故宫文创,各种萌系作品,开始红遍全宇宙,去故宫游玩的人数,也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一场意料之中的意外
从历史系毕业的我,自然没能逃过网络上对故宫一波接一波的安利。小时候我想学考古,大学念了历史系,说起来,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比一般人多一点,所以,当我背着相机,游走在故宫的各个角落的时候,框出来的画面也注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故宫的存在,大家早已习以为常。可能就是这种习以为常,令大家忽视了自己对“故宫”的感情。
我拍了一套“故宫雨景图”放在网上.非常意外地收获了上万的转发和点赞。在“高赞转发”之后,我得到了启发一可不可以把大家习以为常的故宫作为一个拍摄的切入点,寻找、发现一些不一样的美。
大多数游客去故宫都是走中轴线,一开始我也是这样。慢慢地我觉得,太重复的路没什么新意,于是我开始涉足一些偏僻的小路。就在一处偏僻的角落,我遇到了一棵杏花树,彼时的它,繁花盛开,就像是一位身着汉服的姑娘,细嗅花香,红衣佳人,在红墙黄瓦的映衬下美得不可方物。
Q&A;
Q=《课堂内外》高中版
A=刘大顺
Q:在故宫碰到过拍残的剧组吗?
A:沒有剧组,故宫其实是不允许拍摄的。日常大家看到的宫斗戏,一般都是去横店拍的。
Q:最关注故宫的点是?
A:众人熟知的故宫,都是大气恢弘、庄严肃穆的。但我眼里的它却削减了几分磅礴气势、多了一些细节之美。对于故宫,越是懂它,就越能体会它美在细微之处。精致是它的骨血。我见过故宫春天的杏花疏影,夏天透过叶脉洒落在宫墙上的隐隐微光,秋天的黄叶缀红墙,冬天的碎碎坠琼芳。喜欢里面每一个有灵性的小动物,猫、小鹿。这些细节,让故宫从一个有距离感的旧宫,变得生动起来。
Q:为了拍摄,前前后后去故宫也有几十次了,你不会觉得腻吗?
A:不会,因为每次去都会有新的体验和发现,在这个过程中,会越来越觉得故宫有得拍。
故宫里竟然有一百八十多只猫
偶然的一次,整理之前拍摄的故宫照片的时候,发现有只不太起眼的猫入镜了。庄严的故宫里竟然有不少喵星人?实在是反差萌啊。我突然脑洞大开,想着能不能以“猫”作为一个主题去拍摄故宫。
各方打听查资料,我了解到,故宫大概有一百八十一只猫,自从单院长下令“收编”故宫博物馆的流浪猫后,这些猫就都有了自己的“编制”,摇身变成了御前保安猫。在故宫的文创产品中,这些猫还有个特别萌的名字,叫“大内咪探”。
于是,我开始了前往故宫的“找猫之旅”。
最近一年,我专门为了“找猫”跑了十几次。猫的存在很随机,可能去一次就碰到五只,也可能去五次也碰不到一只。这种“不确定”让人觉得很有意思,再加上每次发图都有七八千的转发量,也给了我不少坚持下去的动力。
现如今,故宫已经六百多岁了,虽然它承载着百年皇家风貌。但绝不是一个思想守旧的老人,反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活越年轻,文能追随网络热点,武能尝试前沿科技,不禁让大家开始重新思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
我相信,“故宫”只是一个开始,就像单院长说的一样,他的梦想是,到了2020年,能够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
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泪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