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青年,天天缺钱 于小养
“中美贸易战”后,人民币对美元贬值不少,去美国玩的朋友,哭着和我说,她多交了一万块钱。我很理智地告诉她:“谁让你不早些换钱咯,非要在临出发时才换。”她的机票是两个月前定的,可她没在那时顺便把钱换了。她鄙视我的幸灾乐祸,却不知道,我只是嫉妒她有时间出去玩。
人民币以前也是很“便宜”的,后来中国国力大涨,在国际上的威望提升,人民幣随之水涨船高,大家都很开心。毕竟汇率高了,大家出国玩就变得划算很多了。同样的钱,可以买到更多的东西,怎么想都是笔不会亏的买卖。
那时候流行一个人的旅行,文艺青年们从国内渐渐走到了国外。那时的“文艺青年”还不是贬义词,而是形容某种天然自带的气质,一种小众的只能独享的生活方式。与其相关的是“背包客”“沙发客”“穷游”“搭车旅行”这些词。你发现没有,只要是把文艺青年和旅行搭在一起,好像冥冥中就透露着一股穷味儿。
所以文艺青年们思考得最多的问题是:怎样花最少的钱去更多的地方?
这时候,每笔钱的去向都要清清楚楚,而汇率的高低则决定了文艺青年们是到北极看企鹅,还是飞去热带的岛屿游泳。
新马泰是第一选择,欧美则是最后的憧憬。搭车去德国这样的事情自然有人挑战,考虑到难易程度,大家还是愿意到临近的泰国走一走。毕竟泰国离得近,物价便宜不说,人民币还有绝对优势。
决定去哪里的因素有很多,钱也许不是主因,却是绕不过的坎。说走就走的旅行没那么简单,如果没有一夜暴富,又不会精打细算做攻略的话,就算梁静茹给你灌了一吨勇气,那也还是家里蹲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