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涵的精神特质

2018-12-26 12:27陈亚红
法制与社会 2018年34期
关键词:新时代

摘 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深刻、立意高远、特质鲜明,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时代前沿,立足于中国具体实际,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新时代全党全国人民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其蕴涵的精神特质主要体现为“人民性”、“民族性”、“革命性”和“使命性”。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精神特质

基金项目: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16LZUJBWZY023),兰州大学“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陈亚红,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发展与公民道德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2.055

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新的时代,要有新的理论思维来指路领航。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概述,具体体现为“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这一思想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人民性思想的全新凝练,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其中的理论成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发展的最新成果之作,亦是谋求民族复兴大业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思想方略。学习和领悟好这一思想的核心内涵与创新价值,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其所蕴涵的精神特质。

一、人民性

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毫不动摇和更改的初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及“人民”一词就多达203次,展现了深刻的“人民性”特质,具体包含着三个层面的重要内涵:

一是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马恩在对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的考察中发现,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是人民。2018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反映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思想一脉相承,始终坚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准则,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道路选择和评判的主体。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刘安的《淮南子·氾论训》中也说“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执政过程中,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兴衰成败的关键。党的十九大报告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到党的建设、军队建设等各方面都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了如“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 的严厉要求,深刻凸显出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三是将“为人民美好生活奋斗”作为价值目标。中国共产党是人民最信任的代言人,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领航人。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为人民美好生活奋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层内涵的价值目标,指导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奋力推动改革和创新驱动力,努力创造出更丰富、更多样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在更高水平上回應和解决新的历史方位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期待,进而着力破解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实现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从而引领人民走向一个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二、民族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吮吸5000年中华文明成果基础上的最新之作,具有无比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根基。其“民族性”特质主要体现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与创新,即对民族文化的守正出新。

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中华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辉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力量源泉,更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精神标识,具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民族文化的创造性,不仅在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以继承,而且还在于对其进行了成功的创造性转化。例如,习近平总书记曾以“物必先腐,而后虫生”隐喻腐败问题,以“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隐喻工作作风问题,以“治大国如烹小鲜”隐喻治国态度等。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任何新的理论都不会凭空出世,必然有其思想渊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会主义思想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亦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例如,从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发展而来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从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和而不同”发展而来的多元文化语境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等;将古汉语词汇“勠力同心”创新性发展为“戮力前行”,强调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前行”的决心和勇气,“笃志好学”创新性发展为“笃志躬行”,强调中国共产党身体力行为祖国事业拼搏的坚强斗志等。三是树立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每一位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 创新性将理论自觉提至文化自信之前,对树立文化自信提出新要求,即通过自觉应用、自觉创新、自觉发展,最后达到文化自信,指明了新时代中华民族实现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

三、革命性

“革命精神”是共产主义者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伟大精神,值得学习和永远记忆。作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航标灯塔、精神砥柱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继承与弘扬革命精神,时刻保持“革命性”,既是不忘来路,也是与时俱进。

一是继承革命先烈的远大志向。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也是党的独特政治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一代代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推动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蓬勃发展,所依靠的正是革命先烈们坚如磐石的革命理想和共产主义信仰,这也是今天的共产党人必须继承和坚守的远大志向。二是传承与弘扬红色精神。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和信仰追求的精神力量,具有跨时代的引领效力和指导意义。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长征精神阐述为:“长征的胜利,靠的是红军将士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 此外,如井冈山精神、南泥湾精神、西柏坡精神、苏区精神、雷锋精神等,这些弥足珍贵的民族财富和时代结晶,在新时代下将继续再生再造、凝聚升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秉持对红色精神常提常新的理念,始终将其作为孕育和发展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精神风向标。三是发扬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在时代的浪潮里,革命前辈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革命精神引领中国不断创新改革,走向新的辉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全党同志必须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革命精神是历代革命先辈们创造的精神财富,是鼓舞中国人民奋力前进的战斗精神。保持革命斗志、发扬革命精神,以铸就共产党人坚毅无畏、敢于奉献、勇于牺牲的优良品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对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严厉要求和严格标准。

四、使命性

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声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共筑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民族自我担当、历史启迪和时代召唤的神圣使命,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核心的特质——“使命性”的重要体现。

一是接续相承的民族复兴历史重任。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大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力奋斗中去实现和超越。自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步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将解放事业推进到建设事业、再到复兴事业拉开序幕,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跨越式发展,但复兴之路并未止步,新的里程才刚刚开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是现成的,也不是教条的,而是在对中国实践探索所取得的历史成果的继承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最新继承和创新,其也将指导新的接力者继续稳步迈进,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二是民族深重灾难的历史启迪。“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孕育了民族,民族书写了历史。历史是一个民族兴衰成败的真实表征,难以篡改、难以抹灭。近代中国深受外来侵略与殖民奴役,那是一段备受压迫的历史,也是一段深重的灾难史,更是一段自我独立的历史,每一位中国人都将铭刻心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不忘前史,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做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走向未来。我们不仅要始终牢记历史、不忘民族耻辱,更要自觉认识和清醒把握当今中国的发展大势,勇担复兴大任,使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三是新时代民族复兴的时代召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時代,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去实现和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凝聚广大人民群众智慧力量的“最大公约数”,团结各方力量的“最大同心圆”,直面和力求有效解决中等收入、塔西佗、修昔底德“三大陷阱”,以及逆全球化、生态环保意识淡薄、文化软实力遭受威胁、收入差距逐步拉大、党员腐败等各种重大现实问题,进而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中反映了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新时代的使命担当,其创设性地站在我国新的发展历史方位,推进了我国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助力我们朝着伟大梦想前进。“人民性”、“民族性”、“革命性”、“使命性”构成了其四大精神特质,其中,“人民性”是根本,“使命性” 是核心;“人民性”确保立场坚定,“民族性”和“革命性”确保根基稳固,“使命性”确保目标准确。四大精神特质贯通一体、互为促进,指导中国共产党立足新时代,凝聚最广大人民的坚实力量,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发展民族文化、弘扬革命精神,进而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恰恰彰显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特质的理论升华与实践旨归。

注释: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09-25(1).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05-05(1).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10-21(1).

猜你喜欢
新时代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